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幾個朋友去辦事,路上一個朋友接了一個電話,起先還是很客氣的,然后慢慢就有些不耐煩甚至生氣起來,大致也聽到了事情的原委,就是他的一個姐姐一家準備初三來他家做客,還讓他給做頓熬菜。這下他不情愿起來,說他姐也不征求他的意見了等等。掛了電話又和大家解釋了一下,說他的這個姐姐和她的外甥都一樣,就認準了自己做事情,從來不聽別人的意見。特別說起了他的那個外甥,買房買車他都給他提了不少意見就是不聽。沒錢就先借錢去買了輛車,沒有兩年又貸款買了一處房子,可幾年了到現在還是爛尾樓,說罷還很生氣的樣子。
大家都在勸他,說可能你外甥要談對象了,現在的女孩子都很虛榮,沒車怎么行?房子也是剛需啊,沒房哪個女孩子肯嫁給他呢?或許你外甥是另外的想法,也不能說是不對啊?難道都得按照你這個舅舅的思路去行事么?幾個人都陸續(xù)發(fā)話了,幫他理理事情的來龍去脈,勸他也設身處地地想想姐姐和外甥的處境和感受。
由此不僅就又想到了太傻,《太傻天書》里講得也很明白,說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去爭取的每一件事情,都幾乎是在行動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兩大監(jiān)獄中去進行的,這是人類幾乎所有行為背后的動力。人們往往是在按行為主義和預設的理性主義去行事的,并總能給自己的行動找到合適的理由和所謂正確的借口。反觀這位朋友和他的姐姐、外甥,無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在行動,就是朋友他自己也是如此,在按照他大腦中預設的理性主義去衡量姐姐和外甥的行為。
試想一下,他們幾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是對的,都是根據自己的認識所作出的決定,沒有任何人覺得自己只是一時沖動的,是沒有理由的,他們每個人都會給自己的做法找出看似很充足的理由和借口,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其實呢,這本身并沒有區(qū)別,都是一樣的沒有太傻的思維選擇,結果當然就會難堪和矛盾了,最終鬧得舅舅很生氣,姐姐不開心,外甥也難受了。就像太傻所論述的那樣,他們只是覺得有很充足的理由去做這個做那個,而且還覺得自己可以成功,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為這些事情本身都是一樣的沒有根本的區(qū)別的。
按照舅舅的想法,先買房可以保值,還屬于投資,能掙到不少錢呢!可外甥的想法呢?就是先買車才可以談到女朋友,有女朋友了沒房怎么行,當然要買房了。至于說房子成為了爛尾樓,那屬于另外的范疇,選擇和投資失誤,也是沒辦法的事兒。但舅舅則認為是外甥不聽話所致,若按照他的建議,早都住上房了。看看這多熱鬧,全是太傻說的行為主義與理性主義所產生出來的預設的糾紛,本身是沒有區(qū)別的東西,都是按照的執(zhí)念在行動,結果就是矛盾和沖突。如果都成為真正的自己,在無恐懼的、無期待中去做,或許就化干戈為玉帛了。難道不買車就不能找到女朋友了么?買車交到的女朋友就更好么?那房子是用來住的,沒房就沒女朋友了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全是太傻說過的,是因為恐懼、外在洗腦給你建立的那些預設觀念在作怪罷了。
所以還是要弄明白自己所要的真正意義,然后在太傻的指引下,真正認識自己,成為自己。對于舅舅來說,要相信姐姐和外甥,他們的需求或許有他們的存在意義,不必過分地太在意,因為那些東西其本身都是一樣的,買不買房,買不買車,原本上都是沒區(qū)別的吧!關鍵是女朋友從何而來,心中的埋怨從何而來,如果這些都不重要,那你又有何氣可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