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就在日照城內,咱們都是大明的子民,這次就是來護駕的,自然聽從陛下的旨意。都呆在原地不要動,一切聽從楊總鎮號令,違令者斬。”
悲憤中,劉澤清最終還是按照高升的要求喊出了這句話,然后被高升錄了下來,隨即又通過擴音器播放了出來。
原本有些騷亂、驚慌的人群,在聽到這個聲音后,漸漸的安靜了下來。
可是,他們又很不明白,既然是來護駕的,為什么又讓自己放下兵器,又退后,這分明是想將自己這些人控制起來啊。
雖然有諸多疑慮,也很忐忑,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聽天由命,他們已經失去了所有反抗的勇氣。
楊御蕃對高升欽佩不已,還是高大人高明啊,一人就降服了幾萬人。
而此時,在衙門內的崇禎卻急得像熱窩上的螞蟻,在后衙不停的走來走去,一邊還拳掌相擊,焦躁的神情溢于言表。
一方面,他怕高升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徹底激怒了劉澤清,讓這廝直接撕破臉皮,然后發兵攻城,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擔心高升的安危。
他很清楚,高升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而且這一路走來,高升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有勇有謀,多次拯救他崇禎于水火。
所以,哪怕拿劉澤清上下所有人的腦袋去換高升的性命,崇禎也不愿意。
正因如此,他現在后悔了,后悔讓高升去冒險。
想到此,他再也等不及了,連忙用千里傳聲筒聯系上楊御蕃,忐忑的詢問道:“楊卿,如何了?高卿有沒有事?如果可以的話,想辦法讓高卿撤回來,朕不想讓他出事。”
楊御蕃能夠感受到崇禎對高升的殷切關心,說實話,多少有點嫉妒,但一想到高升的壯舉,又迅速釋然了。
于是,他連忙回復道:“陛下,請恕罪,是微臣沒有及時向你通報。高大人已經活捉了劉澤清他們,并且控制住了劉澤清的大軍,這些人已經全部棄械投降,微臣正在處置他們。”
崇禎聽到不由一驚,這才多長時間?這么快就搞定了這般棘手之事?
“楊卿,你說的可是真的?”崇禎有些不敢相信的追問道。
楊御蕃急道:“陛下,微臣豈敢欺瞞?”
崇禎自然知道楊御蕃不會在此事欺騙自己,只是這個消息太震撼了。
高升就帶了百余人啊,而且這百余人肯定沒辦法進入劉澤清的中軍營帳,很可能就只有高升、王德化和周鏡三人才能真正的接近劉澤清那些人。
首先,高升就要憑借三人,哦不,應該就他和周鏡兩人,王德化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都沒有告訴他真相。
可就算沒有其他閑雜人等在營帳內,光是名單上的劉澤清那些人,就有九個。
兩個人控制九個人,而且還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不然就會被聞訊沖進來的護衛格殺當場,真的太不容易了。
可這還只是第一步,如果不盡快控制住幾萬大軍,一旦引起動亂,高升那點人瞬間就要被碾成齏粉。
可高升還是做到了,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三萬多大軍,甚至讓他們主動放下兵器,然后乖乖束手就擒。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高卿可還好?”崇禎又連忙追問道。
楊御蕃欣喜的道:“陛下,高大人正押解著劉澤清等人過來,微臣也正在迎上去,陛下馬上就可以與高大人直接通話了。”
“好,好,好。”崇禎一連說了三個好字,心中無比激動。
真是蒼天有眼,讓朕能在此時此刻遇到高卿這般大才。
高升將失魂落魄的劉澤清、伯永馥和王遵坦等人都交給楊御蕃的麾下,然后立即用對講機向崇禎匯報。
“高卿受累了,朕即刻命人設宴,為高卿接風洗塵。”
“謝陛下。”
接下來就簡單了不少,楊御蕃立即將幾萬人的編制打亂,然后將他們分開看管,同時將地上的所有兵器都收繳。
當然,高升和崇禎的目的自然不只是為了除掉不聽話的劉澤清,更重要的是為了收編其部。
因為高升和崇禎都認清了一個事實,手中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軍事實力,即便是皇帝,也要受人拿捏。
劉澤清一個山東總兵為何敢直接不奉詔?吳三桂、左良玉等人為何敢陽奉陰違?
為何那些人投降建虜之后,又一個個聽話得很?
還不是因為大明朝廷的拳頭不夠硬,而建虜的拳頭卻要硬得多嗎?
現在崇禎僅攜家眷從京師逃出,雖然有楊御蕃還愿意效忠,但僅僅六七千人,到南京能干什么?哪怕再加上一個黃得功,也是完全不夠的。
從正史中弘光朝的情況就可以看出,憑黃得功根本壓服不了其他三鎮,哪怕崇禎的威望和號召力遠比弘光帝要高,但是手中沒有一定的實力,又有多少人會聽令?
在京師的時候就管不住那些人,到了南京,他們還會將一個落難皇帝放在眼中?
如果南都不能盡快安定下來積蓄實力,還是如弘光朝那樣一盤散沙,也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大明滅亡便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高升和崇禎商議之后,才決定向劉澤清開刀,這也是高升讓崇禎堅持走陸路的重要原因。
如果能夠除掉劉澤清,并且收編其部,這一進一出,就是兩鎮的實力啊,再加上黃得功及南京城內的一些兵力,應該能震懾住高杰和劉良佐。
這樣一來,就不會被人輕易拿捏。
于是接下來幾天,高升一行就沒急著離開日照,而是抓緊時間改編劉澤清所部。
經過統計,劉澤清帶來的兵力竟然有三萬六千人。
崇禎按照高升的建議,從楊御蕃麾下抽出兩千余人,然后從劉澤清所部中劃撥一萬六千人補充,與所剩的四千人進行混編。
這樣,楊御蕃指揮的兵力一下子暴漲到兩萬人。
而劉澤清所部剩下的兩萬人,以及楊御蕃部抽出的兩千余人,也進行混編,這些人則交給李邦華指揮。
李邦華雖然是文臣出身,但是整頓軍政很有一套,當初糜爛的京營被他變得煥然一新,結果崇禎聽信讒言,將他罷免,然后京營就徹底爛透了。
現在有高升給李邦華做背書,并且花費那么多心思也要將他從京師救出來,崇禎自然不會再輕易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