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吳王夫差氣定神閑地看著雙方代表結束了一天的辯論,再次邀請魯哀公、單平公一起喝喝小酒,悠哉游哉,談談國際時勢,然后寬衣解帶,入帳休息。
誰知到了半夜時分,被近侍推醒的夫差得報說吳國遭到越國奇襲,損失慘重!
原來,趁夫差率吳軍精銳北上與晉國爭霸之際,已經臥薪嘗膽好多年的越王勾踐,見吳國國都姑蘇空虛,發兵突襲吳國。
兩年前,為了保住魯國的命,端木賜先赴齊國說服齊相國田恒放棄攻魯,轉而戰吳。
再赴吳國,說服吳王夫差放棄攻越,轉而攻齊。
再赴越國,建議勾踐明面上出兵助吳伐齊,不斷助長夫差驕橫之心,暗地里隱藏實力并等候時機,等吳國兵力空虛時一舉突襲吳國。
這一次,吳王夫差率十萬吳軍精銳北上,幾乎將整個吳國的帶甲之士都帶走了。
越王勾踐如果還不能抓住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戰機,那也沒資格在春秋江湖留下自己的故事了。
公元前482年6月11日,三萬越軍如鬼魅般出現在姑蘇城外時,留守姑蘇的吳國世子友、公子地、公孫彌庸等人居然還不把越軍放在眼里!
吳軍缺兵少將,姑蘇空虛,理應緊閉城門,據城堅守不出。
但在前番吳軍連戰連勝中,不少吳軍將士早就養成了驕橫之氣,居然出城迎戰。
結果,越軍先佯敗,引幾乎全部吳軍出城,終于在姑蘇城外全殲吳軍。
公元前482年6月22日,越軍占領吳國都城姑蘇。
越軍突襲吳國的重大緊急情報,當然第一時間報到了遠在黃池的吳王夫差這里。
自越軍出兵伐吳,到越軍占領姑蘇,十幾天內,吳國世子友連續派出七批信使,日夜兼程赴黃池向夫差報告緊急軍情。
夫差大驚失色,眼下與晉國爭霸談判正到關鍵時刻,這等嚴重利差吳國、利好晉國的消息,必須確保絲毫不能泄露。
于是,好不容易在姑蘇突出重圍,沒日沒夜趕到黃池的吳國信使倒了血霉,被吳王夫差下令悄悄殺死。
夫差雖心急如焚,但并未亂了方寸。
他仔細盤算了一下,認為此時如果撤軍,不但前些年為稱霸而作的努力化為泡影,而且由于鞭長莫及,回援效果極差。
越軍居然隱藏了實力,尚有三萬兵力,這令吳王夫差頭大如麻。
他很清楚自己留在姑蘇的吳軍還有多少,憑這點兵力根本無法與越軍真刀真槍干一架。
希望友兒能夠緊閉城門,憑姑蘇城高墻堅,若能守三個月,那寡人不但結束了黃池之會,奪得了盟主之位,而且有足夠時間回援!
權衡再三,夫差認為,務必先奪得盟主之位,再發出盟主令,一舉滅了越國。
于是,第二天,談判繼續。
只是,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吳王夫差確實有些坐立不安了。
第二天,夫差又收到了求救信。當然,送信的又是一個被悄悄處死的可憐蟲。
連續幾天,談判毫無進展,夫差也已經連續殺了七個來自姑蘇的求救信使!
吳王夫差表面上心堅如鐵的樣子,其實心如刀絞。但他只能顧一頭,必須先拿下盟主之位,挾盟主之威才能挽回一切。
否則,整個吳國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只是,令夫差揪心的,是吳國遭到越軍突襲的消息,還是泄露了出去!
雖然,如魯哀公這樣的參會代表并未得到確切消息,但吳軍將士們已有不少竊竊私語起來。
要知道,既有信使能夠到達吳王夫差那里,那也定會有信使,以私人的渠道到達某位領兵的吳國將軍那里!
誰家沒有對出征在外將士牽腸掛肚的親人?
吳王夫差的忍術,差不多到了極限了。
但最先忍不住的,還是晉國上軍將趙鞅。
到七月六日時,趙鞅終于忍無可忍了,他吩咐晉軍大將司馬寅召開軍官會議。
會上,趙鞅大聲道:“這都幾天了????每天從日出理論到日落,一點進展也沒有,白白浪費酒水糧食。吳國佬怎么這個樣子?
這么簡單的事,就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決定好了!
告訴吳國佬,男人之間還用得著爭吵么?雙方約戰一場,誰贏了誰就是諸侯之長?!?
眾將士群情激昂,確實,都幾個月了,誰都憋壞了。
但晉軍大將司馬寅卻很冷靜,他對趙鞅道:“元帥,先別急。這幾天,我仔細觀察夫差,發現他已經沒了剛一開始的那種霸氣與沉穩。吳軍也時見竊竊私語,人心不穩的樣子。
我估摸著,吳國遠道而來,哪怕是國內沒有發生大事變故,也必定有讓吳國人牽掛的事?!?
趙鞅細細思量一番,恍然大悟,對啊,吳國跟黃池足足七八百里,你吳國佬在這里耗的時間越久,對你越不利。
既然耗下去對你不利,那就繼續耗著吧。
但吳王夫差真的不能再耗下去了!
那就再退一步吧,一切都可以舍棄,只要表面上將盟主之位給拿到手就行。
于是,參會的子服何向魯哀公報告了吳晉兩國談判的最新消息:
吳、晉兩國達成重要共識,吳國和晉國一樣,都是大周王朝宗邦諸侯,一南一北,應成為大周王朝堅強屏障。
什么意思?
雙盟主唄。
想當年彌兵會盟,晉國和楚國成為列國諸侯共同的盟主。如今黃池會盟,晉國和吳國成了列國諸侯共同的盟主。
但楚國這樣的盟主,僅僅過了四十年,就差點亡于吳國。
趙鞅心里冷笑著,都什么時候了,你吳國佬居然還要玩老祖宗玩膩的東東。這樣的國家,不足為慮矣。
既然如此,那就給足你吳國佬面子吧,省得你萬一惱羞成怒真的動起刀兵來,這不利晉國尤其是趙氏家族的利益。
給足你吳國佬面子,就是趙鞅居然同意在神圣的盟誓會場,讓吳王夫差先盟。
這意味著,晉國讓了步,兩國雖然共同為列國諸侯聯盟盟主,但排在第一位的,是吳國。
但是,趙鞅也向吳王夫差提了一個要求,既然你要當盟主,那就要履行盟主的主體責任,即尊王攘夷!
那至少你吳國得去掉僭越所稱的王號吧?
這一點,吳王夫差早就有思想準備,他甚至想到了。
為何楚國數百年來與晉國爭霸,其軍事實力完全不在晉國之下,但為何其稱霸事業不及晉國?
原因只有一個,楚國僭越稱王,哪怕是當了列國諸侯聯盟盟主都不愿降格。
所以,楚國一直得不到中原列國諸侯的認同。
如今國內巨變,自己得早點回國救援,就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于是,黃池會盟最后達成的協議是這樣的:
吳、晉兩國為列國諸侯共同的盟主,但吳國排名第一,晉國第二。大家都要嚴格遵守周禮,共同尊王攘夷。
吳國自覺整改僭越稱王一事,回歸到原先分封時的子爵級別。等天子下詔書后,提拔至侯爵,與晉國等同。
那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