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有句口頭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好像就是說的學無止境,無有窮盡,需要時時自勉,刻刻警醒,不斷地學習成長。誠然,一個人從哇哇墜地一無所知,繼而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漸而走上求學之路,本身就是學的過程,至若長大成人,參加工作,成家立業也是離不開一個學字,所以學不僅僅是在進步的過程中才體現出來的,而是貫穿一個人的整個生命的。即使是在功成名就的后半生,也要有學的姿態,學的精神和學的勇氣,那么,最終勢必就會成就你出彩的人生。
古人云:學而優則仕。這是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盛行時的一種寫照,在那樣的社會,讀書求取功名或許是一種最高的追求吧。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或許最能闡釋封建社會的內在關系本質。當然,讀書也離不開學的過程,讀書就是學習么!然而,在當今社會,學則是不僅僅限于讀書的。離開了學校,進入了社會也是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的。工作上要學,生活中也要學;業務上要學,做人更要學。小到個人的進步,大到一生的成就,都是離不開學的。總之沒有學,就沒有成長,沒有成熟,沒有成就。
那么,學習目的是什么呢?學的本質就是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那么學的目的就是進步與成長,甚至是趕超,或者叫超越。一個人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成熟,慢慢地也就有了能力的提高,本領的增進。有了本領也就有了巨大的潛能,才能干事創業,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人的一生,也是進步的一生,更是成長的一生。一個人如果放棄了學,止步不前,那就是所謂的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漸漸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也就宣告了頂峰時刻的到來。這樣的話,余生將會是走下坡路的階段,再創輝煌或者再立新功必將成為一種奢望,或者是空想罷了。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句勸勉的話,人們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但它恰恰說的是學習和進步的學問。只有虛心求教,學人之長,才能有所提高。如若一味地驕傲,高高在上,則會早早地失去學習的動能,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只能是止步不前,或者是退步了。即使是原本先進的,漸漸的也會被人趕超了,落在了別人的后邊。所以,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虛心,和先進的去比,同優秀的去比。就像是在賽場上,只有和更高更快更強的人去比去賽,才會有提高,才會出成績。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若沒有憂患意識,每天地只注重于安逸和享樂,那么他必將是一事無成地活著,碌碌無為地茍且。憂患意識就是緊迫意識,人有了緊迫感才會有遠景的目標,才會明確努力的方向,才會有前進的欲望,才會有拼搏的勇氣。因此,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一種緊迫感,保持一顆學的心態,并且要事事處處地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警醒自己,這樣才會有進步。
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事情都要一點一滴地做起,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憑空想象,泛泛空談。人常說,不積跬步,無以程千里;不匯溪流,無以成江海。現實中無論是誰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莫不是經過漫長的,甚至是艱辛的積累,一點一滴的身體力行才達到的。因此,當我們面對宏偉的藍圖,遠大的目標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躬身力行,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俗彥俚語正是說明了水滴石穿的長期功夫。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必要追求大踏步的前進,只需要小步跟進,日日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那么天長日久就會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這樣你就會日日進步,年年提高。那么所謂的成功,就離你越來越近了!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