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蒯聵回衛奪君位(6)
- 春秋晉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066字
- 2025-08-26 05:05:00
兔急了會咬人,狗急了都能跳墻,咱蒯聵急了,當然得殺人了,而且這一次,就敢殺你仲由這樣的春秋大賢!
誰都沒想到蒯聵居然敢這樣做,這次政變,自一開始圖謀,到孔悝被劫持,到蒯聵逼著孔悝發兵攻打衛宮,再到衛出公逃出帝丘,一直到現在以孔悝的名義召集群臣來孔府盟誓,未曾聽聞有誰因此而流了血丟了命!
這是蒯聵苦心經營的結果,他要的是自己兒子已經坐了十余年之久的國君之位,而不是衛國人民的怒氣怨氣,因為衛國終將是自己的衛國。
所以,蒯聵盡可能地避免出現流血事件。
但現在,仲由終于激起了蒯聵的怒火,也使他不得不將自己的行動要求給降了那么一點點級別:允許殺死這個該死的仲由!
仲由雖然素有勇武之名,但此時的仲由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且自昨夜得報孔悝出事后立即自蒲邑趕赴帝丘,一路行來幾乎無停歇,體力早就透支,又怎么會是武藝高強、久經沙場、戰功無數、年輕力壯且對蒯聵絕對忠誠的石乞和孟黡的聯手攻擊?
戰不多時,仲由就多處受創,被逼得手忙腳亂,險象環生。
仲由心中暗暗嘆氣,他確實沒想到蒯聵居然會下死手,看來自己確實將他逼急了。
唉,物極而必反,自己還是不夠沉穩。
但既如此,舍身取義亦乃大丈夫!
只是老師,弟子再也不能伴您左右了。
一念至此,仲由膽氣俱增,將劍舞了個劍花,居然將石乞和孟黡兩人都逼退了幾步。
石乞大怒,竟然不顧危險,欺身上前,一戈向仲由腹部刺來。
這一戈,又快又狠又準,子路身形一晃,堪堪躲過,卻不料孟黡跟緊就是一戈,砍向子路的頭。
臺上眾人看得真切,眼見這一戈必中無疑,但仲由將身子一仰,居然又躲過了致命一擊!
只是,孟黡這一戈急速劃過,嚓地一聲將仲由頭盔的帽纓給削落在地,只差一點,就將仲由的半個頭顱給削將下來!
帽纓,指的是帽子上的穗狀裝飾物,這玩意兒居然被對手砍掉,自然危險至極。
交手才一會兒工夫,仲由就險象環生,孔悝看得大急,大叫道:“子路又何必執著?我命令你速速離去!帝丘之事,與你無干,你只需要幫我守好蒲邑即可。”
孔悝這一嚷嚷,倒讓石乞和孟黡兩人各退了一步,他倆都望向高臺。
蒯聵黑著個臉,右手朝著兩人做出個殺的動作。
這個動作瞞住了臺上的所有人,但在臺下的仲由以及石乞和孟黡兩人都看得清楚,多處受傷渾身是血的仲由自知不能幸免于難,先將劍入鞘,對石乞和孟黡兩人拱了拱手道:“且等一下!”
然后,仲由將掉落于地的帽纓撿起,將帽子摘下,先將帽纓續上,再認真地戴好帽子,大聲道:“君子縱然赴死,亦不能免冠矣!”
言罷,再次拔劍沖將上前,與石乞和孟黡戰成一團,最終慷慨赴義!
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之一,那位被孔子贊譽為政事第一的仲由,子路先生,就這樣去了,享年63歲!
仲由之死,被史料記載為“仲子結纓而卒”。即前面提到過的,仲由將斷了的帽纓給結上,將帽子戴正,再從容就義。
戰死前,仲由說:“君子縱然赴死,亦不能免冠矣!”
因為《禮》有規定:冠者,禮之始也。
在春秋時期,君子踐行禮法,自冠禮開始。仲由明知自己即將赴死,那就死得有尊嚴吧。結上帽纓而死,這正是仲由保留了自己最后的尊嚴!
對急需要完成盟誓的蒯聵來講,仲由之死無非是一個插曲罷了。但正是這個插曲,差一點讓蒯聵的奪位大業付諸東流。
蒯聵對仲由氣極,反正都已經背負了殺賢的惡名了,那就干脆多背一點!
蒯聵下令:對仲由施以醢刑!
醢刑,也稱菹醢,是古代一種酷刑,指將尸體剁成肉醬,這個肉醬就叫醢。
醢刑最早見于史料記載,是商末天子商紂王殺了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后,再施以醢刑。
春秋時期,宋國前大司馬南宮長萬則是活著被剁成肉泥,也屬于醢刑。到后來戰國時,活著受此酷刑的還有燕國相國子之。
仲由是戰死后被施以醢刑,此酷刑除了伯邑考、子路曾受過外,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還有西漢初期的梁王彭越,三國時害死張飛的蜀將范疆和張達,北齊文襄帝高澄的廚師蘭京,武則天時酷吏來俊臣等。
盡管衛國執政上卿孔悝心中著實不忍,但此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好違心執行了蒯聵的命令。
接下來的事,是蒯聵在孔悝等人的扶持下,順利登上衛國國君之位,史稱衛莊公。
從此,衛國開啟了兩君并時代,即衛莊公和衛出公時代,而且,這兩人還是一父一子關系。
反正,蒯聵如愿當上了衛國國君,即衛莊公。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個衛莊公已經是衛國歷史上第二個衛莊公了。
那趙鞅高興嗎?
當然高興了,至少現在衛國是相當于晉國的小跟班了,甚至可以說是趙氏家族的小跟班。
為此,趙鞅專門派人去了周王室,替衛莊公重新奪回君位一事作了匯報,為衛莊公覲見天子周敬王并獲得天子承認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為蒯聵登上衛國國君之位,趙鞅也算是盡心盡力了。有仇必報,對范氏、中行氏、邯鄲氏等那是寒冬般的冷漠,甚至對害死董安于的梁嬰父也是痛下殺手。
有恩也必報,對為他而獻身的董安于,趙鞅將其牌位供奉于宗廟,要求趙氏家族子孫世代祭祀。
對于取得鐵丘之役起了關鍵作用的蒯聵,趙鞅花了近十年時間,不斷打擊衛國,最后一舉助蒯聵登上衛國國君之位。
趙鞅言出必行,踐行有信,快意恩仇,文韜武略,使他的身邊聚集了不少人才。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董安于、周舍、陽虎、扁鵲、尹鐸、傅便、郵無正、史黯、竇隼、姑布子卿、蒯聵等?,F在董安于已經去世了,蒯聵也回到了自己的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