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帝業的起點
- 風起云集話兩宋
- 村童鬧學
- 3548字
- 2022-10-03 00:30:00
話說盡管是個副職,但是趙匡胤還是千恩萬謝,因為這畢竟是進入了國家的公務員系列了。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是很了不起的。
總而言之,趙匡胤是個知道好歹的人,而且人又極為聰明。他相信這個位置只是他的起點,距離終點還遠得很呢。
所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這個道理。
在高辛廟里的抽簽,尤其是最后的那個上上簽,讓他終身難忘,也心存神往。
天底下,又有哪個有作為的男兒不想做皇帝呢?
想當初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曾經在隋煬帝楊廣的跟前當過差,說巧不巧的是也是貼身護衛。
他們本身之間有親戚關系,都是西北軍集團的要員。
然而,一場農民起義最后推翻了這個腐朽的王朝,并且當初的貼身護衛最后做了皇帝。
趙匡胤很快就辭別了郭威,前往滑州上任了,他只是個二把手,那么一把手是誰?
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提到過,我們這里也就不用再做深究了。
在這里。我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的,是滑州這個地方。
有一道千古名食居然和趙匡胤有關系,那就是道口燒雞。
其實,我只是和大家開個玩笑而已,道口燒雞如果說和趙匡胤有關系,那只是他們都在同一個地域先后出現。
道口燒雞是清朝初年(1661年)才開始出名的,時間已經過去快一千年了,相隔幾個朝代。
如果說這一帶有一種美食和趙匡胤有關,那么一定就是壯饃了。
外地的朋友,雖然知道河南陜西一帶的面食不錯,但是具體講的細節就不一定那么清楚了。
這道美食傳說是趙匡胤在訓練士兵的時候,看到有人吃饃,就被這種香味吸引了過來,他很想搞清楚,這種饃究竟是怎么加工的。
后來當他搞清楚這種美食之后,就把它帶進了軍營,因為他認為這種壯饃很適合行軍打仗中食用。
民以食為天,在行軍打仗之中,糧草供給是首要的,這也就是現代社會中軍事物流的概念。
從最近國外的俄烏戰爭中我們就看出了這個道理,如果后勤保障不行的話,那就很容易在戰場上陷入被動,哪怕是國力再強大,但是在細節上處理不好也是不行的。
再回到趙匡胤的話題,話說他在上任之后,一直積極地訓練隊伍,作為一把手的助手還是稱職的。
之前,他和后周的第二個皇帝也就是郭威的養子柴榮是很好的朋友,兩個人之間經常有書信往來。
不過,由于柴榮的身份地位很是特殊,他們彼此之間的書信往來還是很注意分寸的。彼此之間主要是討論個人的友誼,對于國家大事,由于身份特殊,當然是很避諱的。
智商和情商很高的趙匡胤都非常尊重柴榮,這讓柴榮乃至郭威都感到非常放心。
太祖郭威其實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作為將軍出身的郭威,對于年年的戰亂已經厭煩不已,他對于軍人干政非常的反感,剛剛做了皇帝,就開始刻意的壓制軍人干政。
他又極力的推崇儒學,他曾經專門前往孔廟進行拜祭,重新把孔子推到很高的地位,自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通過科舉考試,在全國各地召集人才。
在社會風氣方面,他對于唐朝以來的奢靡之風也進行了大力的改造,曾經當眾將那些名貴的器皿銷毀,從自我做起,崇尚節儉。
他不僅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
他這個皇帝和其他的皇帝不太一樣,并不喜好女色,在這一方面是難能可貴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力整治,就徹底扭轉了自唐朝以來的所謂社會不正之風,整個國力就漸漸的變得強大起來。
后來封為晉王的柴榮曾經和趙匡胤在書信來往之中也提到過,當今皇帝的功德可以說跟堯舜差不多,甚至比他們還要強一些。
然而天妒英才,在建國后幾年,后周太祖郭威得了一場重病,一直到后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則已經進入了彌留的狀態。
在交代自己后事的時候,他吸取了唐朝那些皇帝的經驗教訓,告誡自己的養子柴榮,千萬不要厚葬自己。
后來不僅認識他,乃至于他身后的那幾位后代皇帝,在這一點做的都還是挺不錯。
相信如果這位封建皇帝多活幾年的話,那么整個華夏大地的局勢應該就是不一樣的。當然歷史的發展是不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為古人去擔憂是沒什么意義的,這些只能夠作為我們后世在汲取經驗教訓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就是了。
經過查閱歷史資料,我認為他的歷史功績遠遠不止這些,有些甚至根本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
首先是加強了法治的建設,他廢除了后漢之前的一些嚴苛的刑法,糾正了開法律倒車的錯誤做法。
其實是鼓勵民間經商,從根本上鼓勵中外經商活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海外貿易遠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在華南地區的幾個重要地點貿易非常發達。廣州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此外還有湛江的徐聞港……
當時國內民眾在大多數時期是不允許和外國商人直接交易的,通常只能夠通過朝貢的方式去進行。鼓勵民間和外商直接經商,這對于后來兩宋時期開拓海外貿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支持。從此之后海外貿易活動又開始繁榮興盛起來了,中華民族又到了另外一個新的高峰。
所以,說他的這個舉措是很進步的,甚至可以用穿越來說也不為過。
再說起宋太祖趙匡胤,他和當今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為了自己的前途和事業,也希望能夠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當他的好朋友,后周的皇太子柴榮在開封府擔任最高官職開封府尹時,趙匡胤就通過這一層友好關系順利的調到了首都,并且擔任開封府馬直軍史。這個官職有點類似于后來騎兵部隊的營級干部,手下有大概五百名士兵。
所以,盡管這個官職并不高,但是畢竟是調到了首都。
趙匡胤不僅僅是公務員,而且也算得上是大城市里面的一員呢,這在今天看來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的。
隨著老皇帝的故去新皇帝的繼位,趙匡胤迎來了他真正的事業騰飛期。
他的好朋友繼位,就是后周世宗柴榮。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不錯的皇帝,而且和趙匡胤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君臣關系。
好朋友當了皇帝之后,趙匡胤肯定就直接升官了,當了執掌禁軍的官職。
這個在今天看來,應該是拱衛首都的最高長官。就在換新皇帝的這一年,國家的北邊,又出現的敵人,這一次就是北漢。
當時北漢的皇帝劉崇看到中原發生了巨大的變局,認為自己問鼎中原的時機已經到來,很快就組織一支隊伍進攻后周,兩支軍隊在高平擺開了戰場。
在此之前,兩支軍隊已經有所交鋒,后周軍隊出師不利,遭到了嚴重的挫敗。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這一次是后周太宗親自帶兵打仗的。
由于對方并不知道后周的最高國家領導人親自上陣了,戰斗士氣已經不比往日,兩軍相接之后很快就被打敗了。
為了防止敗軍撤退,柴榮命令軍隊加緊前進,并親自率領中軍追擊敵人。
趙匡胤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后周的禁軍將領,和友軍積極配合自己率領軍隊從敵人的右方出擊。
帶領的兩千人馬跟著他浴血奮戰,以一擋百,北漢士兵終于抵擋不住了。
最后,北漢的大將被斬于馬下,士氣顯得極為低落。
一時之間,北漢士兵尸體遍布整個高平山野,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有。
最后,有數千名北漢殘兵向他們投降了。
后周世宗柴榮大喜過望,繼續向北追擊并且把太原包圍了一個多月。
在這一次戰斗之中,趙匡胤光榮負傷了,他的左臂被流箭射中,好在尖頭并沒有毒,只是輕傷。
得勝回歸之后,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侯,同時擔任嚴州(在今天浙江省內)刺史。
由此可見,趙匡胤的每一次升遷都是浴血奮戰所換來的。
并沒有依靠任何關系,就走到現在的位置。
又過了兩年,在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的春天,南唐割據勢力開始坐大,趙匡胤跟著柴榮在渦口打敗了南唐軍隊,并且斬殺了一萬余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戰死。
接下來的一幕則更有戲劇性了,根據《宋史》記載,南唐節度使皇甫暉和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駐扎在清流關,趙匡胤率領軍隊就將他們給打敗了。
迂腐的皇甫暉,居然要求趙匡胤和他們排兵布陣之后,然后再決一勝負。
這有點像三年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敗兵說共方不講戰術標準一樣可笑之極。
此人的下場自然也就可以預知了,最后被趙匡胤手起刀落腦袋開花。
隨后,在攻打南唐的過程之中,趙匡胤的軍隊又取得了幾場巨大的勝利。班師回朝之后,被柴榮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很快又被委任為定國軍節度使。
有意思的是需要提一下這個定國軍,是唐朝時期的一個方鎮,原來名叫匡國軍,后來為了避宋太祖諱,就改成這個名字。
后來,在南宋期間的岳飛也擔任過這個官職,由此可見這個官職的極端重要性。
自從趙匡胤掌握部分軍事力量之后,其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開始迸發出來。
后周顯德四年(957年)春天,柴榮御駕親征,領導趙匡胤攻下了壽州,這次戰斗的成果之一,就是趙匡胤被封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原來的官職繼續保留。
接下來的幾場戰斗之中,后周軍隊收復了淮南地區,使得南唐的國力大損。
為了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南唐國主李璟使用離間之計,偷偷摸摸的派遣人員送給趙匡胤三千兩白金,意圖通過金錢賄賂他或者讓他們君臣產生離間。
精明的趙匡胤怎么可能會上當,他很快就把這些財物上交了國庫。
自從柴榮上任以來,后周對外三番五次地使用軍力,取得了不小的勝利。這對于趙匡胤個人而言,也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和指揮才能,為他在隨后的歲月里開創大宋的豐功偉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