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句話,若仔細品味,其望子成龍之心可見一斑。這句話若拿來一用,勸勸當下社會中迷茫的奔波者,也正是相當,或者說是恰如其分。尤其是對于疲于應付生活,忙忙碌碌整日暈頭轉向不知所終的人們來說,更是一針見效的清醒劑。
生活壓力大,手頭瑣事多,日子一天一天悄然地度過,整日忙的像一個停不下來的陀螺,甚至難得片刻的空閑,哪還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呢?其實這樣的生活雖然充實,但總感覺缺少了些什么,人不應該成為開足馬力的機器,只知道一味的地轉動不停。人是有靈魂的,人是有精神的,人也是應該有思想的,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也是有情緒的,更是有愛恨的,所以人不能被動地去生活,機械地去工作,而應該用腦子去甄別,用思想去評判,用感情去體驗,或許這樣才能捕捉到生命中最閃光的部分,最精華的所在。
在我們為生計而四處奔波努力奮斗的旅途上,可能太為忙碌,太為緊張,或許被瑣事所纏繞得分不開身來,但終會有停下來的時候,即使是忙碌的肉體分身不得,但也要給靈魂留點棲息之地,讓心靈有閑暇之時。有時候停下來或許更有利于前進,休養生息也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當靈魂和心靈靜下來閑下來的時候,才有思考和感悟的機會,拋卻浮躁的困擾和忙碌的困頓,閉目養神,靜心思考,用心的感悟生命的美好,這或許才是生活的精髓。
或許熱熱鬧鬧的景致更能顯出生活的喜悅,歡歡騰騰的場面更能體現出世間的繁榮,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忘了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的精神世界。歡快的樂曲即使再好聽,也有終了的時候;再為美妙的風景總會有看煩之時。所以說,要求得一方的清靜,非有淡泊之心不可,唯有寧靜的境界不行,一顆童真的純粹的心,總要有一方水土棲息。這個棲息地勢必要遠離繁華的喧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才是至高的追求。
把生命看重了,才會知道倍加珍惜時光;把生活看穿了,才能做到心平氣和;把名利看淡了,才能渾身輕松;把富貴看輕了,才能瀟灑自如。置身度外,把身外之物看淡,分清孰重孰輕,才能平心靜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坐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閑看天邊云卷云舒”的超然之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正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若深陷其中,難免會會被蒙蔽,會看不清方向,辨不了真假。所以人貴在自警自省,能跳出圈外,能站在高處,才能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