我的孩子,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序里面就有稍稍提及過了——世界的顏色取決于你的內心。
其實這應該是佛家的思想,而且它也不僅僅局限于佛教,其實是在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說到佛學,我要給你解釋一下,因為我之前對佛學也并不了解,所以誤以為它是迷信,但當你真的去閱讀它的經書的時候,你發現它其實不是迷信,而是智慧。佛學的主旨其實是修心,不是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嗎——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如果你有幸也接觸到了佛法,我覺得你應該正確的去看待它,而不要像大多數人那樣迷信。
其實,迷信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九,真正修佛的人并不是迷信,而是他把經書都了解透徹了,他的思想、境界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就好比爬山一樣,站的越高,下面的人在你眼里就越小,世間的事情也離你越遠。
我不知道你是否還能記起我們和鄰居一起去廬山,那次他們是去還愿,而咱們就是想和他們搭伴一起玩玩。那次也是我第一次走進寺院,在進寺院之前我也做了很多功課,不僅僅是佛學的還有很多人生哲理的,所以進去了以后我才能和住持聊了很長一段時間。住持的思想和我的基本一致,佛學其實根本不是迷信,佛學其實就是修行學,修的是自己的這顆心。但是大多數俗人都是跟著瞎起哄,根本不是修行人。我記得就在我在寺院呆的短短的一天中,我就看見里面的工作人員因為分配工作不公平而發生爭吵,試問如果他們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怎么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這里是寺院啊,不是外面的世俗世界。但是沒辦法,進寺院并非都是佛祖,而大多數都是俗人,甚至可能都是來這里混飯吃的人。通過這次,我也了解到了,寺院里面和社會是一樣的,里面的人也都是水平參差不齊,認知有高有低,并不是進寺院的人都可以修成佛了。那里面好多人都比我年長,但是我觀察他們在我和主持探討佛法的時候他們眼中透露出的是一種迷茫。
所以,我要告訴你的是,婚姻里面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佛學里面講的根本是修心,在婚姻里也是一樣的,不論你和誰過,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矛盾、不愉快,區別是和有的人一起的時候不愉快少,和有些人一起的時候不愉快多。你相親的過程,為什么要找和咱們家庭相似的家庭呢,目的就是為了減少你們婚后的矛盾,因為你們成長環境相似,所以你們很多方面就比較相似,更容易互相理解。如果是成長環境相差很多的兩個家庭出來的孩子在一起了,那矛盾一定非常的多。既然不論和誰在一起都會有矛盾,那你應該怎么做呢?
你應該修自己的心,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發現自己不對了盡量去改正去克制,不要讓自己內心的惡和獸性戰勝了自己的善良。自己不愉快了,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愉快,調整好自己的心,管理好自己的心。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多數世人其實連發現自己內心的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談去控制自己的心了。咱們國家的四大名著其中兩個都是在講如何修心的,只是有些人一輩子的讀不懂它。
所以,我的孩子,選擇的時候非常重要,慎重選擇了以后,后面就要盡量堅持走下去,在此期間遇到的一些困難,挫折,矛盾,你應該想辦法克服,克服它們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修心。
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