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之所以沒繼續開車到登州府直接去見楊御蕃,是因為從掖縣到登州府一帶山地較多,連一般的馬車都行動不便,更別說這么龐大的裝甲車了。
而且,這里也相對安全,闖軍就算還沒有放棄追擊,一時半會兒也追不過來。
……
三月二十七日,經過一番劇烈的思想斗爭,吳三桂最終還是決定向李自成歸降,并親自率軍五千人趕到京師,以示誠意。
而他之所以做出了這個和正史中完全相反的決定,可以說是高升一手促成的。
因為正史中,吳三桂就在李自成和多爾袞兩人之間搖擺過,只是最終由于闖軍自己的一些騷操作讓吳三桂改變主意,從而轉投多爾袞,然后以給崇禎報仇的名義引清兵入關。
不但粉飾了一下自己的投降,甚至還給自己加了一層對大明忠義的保護色。
而這次,京師雖然被闖軍攻陷,但是崇禎沒死,以崇禎的威望,逃到南京后還能重建大明,大明就還能繼續存續。
如果還想以大明忠臣示人,崇禎的命令得聽吧?而崇禎的親筆信中,就明確要求他吳三桂向李自成投降,千萬不能投降多爾袞。
不然的話,不但是大明的奸臣,甚至還是漢人的千古罪人。
再加上吳家老小還被崇禎一起帶走了,如此種種下,吳三桂如果還倒行逆施的投降建虜,那付出的代價就有些大了。
不但會致一家老小殞命,還師出無名,無法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甚至還會被崇禎公開定為奸臣……
作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知道怎么去評估利弊,覺得當下向李自成投降才對自己最為有利。
而對于李自成來說,雖然懷疑吳三桂的真心,但他還要做足樣子,不能顯形于色,更不能有意刁難,甚至是陷害吳三桂。
因為向闖軍投降的不只有吳三桂,還有唐通、姜瓖、白廣恩、左光先等明將,都手握重兵。
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就對主動來降的吳三桂動手,必然會讓這些人,人人自危,甚至生起二心。
而且,闖軍主要將領也基本相信了崇禎提供的情報,建虜會趁著這次機會南略,甚至會從大順手中搶奪勝利果實。
若是如崇禎所說的那樣,漢家江山從自己這些人手中被建虜奪去,那真是漢家的千古罪人。
所以,這種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也正如此,如今便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能去清算那些投降的明將。
為了以示對吳三桂的器重,李自成還親自出城迎接。
吳三桂“感動莫名”,當即大禮參拜,并獻上降表。
至此,整個北方,除了山東還有楊御蕃、劉澤清這幾個明將,以及水師的黃蜚沒有歸順李自成之外,其余大將全部投降。
而正史中,這一天還是闖軍在京師拷掠明官的起始,現在也沒有發生,因為建虜入寇在即,此刻正是全力備戰之際,沒有那么多心思搞這個,反正這些人一時半會兒也跑不了。
李自成的命令也陸續傳達到了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大量闖軍開始往京畿地區調集。
吳三桂所部被命令駐守遵化,唐通、姜瓖、白廣恩等部也被安排至懷柔、密云、平谷、薊州一線,加上吳三桂,這些明軍降將都基本上被安排在了最前沿,擔任先鋒。
此舉,自然是李自成要測試他們的忠誠,而他們也有這種覺悟,因為不管投降誰,都會經歷種種考驗。
當然,李自成也不放心他們獨自守城,每城中都有相當的闖軍。
同時,在昌平、順義、三河、玉田、豐潤一線,通州、香河、寶坻一線,闖軍都有屯兵,一起組成三道防線。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闖軍會死守城池,他們更相信自己的野戰,因為這些年與明軍的流動作戰中,也幾乎是以野戰為主。
雖然崇禎在給李自成的信中一再強調建虜的野戰能力,但闖軍上下對自己的野戰能力也很自信,不相信自己在地利和兵力優勢上,無法應對勞師遠征的建虜。
……
三月二十八日上午,王德化一行終于趕到了登州府的府治蓬萊,見到了登萊總兵楊御蕃。
楊御蕃本以為王德化來傳旨,是命令自己率軍入京勤王的,他也早已經做好了準備,因為心里時刻在想著為朝廷分憂。
可讓人意外的是,圣旨中絲毫沒有提起入京勤王的事情,只是對他的忠義和治軍進行了一番褒獎,然后加封了左都督銜。
楊御蕃有些莫名其妙,自己寸功未立,為何會突然給自己褒獎?
而且,陛下在這個時候怎么還有心思給自己這個手上并沒有多少兵力的總兵,頒布這樣一道圣旨呢?難道京師的危機已經解除了嗎?
直到王德化讓他清退左右,然后將一封崇禎的親筆信交到了他的手上。
帶著種種疑問,楊御蕃打開了信,認真的閱覽起來,沒一會兒之后,便臉色大變。
原來在信中,崇禎并沒有隱瞞眼下的情況,京師已經被闖賊所占,自己不得已出京南下,準備到南京重建大明。
可是,這一路上卻遭遇重重困難,闖軍也在后面緊追不舍。
路途兇險,需要楊總兵率軍全力護送。
“陛下真的已經到了掖縣?”楊御蕃還是不敢相信,事情突然已經惡化到了如此地步。
“千真萬確。”
聽了這話,楊御蕃頓時為大明和崇禎的遭遇痛惜不已,但又非常感動,因為陛下在此時能夠第一個想到自己,而且不惜繞道來到登萊,可見這份信任。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楊家世代忠良,此時更是責無旁貸。
“末將領命,只要楊御蕃還有一口氣在,必會護佑陛下安全抵達南京。”
王德化聽到不由大喜:“陛下早說楊家世代忠義,為今之計,可托付者,必楊總兵矣。如今看來,果然沒錯。”
楊御蕃不敢怠慢,連忙去整頓登州的軍隊和物資,方便帶走的盡可能的帶走,而帶不走的,則都分發給百姓。
因為他知道,此去南京,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再回到登萊了,留下來的也必為闖軍所占。
與其這樣,還不如賑濟一方百姓。
當天下午,楊御蕃便親率登州府四千多兵馬和部分家眷出蓬萊,迅速往掖縣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