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后記:關于魑魅魍魎
- 九黎族
- 無限01
- 2041字
- 2024-05-20 19:57:17
這次就說說,我在文化方面的一個疑問吧:
“魑魅魍魎”這個成語大家都不陌生吧?這個成語通常代指傳說中的低級邪物,也代指壞人。
但是呢,關于這個成語,我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首先,“魑魅魍魎”的“魑”古時也通“螭”字,但是現代語言的“螭”和“魑”可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意思:
“螭”一般指螭龍,通常形象是龍頭虎身,全身金色或者紅色,無角,該形象通常被用于古代房頂上的獸頭,有說法是龍生九子之一,總之,螭肯定是祥瑞的象征。
但是“魑”就是另外一種意思了,魑通常指一種山林間害人的鬼怪,外形龍首獸身,全身黃色,無角。
根據上述兩段,大家可能也發現了,“螭”同“魑”不僅是通假字,在它們的外形記載上,拋開相關語境影響,其外形記載基本吻合,如果上述內容沒有出現記載錯誤的話,那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情況:代表祥瑞的“螭”同代表鬼怪的“魑”成了同一種存在,畢竟“螭”和“魑”是通假字,說明古時可以混用的,加上傳說中的形象吻合,可以說是同一種存在了。
那么難道古代的“螭”和“魑”真的是同一種意思么?
畢竟瑞獸和鬼怪是同一種存在的說法也太離譜了,其實,古代人大概率也發現了“螭”和“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符號內容上過于接近的問題,因此,后世還追加了螭分為金色的螭和紅色的螭這種說法:按照這種追加的說法,金色的螭也就是“魑”,是鬼怪;但是紅色的螭是龍子,是瑞獸。
不過這個追加的說法也不是十全十美,先不說金色的是鬼怪,紅色的是祥瑞的說法是不是有點違背人們對于色彩的習慣性認知,并且,隨意追加神話傳說會給后世考證制造一系列的困難。
不過今天主要還是探討一下追加說法出現以前的情況,“螭”和“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符號是如何既混同又矛盾的存在的。
首先追根溯源,我們先看看“魑魅魍魎”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哪里:
多方查證顯示,“魑魅魍魎”這個概念最早還是出自大家耳熟能詳的傳說《黃帝大戰蚩尤》,按照傳說,魑魅魍魎是蚩尤一方開戰前專門從山林沼澤里請出來的低級邪物,按照有限的神話記載,這幾只(注:其實有說法是三只,但是也有說法是四只,主要就是“魍魎”到底是一只還是兩只存在爭議)鬼怪直到涿鹿之戰都還在參戰,直到被黃帝一方的巨鼓擊敗。
關于蚩尤,因為在神話傳說中記載其戰敗,加上難以避免的成王敗寇的邏輯,這個形象是正面形象還是負面形象至今依然存在爭議,只不過如今偏向正面、客觀形象。
到這里,本人也發現了一種可能性:會不會,魑(螭)也同蚩尤一樣,在某一時期曾經是一些地區的正面的形象,也就是后世中華文化關于螭龍瑞獸的形象的來源,也許,這個形象古時為某一部族圖騰或者是神靈信仰,慢慢的,多元的中華文化形成,這一正面的形象被后世傳承保留了下來,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螭龍這一形象。
但是,同蚩尤一樣,螭這一形象隨著神話傳說中那場大戰也衍生出了魑這一負面形象,并且這一負面形象也被后世所保留,所傳承,最終演變成了魑魅魍魎里的魑這一形象。
后來,大概也有人發現了“螭”與“魑”的相通性與矛盾性,于是為了自圓其說,增加了那個如今已經被證明是后世追加的紅螭金魑一說。
至于魅魍魎會不會也是類似的正面圖騰演變過來的呢?這個我也無法確定,因為魑(螭)的說法本身就是我的推斷,本身就沒有得到證實,和它齊名的其他存在還需要繼續考證。
不過,神話傳說《黃帝大戰蚩尤》中關于魑魅魍魎的記載其實也存在一絲違和之處:比如說傳說明確說魑魅魍魎是低級邪物,但是同時又有開戰前,當時非常強大的蚩尤一方專門去請了魑魅魍魎參與戰斗的情節;以及魑魅魍魎能夠在戰場上給黃帝一方造成巨大的傷害的情節。強大的蚩尤一方專門去邀請低級邪物加入,低級邪物給當時不算弱小,且有不少神靈相助的黃帝一方造成重大損失,這些情節是否有點違和感?
還有最終涿鹿之戰時,依然有關于魑魅魍魎的記載,這側面說明了魑魅魍魎大概率參與了涿鹿之戰之前大大小小的數場戰役,并且生還了下來,要知道,按照神話傳說的戰力排名,能生存到最后,最終才被巨鼓擊敗說明其戰力不低,如果是低戰力的小卒子可能一開始就沒了......
總之,能夠確定的是,神話傳說中關于魑魅魍魎強大戰力的正側面記載與其實低級邪物的身份記載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之處,但是僅靠這些依然推導不出更多的信息。
由此想到,文化傳承是非常微妙的事情:在漫長的歷史傳承中,有些文化方面的信息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會完全失傳;也有一些信息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變化。到如今,我們其實已經不知道最初史前版本的《黃帝大戰蚩尤》傳說究竟是怎么樣的故事,也更不知道究竟是怎樣的歷史演變成了這一則神話傳說,但是,我們知道這則傳說的存在,只要那些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碎片依舊存在,我們還是能夠從里面推導出一些零零星星的信息的,當然,出于嚴謹考慮,推導出來的信息依然不能成為定論。
最后,說點題外話吧:語言其實是存在習慣的,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用“魑魅魍魎”代指一些不好的事物,假如說,我是說假如說,以后的某個時候,本文中的觀點真的得到了證實,那么,當時的人們該如何準確的表達這個詞?是改用近義詞還是依舊按照習慣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