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不猛作就不會死,大元自坑那些奇葩事

  • 大明侃史官
  • 李飛
  • 15306字
  • 2022-10-17 18:53:11

聲勢上來了,氣勢也一定要搞上去。搞氣勢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統(tǒng)一制服,比如黑西裝寬墨鏡黑手套之類的,但那時還沒有這些東西,于是大家選擇戴上了紅頭巾,因為紅色是一種很厲害的顏色,不管多愛飆車的司機,看到它都得stop。

……

……

大元,沒想到你竟然如此有錢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正式稱帝。取《易經(jīng)》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一年后,在劉秉忠的規(guī)劃下,元帝國遷都大都(今北京市),從此,大都成了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北方政局穩(wěn)定后,忽必烈決定采用南宋叛徒劉整的建議,先拔襄陽,浮漢水入長江,奪取南宋。

公元1276年,臨安城破,南宋最后一位太皇太后謝氏抱著5歲的宋恭帝趙?出城投降。有氣節(jié)的大臣們開始流亡。

同年5月,文天祥和陳宜中、張世杰、陸秀夫等人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

公元1278年,趙昰病死。次年,趙昺登基,成為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1279年,因為叛徒出賣,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忽必烈對他勸降,誘降,逼降,但他只求一死。

隨即,張世杰所在戰(zhàn)船沉沒,陸秀夫眼見“靖康之恥”即將重演,背著剛滿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亡。

南宋,在滅國之際,終于硬氣了一把。

元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帝國,正式誕生。

此時的蒙古帝國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有錢。

靠著驍勇彪悍的騎士軍團,蒙古漢子不僅一路推平了西遼、金、宋,而且還分兵作戰(zhàn),馬不停蹄地沖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在歐亞大陸上掀起了一股“最炫蒙古風”。大元帝國一時“春風得意馬蹄疾”,沒收住腿,一不小心就成了世界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

然而,國家大了,問題相對就多了。鐵木真這輩子沒少娶妻生娃,孩兒們再開枝散葉,后代就更多了。元朝的皇帝對自己人也很大方,講究雨露均沾,叔叔、兄弟家的孩子都分給地盤,分來分去,偌大的版圖就被分成了很多個“國中國”。這些藩王表面上服從皇帝領(lǐng)導(dǎo),實際上貌合神離,都想著有朝一日能坐一坐龍椅,這就為元朝后來的內(nèi)亂埋下了伏筆。

元朝的大,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但要說元朝有錢,可能很多人都要表示懷疑,因為一提到富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宋這兩個在世界范圍內(nèi)立標桿的朝代,而元朝,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低,往往被大家毫不客氣地忽略了。

事實上,元朝也曾有過它的經(jīng)濟輝煌時期。

公元1275年,一個叫馬可·波羅的驢友跟著他爸爸跨越半個地球來到中國,當時就被元朝的繁榮富饒驚呆了,在中國忘情玩耍了17年才戀戀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國家。不幸的是,這位小伙子一回國就卷入了戰(zhàn)爭,成了戰(zhàn)俘,在獄中,因為無聊,他開始給獄友們講述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獄友們聽得艷羨不已。

有位叫魯斯蒂謙的獄友覺得,這么偉大、神秘的東方國度,這么離奇有趣的異國故事,必須把它記錄下來,讓自己國家孤陋寡聞的人們好好了解一下,于是就有了《馬可·波羅游記》。

這本書的問世,對于當時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于振聾發(fā)聵,向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lǐng)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這本書,引發(fā)了西方人對東方的無盡向往,最后開啟了整個歐洲的大航海時代。

其實對于商業(yè)運作,蒙古人有著一種來自基因的天賦,想當年他們在大草原揮舞套馬桿的時候,除了酒肉、馬匹和姑娘,要什么沒什么,所以很多生活用品,都得靠著“酒肉、馬匹、女人”去換。這種大背景下,蒙古人從娘胎里開始就跟中原漢人不一樣,骨子里從來沒有“士農(nóng)工商”的概念,怎樣能讓自己活得快樂,他們就怎么來,想法相當簡單粗暴。

在重商基因的加持下,忽必烈統(tǒng)一中原以后,就開始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shè)。在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元朝的商業(yè)政策十分寬松,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買賣、擺地攤,只要不買賣違禁品,一切物品都可以進行交易。

相對來說,元朝的稅率也很低。在元朝,商品只有交易成功以后才會征收稅費,根本不存在運輸稅的說法,而且,皇帝直轄地的商業(yè)稅一度降到了“六十稅一”,也就是說,商人每賺60塊錢,只需上繳給國家1塊錢。

另一個促進元朝商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因素,就是它的“大”,其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的好處便是:從歐洲經(jīng)絲綢之路運貨到北京,在那時候車馬速度慢的情況下,只需270天左右,而且一路上各地方政府還會提供免費安保服務(wù),這些便利條件極大地刺激了元朝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

北方絲綢之路為元朝帶來了豐厚的經(jīng)濟利益,南方的海上貿(mào)易也同樣帶動著元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在忽必烈時期,國家建設(shè)了很多外貿(mào)口岸,而且航海技術(shù)發(fā)達,商船能夠一路遠航到埃及、阿拉伯半島等地。那時候,商船載回來的奇珍異寶琳瑯滿目,來中國做貿(mào)易的外商比比皆是。即便是與海上貿(mào)易空前繁榮的宋朝相比,元朝無論在貿(mào)易對象的數(shù)量上,還是貿(mào)易貨物的種類上,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元代商業(yè)繁榮的另一個重要標志便是紙幣的普及。

其實紙幣這東西,早在宋朝時期,漢人就玩過了,但并不是主流貨幣。到了忽必烈時期,隨著外貿(mào)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商人們進行大額交易的時候,錢搬不動啊!而且隨身攜帶上百斤的金銀,也不安全。毫無疑問,這對遠洋貿(mào)易很不利。

怎么辦呢?忽必烈從宋朝的歷史中得到了啟發(fā),以白銀為支撐,開啟印鈔機,發(fā)行紙幣,史稱中統(tǒng)元寶交鈔。

然而問題隨之就來了,老百姓不承認這東西,大家都覺得蒙古人在使壞,用一堆破紙就想套走大家手里的真金白銀,因而非常不配合政府工作,逼得忽必烈只能放大招——禁止百姓用金屬貨幣買賣商品;繳稅時必須使用紙幣。

商人、百姓被逼無奈,只能配合政府工作。然而沒過多久,問題又來了。原因是蒙古人建立中原政權(quán)以后,有點耽于安逸了,不思進取了,逐漸減緩了對外擴張的步伐,使得金銀珠寶的重要來路被斷了,忽必烈統(tǒng)治期間各項稅收又較輕,導(dǎo)致財政入不敷出,怎么辦呢?

忽必烈大手一揮,再開印鈔機!然而,市場上的商品數(shù)量基本沒有變化,錢突然多了很多,后果可想而知——通貨膨脹,物價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蹭蹭上漲,全國人民天天怨聲載道。

不過,這并沒有使忽必烈退縮,作為一個在草原上馴服過烈馬、射死過大雕的威武漢子,忽必烈的人生格言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瞅準目標就是干!

秉承著這種“一回不到位,就再來一回”的原則,忽必烈開始了貨幣改革,更新了一套紙鈔,史稱“至元鈔”。雖然“至元鈔”后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現(xiàn)象,但在忽必烈執(zhí)政時期,這個情況還完全可控。紙幣的流通,使元朝的商業(yè)活動更加如虎添翼,不僅是蒙古人、色目人,連部分金人、漢人也逐漸富裕了起來。不僅如此,元朝發(fā)行的紙幣還一度在東南亞風靡,有點像以前“歐元”的感覺。

當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大一統(tǒng)王朝的開國帝王,忽必烈絕不僅僅是一個帝國商業(yè)規(guī)劃師那么簡單,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也不俗。

民以食為天,農(nóng)業(yè)必須搞起來

話說蒙古鐵騎剛剛開始粗暴征伐的時候,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搶地盤→種草→放羊→換錢→娶媳婦→生娃→娃搶地盤→種草→放羊……結(jié)果整個中國北方差點都讓他們改造成牧場,準備全部拿來放羊。

就這么搞到窩闊臺時期,一個在蒙古高層任職的契丹皇族后裔實在看不下去了,在儒家文化教育下長大的耶律楚材站出來吼了一嗓子:“你們忘了我祖太爺耶律阿保機的往事了嗎?”

這句話如劈頭蓋臉的一盆冷水,令窩闊臺瞬間清醒不少,從此以后,變耕為牧的事情逐漸減少,不過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北方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遭到了極大破壞。

作為第一個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帝王,忽必烈比耶律阿保機、比他的先輩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及時、清醒地認識到,要想讓漢人們服從他的統(tǒng)治,搞游牧民族風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忽必烈別出心裁地搞了個“一國三制”,即,在金國故地繼續(xù)實行金朝制度,在南宋故地繼續(xù)實行南宋制度,而漠北、漠南一帶,則繼續(xù)沿襲蒙古制度。當然,這種改革只是一個過渡,任何重大變化都需要一個過渡和適應(yīng),否則步子邁太大,容易狠狠劈了胯。

在政局逐漸穩(wěn)定以后,忽必烈開始著手漢化,在國家管理、官員設(shè)置方面,都開始效仿漢人制度,他還鼓勵手持套馬桿的漢子們學習漢文化,奉勸大家不要只知道放羊和生娃。

入主中原以后,見了大世面的忽必烈終于知道了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因而喊出了一個非常嘹亮的口號:農(nóng)桑為急務(wù)!

當然,忽必烈不是一個只會喊口號的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行動派,為了使戰(zhàn)略落地,他特意制定了幾個非常有建設(shè)性的方案:

1.設(shè)立勸農(nóng)司。前面說過,蒙古人南下初期,殺人放火還搞全民牧場,搞得中原百姓種地的積極性急劇下降,為了拯救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忽必烈專門委派官員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不是去慰問貧困戶,而是去向他們宣傳政府最新政策——生活怎樣才能富足?多生孩子搞農(nóng)務(wù)!

2.采取激勵措施。當然,空口白牙喊口號是沒人信的,要想政策能落地,激勵手段要補齊。忽必烈為了鼓勵大家積極種地,規(guī)定:誰開荒地歸誰,這塊地還減農(nóng)業(yè)稅!另外,忽必烈還將農(nóng)業(yè)與政績掛鉤,將官員轄地的農(nóng)耕面積和農(nóng)戶數(shù)量增長幅度,列為年終工作考核的重要內(nèi)容。

3.開展技術(shù)指導(dǎo)。古時候很多人種地,就看老天心情好不好,心情好時就五谷豐登,心情不好時就顆粒無收。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種地不僅要看天意,還要看技術(shù),技術(shù)到位,天意可違!

忽必烈當時以其長遠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于是讓專家整合了前人的種地經(jīng)驗,編輯出版了一本種地技術(shù)指導(dǎo)手冊——《農(nóng)桑輯要》,又讓各地官員招攬技術(shù)人才,親臨地頭進行專業(yè)指導(dǎo)。另外,他還大舉興修水利,力圖將天意影響降到最低。

4.大力提倡種植棉花。蒙古人在草原上馳騁的時候,估計很少見棉花這種東西,他們雖然穿著原生態(tài)皮毛一體,但太難洗了!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還是純棉的衣服好啊,又保暖又舒適,款式還好看,于是積極鼓勵大家種植棉花。

正巧,當時有個叫黃道婆的阿姨從海南島返鄉(xiāng),帶回了一整套先進的紡織技術(shù),于是在官方鼓勵、技術(shù)人才傾囊相授的雙重加持下,紡織業(yè)也蓬勃發(fā)展起來。

就這樣,經(jīng)過20余年的努力,忽必烈把被戰(zhàn)亂摧殘得一塌糊涂的農(nóng)業(yè)恢復(fù)得相當不錯,人民群眾搞種植的積極性很高,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

但是,凡事就怕但是,正是這個看起來無傷大雅的“但是”二字,使元朝的未來發(fā)展掉進了化糞池。

帝國埋雷者,居然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雖然入主中原,但他始終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蒙古人,他的皇權(quán)始終代表的是蒙古貴族的利益,這使得他在進行改革時,會下意識地為蒙古人爭取最大權(quán)益。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他的皇位與蒙古人的支持實實在在地掛鉤在一起,如果他不這樣做,他這個皇帝就會很難做。

然而,這也成為忽必烈實施改革時的致命缺陷,忽必烈是一個復(fù)雜的矛盾體,他既不想成為傳統(tǒng)的蒙古大汗,也無法做到包容天下、英明神武。在他身上,保守和創(chuàng)新兼而有之,有時互融,有時對立。正是因為這一點,使他沒有成為公認的圣主明君,而只是一個有些雄才大略的征服者。

為了確保蒙古民族利益最大化,忽必烈堅定不移地推行民族等級政策,堅持民族壓迫,將人口最多的漢族列為最下等民。無論在政治還是法律上,漢族人的待遇都要被蒙古人、色目人,甚至金人甩出好幾條街。

比如,漢族人犯錯,追究刑事責任要比其他民族人重得多,漢族人高考,難度也要比其他民族高。還有更苛刻的規(guī)定——等級越低,交稅越多。

元政府每年的花銷非常大,比如蒙古貴族免稅,而且政府賞賜不斷;元朝經(jīng)常搞對外戰(zhàn)爭,還經(jīng)常失敗,連當時小小的日本和越南都打不過。這些巨大的財政支出,主要就靠剝削金人和漢人而來,尤其是漢人。

漢族人雖然天性善良,脾氣溫和,講究“君子動口不動手”,骨子里服從意識強,但要是不給他們活路,老實人發(fā)起怒來就非常可怕了。所以忽必烈此舉,等于早早就給元朝的崩塌埋下了一顆大雷。

其實早在1283至1289年間,賦稅最重的江南地區(qū),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起義就發(fā)生了400多起,面對一波接一波的民間暴動,忽必烈也曾反思自己,也曾想大力改革,但他始終無法擺脫游牧民族特色。

元朝的另一個致命傷就是集權(quán)與分封并存,這種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會極大地削弱皇權(quán),因而皇帝不能對國家各個領(lǐng)域做到強力管控,這都是忽必烈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晚年的忽必烈是非常孤獨而痛苦的,他的愛妻、他最鐘愛的女人察必永遠地離開了他。察必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人,她是李世民的崇拜者,她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成為李世民那樣的男人,用仁愛和平等去駕馭天下,而不是一味倚仗武力和殺伐。忽必烈早期的英明決策,可以說受妻子的影響很大。她的離去使忽必烈遭到了巨大打擊,這個威武的漢子從此開始日益萎靡。

沒過多久,忽必烈最寵愛的兒子、他指定的王朝接班人真金也永遠地離開了他,這讓還沒走出喪妻之痛的忽必烈內(nèi)心徹底崩塌了,他開始放縱自己,身體每況愈下。

公元1294年,大元帝國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忽必烈,永遠離開了這個讓他既興奮又無奈的世界,按照蒙古貴族的下葬習慣,沒有人知道他死后藏身何處,人們只記得一個試圖適應(yīng)漢族文化的蒙古帝王,在他80年的人生里,留給世界的貢獻和磨難。

武仁授受,只是大元內(nèi)亂的開始

忽必烈一死,元朝就亂了,有多亂呢?元朝國運總共98年,忽必烈建元后在位24年,末位皇帝元順帝在位36年,掐頭去尾剩下的38年,皇帝足足有10個之多!這是什么概念?平均3.8年換一屆。

那么,是因為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不適應(yīng)中原飲食和氣候,導(dǎo)致皇帝們體弱多病,紛紛英年早逝嗎?非也。元朝皇帝換得勤,主要是因為謀權(quán)篡位搞得頻。

中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包括后來同樣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清朝,國運基本都能維持在三四百年,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都在遵守一個規(guī)矩:父傳子,家天下——老子沒了,兒子接班,兒子沒了,孫子頂上。

這種君主世襲制在今天看來缺陷很大,但在古時候,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央集權(quán),維持皇室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雖然偶爾也會有人蹦出來,篡個位,造個反,但整體上大家都把規(guī)矩看得很重。而那些不守規(guī)矩的人,就會被視為亂臣賊子,被定性為大逆不道,得不到群眾和輿論的支持,文武百官群起而攻之,很難成事。所以如果不是權(quán)欲熏心或者逼不得已,沒有人愿意去破壞這個規(guī)矩。

但蒙古人始終覺得自己的推舉制才是最科學、最先進的,他們在草原的時候,如果大汗死了,家庭成員就會坐下來一起開個會,通過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方式選出一個最厲害的人,他就是共舉的下一任大汗。

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雖然也效仿中原開始指定接班人,但蒙古人只學了個形式,沒有領(lǐng)悟到精神,大家骨子里還是認為誰最厲害誰就應(yīng)該是大汗。我們知道,人是有這樣一種特性的,就是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也可以稱為“迷之自信”,所以每當有新皇帝繼位,大家都會對老皇帝指定的繼承人表示不服,都認為自己才是整個大元最厲害的人。為了確認這一點,家族成員抄起家伙就和新皇帝開戰(zhàn)。

給大家簡單捋一捋。

忽必烈指定真金為接班人,可是白發(fā)人送了黑發(fā)人,于是當時元朝最厲害的兩個皇孫甘麻剌和鐵穆耳開始爭奪汗位,最后他們偏心的老媽闊闊真一錘定音,確定鐵穆耳為皇位繼承人,即元成宗。

元成宗是除忽必烈和元順帝之外,在位時間最長的元朝皇帝,做了13年皇帝,除了窺覷人家“八百媳婦”(今泰國西北部)反被揍這個污點,一生無大過也無大功,但他同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后繼無人,元朝從他以后就開始了一波接一波的內(nèi)部大火拼。

元成宗死后,國政暫時由他老婆卜魯罕皇后把持,卜魯罕皇后比較看好西王阿難答,決定暗中操作,迎他回朝繼位。

對此,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表示堅決不同意,他強調(diào):成宗皇帝雖然親兒子都沒了,但他還有親侄子啊,僅嫡出的就三個!不算年紀尚幼的也孫鐵木兒,還有年齡合適的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兄弟呢!

然而,卜魯罕皇后表示:不需要你來管這件事!

哈剌哈孫眼見皇后一意孤行,于是也搞起了暗中操作,悄悄派人北上漠北去迎接海山,又派人南下懷州迎接愛育黎拔力八達。

懷州,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濟源一帶,與漠北相比,距離中都更近,所以愛育黎拔力八達先哥哥海山一步到達中都,并在哈剌哈孫的輔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動政變,囚禁了堂叔阿難答和三嬸卜魯罕,成為元朝代理執(zhí)政者,而他哥哥海山帶著3萬大軍才走到外蒙古的哈拉和林。

按理說,愛育黎拔力八達此時是能夠直接登上皇位的,他的媽媽也想讓他登基,還利用星象說,說自己的大兒子不適合當皇帝。但愛育黎拔力八達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知道自己此時不是哥哥的對手。

他哥哥海山,18歲出鎮(zhèn)漠北,手中長期握有軍隊,食邑瑞州六萬五千戶,朝中哥們朋友一大堆,簡而言之,就是有錢有兵有貴人還有地位。

而他自己呢?20歲被外放到懷州,要錢沒錢,要兵沒兵,當然也沒有辦法立功,朝中也沒什么很厲害的好朋友。他媽媽是偏心他這個幺兒,但沒用!愛育黎拔力八達當時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及時進京發(fā)動政變,穩(wěn)定了局勢,沒有血流成河,這是大功一件。

但是,他發(fā)動政變的理由是什么?是因為堂叔阿難答并非真金太子嫡系后裔,繼承大統(tǒng)名不正言不順,現(xiàn)在哥哥在前,愛育黎拔力八達如果自行登基,同樣名不正言不順。況且,哥哥非常霸氣地吼了一嗓子:“我就算當一天皇帝,如果我干得好,同樣可以名垂青史!”態(tài)度非常明確:我就要當皇帝,你們酌量著辦吧!

酌量著辦?還能怎么辦?就目前的實力來說,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哥哥海山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至于那個輔助自己政變,現(xiàn)在在朝中主政的哈剌哈孫,完全就是個耿直男,他的眼里只有正統(tǒng),只要是真金的子孫,誰當皇帝都行。

可以說,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天時人和都在海山這邊,只占地利的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根本掀不起多大浪花,就算他孤注一擲強行登基,也只有被哥哥碾壓的份兒。

所以愛育黎拔力八達非常識時務(wù)地表示:哥,你快回來,你快回來,大元的江山在等你主宰。

接著,他再三表明:我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臨朝攝政,是情勢所迫,是為預(yù)防不測,哥哥,我是替你看守龍椅呢!可不曾有過半點非分之想!

“再三”表明,我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不久,海山率兵來到北京城,母子三人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了一番,海山隨即繼位,是為元武宗。元武宗對弟弟也不吝嗇,果真讓愛育黎拔力八達做了太子,兄弟倆約定,以后皇位兄傳弟、叔傳侄,皇位輪流坐,史稱“武仁授受”。

海山在皇位上坐了4年,并沒有像自己所說的那樣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只是個還算及格的守成之君。像大多數(shù)家庭中的老大一樣,海山比較實在,駕崩前按照約定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愛育黎拔力八達就是元仁宗。

元仁宗跟大多數(shù)家庭中的老幺一樣,心眼比較多,他上位之后明升暗降把海山的大兒子和世?封為周王,遠放到云南,為自己的兒子登基掃清了道路。海山的小兒子圖帖睦爾因為年紀小沒有被收拾,不過仁宗的兒子英宗繼位后也把他遠放到了海南。

但是,元仁宗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兒子性命。

親情已喂狗,元朝各“宗”大亂斗

元仁宗在皇位上坐了10年,崩了,他的兒子元英宗碩德八剌順利繼位。

碩德八剌是個有志向的小伙,立志要挽救江河日下的帝國,他親政后隨即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各項政策甫一推行便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原本不斷滑坡的國勢大有起色,史稱“至治改革”。如果老天有好生之德,給碩德八剌多些時間繼續(xù)操作,這位帝王以中興之名被載入史冊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改革必然會得罪既得利益者,這就讓蒙古保守貴族非常不滿了,他們要搞大動作!

公元1323年八月初四,碩德八剌像往年一樣結(jié)束避暑生活,從內(nèi)蒙古啟程返京,途經(jīng)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南坡時,遭遇了蒙古守舊派的伏擊,史稱“南坡之變”。碩德八剌在政變中被殺,享年21歲,在位4年。此時距離他著手改革還不到半年時間。

碩德八剌遇害后,保守派攜玉璽北上,擁戴他的堂叔晉王也孫鐵木兒為帝,是為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在皇位上不咸不淡地待了5年,在內(nèi)蒙古巡查期間突然駕崩,登基當年已指定由他時年3歲的兒子阿速吉八接班。然而隨行的權(quán)相倒剌沙為了方便自己長期掌權(quán),竟然遲遲不肯扶新君繼位,并趁王朝無主的間隙,在暗地里干著鏟除異己的勾當。倒剌沙此舉引起群臣的猜疑和憂懼,也為別有用心者提供了搞事的良機。

武宗海山的舊臣燕帖木兒等人以“履行當年約定,擁立武宗之子”為口號,在大都發(fā)動政變,控制大都城,隨即派人去荊州迎接海山的小兒子圖帖睦爾回來登基。

圖帖睦爾進京后,明確表示,長幼有序,自己不能亂正統(tǒng),應(yīng)等哥哥回來繼位。燕帖木兒以“人心向背,間不容發(fā)”為由再三勸說,圖帖睦爾迫于形勢只好“無奈”登基,史稱元文宗。

消息傳到內(nèi)蒙古,上都方面才開始行動起來,感到大事不妙的倒剌沙火速擁立阿速吉八即位,是為元天順帝。隨即,兩都之戰(zhàn)爆發(fā)。

在這場戰(zhàn)爭中,燕帖木兒不知為何突然超常發(fā)揮,愣是把處于劣勢的大都政權(quán)推上了勝利者的舞臺,8歲的天順帝阿速吉八只當了42天皇帝,就被堂哥圖帖睦爾踢下了皇位,從此下落不明。

獲勝后,圖帖睦爾正式遣使去迎接哥哥和世?,一再表示自己只是幫哥哥看守皇位,現(xiàn)在局勢已定,必須退位讓賢。但真實的想法卻是希望哥哥能夠固拒。然而和世?這家伙很不識趣,欣然接受了弟弟的好意,于公元1329年在故都哈拉和林迫不及待地登基為帝,史稱元明宗。

和世?登基以后迅速進入狀態(tài),還在趕往大都的路上,便開始擺譜,不僅冊封圖帖睦爾為皇太子,還將他和燕帖木兒的心腹一一罷黜,又將自己的大量親信安插進各省、臺、院。

當年八月初一,和世?一行抵達河北張北地區(qū),次日,兄弟倆久別重逢,相擁而泣,在燕帖木兒的見證下,相約效仿父叔,皇位兄傳弟,叔傳侄,皇位還是輪流坐。4天后,和世?突然不明原因暴斃,享位8個月,連大都都沒有踏進一步,死得稀里糊涂,死得死無對證。

隨后,身為皇太子的圖帖睦爾沒有留下來處理哥哥的后事,而是一路護衛(wèi)森嚴馬不停蹄地趕回大都,火速復(fù)位。

君臣二人皆大歡喜。

然而,圖帖睦爾把哥哥的皇位搶走后,他也沒有快樂很久,他的兒子們不知為何連續(xù)夭折,迷信的元文宗認為這一定是哥哥嫂子的魂魄,前來復(fù)仇,于是決定將皇位還給哥哥的兒子。

公元1332年,年僅28歲的圖帖睦爾充滿愧疚與恐懼的心臟終于停止了跳動,臨死前再三叮囑老婆,一定要把皇位還給哥哥的兒子。

燕帖木兒這時又站了出來,堅決表示不同意,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和世?之死他很有可能是合謀,現(xiàn)在讓和世?的兒子繼位,將來還能有他的位置嗎?但他拗不過同樣迷信的皇后,最后各讓一步,立和世?年僅7歲的小兒子懿璘質(zhì)班為帝,是為元寧宗。

7歲小孩做皇帝,只能當傀儡,朝中大事由燕帖木兒做主,后宮大事由嬸嬸皇太后全面接管,小皇帝元寧宗就是擺在皇位上的一個吉祥物。

皇太后嬸嬸還從娘家找了一個與元寧宗同齡的小女孩,也沒征求寧宗意見,就讓她做了元寧宗的皇后。7歲皇帝與7歲皇后,兩個一年級小朋友,他們可能還覺得這是過家家呢!

懿璘質(zhì)班也是相當郁悶:我才7歲就已經(jīng)成家了!

然而還沒等到這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夫妻培養(yǎng)出感情,僅登基53天的元寧宗小朋友就和爸爸媽媽團聚去了,史稱病死,大家半信半疑。

寧宗小朋友死后,他那位迷信的皇太后嬸嬸不顧燕帖木兒強烈反對,迎立和世?13歲的庶子妥懽帖睦爾登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

此時的元朝,已經(jīng)行將就木,即將退出中原。

而寧宗小朋友那個可憐的小媳婦,則從7歲開始守活寡,整整守了36年,死后被配享太廟,永久陪伴自己早逝的小丈夫。

看過元朝中期各“宗”大亂斗,是不是覺得一個字:亂;兩個字:真亂!一家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誰做皇帝真是不確定啊。不過,亂的可不止這些。

全面崩盤,有時就是這么簡單

在元朝,幾乎所有的皇帝上臺后都在忙著做兩件事:第一件事,保命;第二件事,宮斗,哪里有心思和精力治理國家?再者,一朝天子一朝臣,三五六年一撥人,各有各的想法,所以不管政策的好壞,幾乎沒有一個政策能夠有效地被執(zhí)行,因為皇帝比政策下臺的還快。因此從忽必烈之后,這個國家基本就沒有大的發(fā)展了。

沒有發(fā)展也罷,能按部就班地守成也行,偏偏孛兒只斤家這幫熊孩子個個野心大,每天只知道打架,打架燒錢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除此之外,元朝還有個非常好的文化:不論哪位老大上位,上位后就給王公貴族們封賞,還是大賞特賞。

之前曾提及,忽必烈死后,元朝38年連換10個皇帝,沒工夫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積攢國家財富不說,還要不斷從國庫里掏錢發(fā)大紅包,所以每個皇帝一上位,都瞬間感覺自己被掏空。被掏空了怎么辦呢?

面對這個尷尬的問題,元朝皇帝們的做法相當簡單粗暴。

方法一:收稅!

巧立名目增加稅收,各個行業(yè)各種稅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天式上漲,到元朝末期,鹽稅增長了20多倍,茶稅增長了240多倍。

如此一來,忽必烈時期努力開創(chuàng)的“大經(jīng)商”局面就完全不復(fù)存在了,商人們辛辛苦苦工作一整年,年終結(jié)算時發(fā)現(xiàn)自己非但沒有財源廣進,反而倒貼了政府很多錢,這買賣沒法干了!大家把算盤一摔,說:走,回家種地去!

這時元政府站出來表示:種地?你們想太多了!

事實是,當時的農(nóng)民比商人還要慘,政府稅重,商人必然會將商品提價,將損失轉(zhuǎn)嫁到消費者身上,于是窮人們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了。

如果只是這樣,農(nóng)民們也還能忍,畢竟中國的農(nóng)民兄弟一直都很和藹可親,不喜歡多生事端。但是,元朝統(tǒng)治者們卻得寸進尺,商業(yè)稅不夠,農(nóng)業(yè)稅來湊,而且農(nóng)業(yè)稅還實行雙軌制——蒙古王公貴族及各民族官員占有大片土地,可他們完全不用交稅,如此一來,既定的稅收額就只能分攤到農(nóng)民,尤其是自耕農(nóng)和小地主身上了。有些人交不起稅,就只能向貴族和官員們借貸,結(jié)果慘遭套路貸,利滾利壓得自己完全沒有償還之力,最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土地被搶走。

所以到了元朝末年,土地兼并非常嚴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除此之外,元朝還有一個對蒙古族公務(wù)員來說非常好的福利——賜田。皇上遇到喜事,隨手拿御筆在地圖上一圈,下道詔書,這塊地就歸蒙古人了。元朝皇帝換得勤,土地幾乎都被賜給了自己人,這還能忍?

方法二:開啟印鈔機!

錢還不夠怎么辦?讓印鈔機加班加點鉚勁干!結(jié)果就是急速的通貨膨脹,物價連年暴漲,老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這時老天成了壓倒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連年天災(zāi)肆虐,百姓餓殍遍野。這種情況下,元政府也決定為自己的天下做點事情,于是征集15萬人修治黃河。這在古代是個浩大的工程,必須要有雄厚的財政做支撐,可是錢從哪來呢?——開啟印鈔機。

建筑材料供貨商和農(nóng)民工們望著手里白花花的鈔票,眼淚瞬間就下來了……

其實從根源上看,元朝一切的亂歸根結(jié)底,還是皇帝亂。用現(xiàn)代管理理念來解釋,更容易理解:

1.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誰當老大,怎么當老大,沒有形成明確的制度。

2.沒有合理清晰、職權(quán)明確的組織架構(gòu),最高決策者下放了過多權(quán)利,而執(zhí)行層僭越了決策層的權(quán)利,因而產(chǎn)生領(lǐng)導(dǎo)者被架空,決策無法被有效執(zhí)行等一系列負面反應(yīng)。

所以,元朝在短時間內(nèi)就搞得天下大亂,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元朝還是很特別,其他朝代都是最后100年才搞得民不聊生,歷史舞臺上最狠的角色——農(nóng)民起義軍才被逼出來,但元朝從始至終總共還不到100年,所以農(nóng)民兄弟們緊迫感非常強,從元朝一開局就開始搞起義,要不都沒時間刷存在感了。

就是在這種政局一片凌亂,國民紛紛揭竿的情況下,少年元順帝顫巍巍地坐上了皇位。

脫脫托鐵鍋,難道大元有救了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這輩子,用“意外和驚喜,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來表述,恐怕再恰當不過了。

妥懽帖睦爾生于公元1320年5月25日,他這個名字在蒙古語中非常有講究,是“鐵鍋”的意思,似乎他爹早有預(yù)感,他就是為了給整個元朝背鍋來的。

鐵鍋9歲那年,他那個被流放邊陲的爸爸和世子突然當上了皇帝,鐵鍋當年肯定是驚喜萬分,瞬間從落魄王孫變成了當朝皇子,身份突然拔高好幾層,可還沒等他的興奮勁過去呢,他爹就龍馭賓天了,據(jù)說是被他叔叔伙同朝中重臣毒死的,這可就太意外了,劇情跟坐過山車似的。

理所當然地,鐵鍋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先是被流放到高麗,后來又輾轉(zhuǎn)到廣西,正當他對人生無比絕望的時候,驚喜又來了!

短短幾年時間,他風華正茂的叔叔和天真爛漫的弟弟先后去了,皇位空虛,他或許沒有太多奢望,但他那位迷信的嬸嬸舉起皇位劈頭蓋臉就砸了下來……

鐵鍋當皇帝那年只有13歲,并且在朝中無親無友,無助無援,面對錯綜復(fù)雜的局勢,小小年紀的他不得不變得早熟,學會隱忍和妥協(xié)。比如,答應(yīng)嬸嬸日后傳位給她的兒子,又比如重用囂張跋扈的伯顏,元朝由此進入伯顏專權(quán)時代,而鐵鍋本人則宅在深宮里,裝出一副很乖、很聽話的樣子。

伯顏雖然是個權(quán)臣,但也不完全是個奸臣,他對元朝還是有所貢獻的,比如,努力減少宮廷支出,盡量減輕賦役稅收,設(shè)法增加對各地的賑濟,他甚至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重現(xiàn)忽必烈時期的盛世。但是,他對漢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仇視,他不僅禁止?jié)h人參政,取消科舉制度,禁止?jié)h人學習蒙古語、色目語,為了彌補國庫的巨大虧空,還加大對漢人的搜刮,簡直不給漢人活路。

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公元1337年,廣東人朱光卿、河南人胡閏兒相繼扯起造反的大旗,一瞬間風起云涌,長期受壓迫的漢人們紛紛呼應(yīng),元朝多個州縣被迅速占領(lǐng)。雖然最終在蒙古鐵騎的瘋狂圍剿之下,起義失敗,朱光卿、胡閏兒相繼兵敗被害,但反抗者帶來的強大沖擊波還是嚇壞了元朝統(tǒng)治者,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現(xiàn)行的對漢政策。

然而,伯顏的腦回路跟正常人完全不同,他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采取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而是更進一步施行高壓政策、對漢人進行變態(tài)的壓制,禁止?jié)h人擁有武器和馬匹,連農(nóng)民用的爬犁都成了“管制刀具”。

更不可思議的是,為了徹底消除漢人反抗的隱患,伯顏瘋狂地表示:應(yīng)該殺光張王趙李劉五姓漢人,只要把人口最多的這五個姓氏的人全部清洗掉,誰還敢反抗!就算他們敢反抗,能有足夠的人嗎?

幸好,這時的鐵鍋雖然是個傀儡,但他并不是個瘋子,也不是腦子不夠用,他當然清楚這個瘋狂提議的后果有多么可怕,他第一次行使君主之權(quán),毅然決然地否定了伯顏的主張。

大概從這個時候起,鐵鍋下定了除掉伯顏的決心,因為這個人太瘋狂、太可怕,也太殘酷了,留著他,自己的結(jié)局難以設(shè)想啊!

于是鐵鍋開始在暗中尋覓伙伴,還真讓他找到一個,而且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伯顏的親侄子。

伯顏的這個侄子名字也很特別,叫脫脫。

時光在施謀設(shè)計中慢慢流轉(zhuǎn),有一天,伯顏約鐵鍋去打獵,鐵鍋說:我病了,去不了。

等伯顏帶著弓箭和人馬惡意滿滿地出發(fā)以后,鐵鍋和脫脫立即關(guān)上大門發(fā)動政變。在這次政變中,鐵鍋運籌帷幄,殺伐果斷,鐵血作風,霹靂手段,將伯顏一擼到底,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帝王之才。擼掉伯顏后,鐵鍋趁熱打鐵,對他叔叔留下的舊勢力加以整肅,比如,將他嬸嬸從宮中請出去,給她換一個居住地,削弱她的影響力。至此,鐵鍋終于將君權(quán)真正握在了手中。

脫脫在政變中同樣表現(xiàn)優(yōu)異,順理成章地接替自己的叔叔伯顏,成為鐵鍋朝的頂梁柱。脫脫一上臺就推出了一堆很厲害的改革措施,如恢復(fù)科舉、減免賦稅、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等等,史稱“脫脫更化”。

19歲的鐵鍋和20多歲的脫脫,兩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這段時期大力推行新政,銳意改革,居然讓茍延殘喘的元朝慢慢回血了。

然而,大概是元朝氣數(shù)已盡,說好的元朝98年,就是98年,多一年都不合適。就在形勢一片向好的時候,脫脫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接連17次向鐵鍋遞交辭職信,鐵鍋最后表示同意。

脫脫雖然離場,但鐵鍋并沒有失去進取之心,此后的5年,他依然在向著圣主明君的方向孜孜不倦地努力著,如果老天見憐,鐵鍋也許能將局面扭轉(zhuǎn),但老天說好了98年,于是,黃河又決堤了!

這時候,一首民謠回響在黃河流域……

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黃河決堤,生靈涂炭,作為天下之主的鐵鍋不能不管。在古代,面對這種天災(zāi),官方采取的措施不外乎兩種——一是抗災(zāi),二是賑災(zāi)。鐵鍋也是這么做的。

不過鐵鍋還是猶豫了一下,不是他不想對抗天災(zāi),實在是沒錢啊!他想眾籌,可官員們都說沒錢,從老百姓那里籌錢就不用想了,老百姓是真沒錢。沒辦法,只能開啟印鈔機,印出越印越不值錢的錢。這些錢還被基層的小官吏們層層盤剝,等到錢、糧發(fā)到老百姓和抗災(zāi)一線的民工手里時,大家都憤怒了。

前面提及,元朝的農(nóng)民起義軍是歷史上最勤勞的一屆,他們從大元入主中原就開始不斷的反抗,但之前都是小打小鬧、各自為戰(zhàn),類似于聚眾鬧事,因此很快就被鎮(zhèn)壓下去了。但到了鐵鍋的時代,漢人們已經(jīng)積壓了近百年的怨怒之氣,星星之火“呼啦”一下就燎原了,遍地開花。

故事是這樣的:

河北有個農(nóng)民叫韓山童,他是個有信仰的人,他信奉的宗教叫“白蓮教”,不管田間地頭還是茶余飯后,韓山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傳教。他宣稱,彌勒佛即將轉(zhuǎn)世為明王,帶領(lǐng)大家驅(qū)除黑暗,迎接光明。那時候的百姓很樸實、很天真,很多人都相信了韓山童的說辭,大家眼巴巴地等著彌勒佛降世。

安徽有個富二代叫劉福通,他家養(yǎng)了個寵物,是一頭白鹿,被當?shù)毓賳T看中了,索要未成,就假公濟私,以修河改河道為名,把老劉家祖宅強拆了,更過分的是,官方還沒給拆遷款。劉福通從此發(fā)誓與元朝不共戴天,一直尋找機會造反。

這天,韓山童與劉福通相遇了,兩個人越聊越投機,兩個人趁著酒勁合計該如何造反。

沒多久,黃河白茅堤決堤了,元政府本來是要抗災(zāi),結(jié)果生生把天災(zāi)搞成了人災(zāi),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怒氣沖天。韓山童、劉福通覺得機會來了,立刻通知隱藏在民工中的信徒,讓大家傳唱:“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河堤上的民工大多數(shù)都沒念過書,也不完全明白這幫人唱的到底是什么,只當他們是發(fā)癔癥,繼續(xù)一邊罵人一邊干活。突然有一天,一群工人呼哧呼哧地從河底挖出一具石人,而且這石人只有一只眼睛!大家突然想起那群神叨叨的人說的那些神神叨叨的話……

瞬間群情沸騰了,大家說這是老天給的暗示啊,天意要我們做大事!這時韓山童、劉福通站了出來,說老韓就是轉(zhuǎn)世明王,而且是宋朝皇族后裔,是上天派來帶領(lǐng)大家推翻元朝殘暴統(tǒng)治,共同致富奔小康的。

在“天命”的指引下,韓山童迅速拉起一支3000余人的隊伍,在潁州地區(qū)建立政權(quán),“反元復(fù)宋”的大旗就在這漏洞百出的謊言中樹了起來。

然而,不知是誰走漏了風聲,韓山童這廂還沒有準備好,造反的消息就已經(jīng)被傳開。元政府反應(yīng)迅速,火速派兵圍剿,韓山童兵敗被俘,“轉(zhuǎn)世明王”,“第一任明教教主”,就這樣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韓山童死后,他未成年的兒子韓林兒隨母逃走,“大宋”將領(lǐng)劉福通帶領(lǐng)殘部繼續(xù)造反,并遙尊韓林兒為“小明王”。

劉福通比韓山童幸運很多,他收編的那支殘部竟然幾次成功反圍剿,震驚了元朝統(tǒng)治者,也震撼了天下百姓,于是大家紛紛加入起義隊伍,聲勢浩大了起來。

聲勢上來了,氣勢也一定要搞上去,搞氣勢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統(tǒng)一制服,比如黑西裝寬墨鏡黑手套之類的,但那時還沒有這些東西,于是大家選擇戴上了紅頭巾。

戴上紅頭巾后效果果真非常好,全國人民都被這個紅色給驚艷到了,紛紛效仿。一霎時,神州遍地戰(zhàn)鼓喧天,紅巾招展人山人海。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厲害的一支農(nóng)民起義隊伍——紅巾軍。

需要說明的是,紅巾軍雖然是韓山童、劉福通最先建立起來的,但全天下的紅巾軍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組織,大家只是打著同一個旗號,實際上各行其事,各自為戰(zhàn)。

比如,徐壽輝、彭瑩玉(彭和尚)在湖北蘄春、黃岡起義,也借紅巾軍之名,稱為南方紅巾軍,陳友諒就在這支隊伍中。此外,還有在徐州起兵的芝麻李,在河南活動的布王三,在湖北活動的孟海馬。不過這些人都沒能成氣候,起義不久就前仆后繼地被元軍鎮(zhèn)壓。

除紅巾軍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起義隊伍,比較著名的是浙東的方國珍和江蘇的張士誠。這兩個人屬于“騎墻黨”,剛起義的時候都和劉福通稱兄道弟,幫他牽制元朝兵力,結(jié)果卻在生死和利益面前瞬間反水,調(diào)轉(zhuǎn)刀頭開始屠殺自己人。

卻說劉福通這支紅巾軍的濠州分舵,有一天來了一個長相很尷尬的年輕人,他來這里只是為了混口飯吃。當時在他的意識中,誰能讓他吃飽飯,誰就是他的大恩人,只要給飯吃,他就愿意幫人拼命,所以他打仗很拼命。紅巾軍濠州分舵舵主郭子興覺得他有猛將的潛質(zhì)啊,于是破格提拔他為左膀右臂,還把如花似玉的干女兒嫁給了他。

瞬間轉(zhuǎn)運,飛上枝頭后,他覺得自己之前的名字完全配不上自己現(xiàn)在高貴的身份,于是給自己改了名字,叫朱元璋。名字剛改完,神州大地雷聲滾滾,五湖四海風起云涌,濠州城到處彌漫著一種叫“王氣”的東西。

絕望者的變異,只在一瞬間

與濠州遠隔千里的大都城中,鐵鍋突然打了一個哆嗦,事實證明,男人打哆嗦不一定是感應(yīng)到了什么,他很有可能是想如廁。

鐵鍋心神恍惚地走進廁所,他覺得自己太難了,祖宗給自己留下如此破爛的一個江山,自己已經(jīng)竭盡全力去扭轉(zhuǎn)局面,可為什么越扭越亂?還有那群不可理喻的暴民,黃河泛濫,那是天降災(zāi)禍,能怪我嗎?我都這么窮了,還加印大把大把的鈔票去救濟你們,你們怎么能夠以怨報德呢?

此時的神州大地烽煙四起,造反的民眾鋪天蓋地,政府派出的鎮(zhèn)壓部隊屢遭敗績,鐵鍋抓破頭皮也沒想出解決之法。鐵鍋為難之際又想到了脫脫。

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閏七月,脫脫再次被起用為相,不過他所面對的已經(jīng)是一個被天災(zāi)和人禍摧殘得不成樣子的國家了,而他所能做的,只是盡力去當好一個“救火隊長”。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八月,脫脫親率大軍征徐州,用時一月,除掉芝麻李,隨即聯(lián)合各地地主武裝對北、南、西各部紅巾軍進行瘋狂鎮(zhèn)壓,使各路紅巾軍被迫轉(zhuǎn)入秘密活動。脫脫一時風頭無兩,功蓋天下,但也因此功高蓋主,引起鐵鍋猜忌。昔日銳意圖治的伙伴漸漸相互失去信任。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九月,脫脫率百萬大軍攻高郵,張士誠被圍得如鐵桶一般,叫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yīng),悔得腸子青,連連自扇嘴巴怪自己惹是生非。最慘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脫脫是鐵了心要殺死他,殺雞儆猴,在江南樹威示警。

正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鐵鍋聽信佞臣讒言,一紙詔書把脫脫就地解職,押往吐蕃。鐵鍋臨陣易將,高郵城下百萬元軍亂作一團,不戰(zhàn)自潰。張士誠不僅瀕死復(fù)生,還趁機收編了不少元朝散兵游勇。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6年)十二月初八,脫脫被毒死于云南貶所,享年42歲。

脫脫死后,元王朝徹底滑向深淵,再無轉(zhuǎn)機。面對千瘡百孔的江山,鐵鍋自感無力回天,他徹底放棄了努力,與自己的王朝一起邁向沉淪。

作為這個腐朽國家的君主,鐵鍋除自己墮落外,還拉著太子跟他一起墮落。

鐵鍋還迷上了木工,并自學成才,其手藝甚至達到了震驚古今的地步。《元史》記載,鐵鍋曾親自設(shè)計并操刀制做了一個計時器,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漏壺。這個漏壺高六尺有余,寬四尺左右,上面設(shè)有三圣殿、日月宮、小仙女、彩虹橋、雄獅鸞鳳、金甲神將等各種小物件,每到整點時辰,在水力操控下,一派金將撞鐘,神仙飛升,獅鳳齊舞的畫面,妙不可言。

除此之外,鐵鍋還做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設(shè)計——每到午夜11點,日宮和月宮門前侍立的小仙女就會自動渡橋進入三圣殿。

在鐵鍋不務(wù)正業(yè),發(fā)展個人愛好的同時,中原大地上,朱元璋正在慢慢雄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鹤岗市| 达尔| 师宗县| 黄大仙区| 通河县| 平阳县| 云梦县| 普定县| 武冈市| 合川市| 阳西县| 通城县| 中方县| 西峡县| 绥德县| 绥阳县| 林周县| 华蓥市| 凤凰县| 黄浦区| 花莲县| 永川市| 商都县| 黄大仙区| 涞水县| 临桂县| 富蕴县| 甘谷县| 镇赉县| 广宗县| 兴安县| 喀喇| 郯城县| 潞西市| 无极县| 太仓市| 黄梅县| 玉溪市| 旅游| 五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