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的心理密碼
- 壹心理
- 2810字
- 2022-09-29 11:04:47
3.父母離異的人適合結婚嗎?
破碎的原生家庭沒那么可怕
曾經在某問答平臺看到過這樣的提問:“父母離異的女生能娶嗎?”“身邊很多來自離異家庭的朋友結婚后都重演了他們父母的悲劇,最近要和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女生相親,我到底該不該去見她?”對于父母離異的男性,大家也同樣心存疑慮。
在我們的固有認知里,離婚會讓孩子遭受創傷,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影響他們之后的戀愛與婚姻。但是也有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心智健康,成年之后擁有幸福的婚姻。那么,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真是決定性的嗎?有什么方法可以擺脫父母離異的影響?
01|父母離異,絕大多數孩子會順利度過艱難時光
離婚在短時間內確實會給大多數孩子帶來影響:他們不得不更換成長環境,如學校、住處等,甚至要告別以往熟悉的朋友;也有的孩子需要面對重組家庭的復雜關系。但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還是孩子的內在情感與心理。
在韓國綜藝《我們離婚了》中,小女孩荷葉在父母離婚后七個月沒見過媽媽,可她太希望父母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了,因此再一次見到媽媽時,荷葉對給她洗完澡后站在身邊的雙親說:“爸爸不要動,媽媽也不要動,你們待在原地,不要動。”
這個場景讓很多觀眾感到無比心酸。但其實,離異的影響并不像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具有終身破壞性。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博士E. 梅維斯·赫瑟林頓(E. Mavis Hetherington)研究發現,許多孩子在父母離婚后產生的焦慮、憤怒、震驚等負面情緒,通常會在兩年后減少或消失,只有少數孩子會長期沉溺在這樣的情緒里無法自拔。
有一位朋友,他上小學六年級時父親出軌,父母二人離婚了。據他描述,那是一段極其黑暗的日子,他感覺自己天都塌了一半,想努力安慰母親,卻因焦慮難以做到,社交上也處于退縮、生人勿近的狀態。可當這段黑暗時期過去之后,他發現自己依然能夠很好地處理情緒,高效學習,也擁有了很多不錯的朋友。并且他覺得跨過這道坎之后,一切問題都不算問題了。
人們常常以為父母離異的孩子會很脆弱,可事實上他們中有很多人都勇敢地直面了父母離異的挑戰,變得更堅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博士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Jr.)認為,一個孩子如果能夠成功克服父母離婚的危機,擺脫痛苦與打擊,便有可能因此提升面對痛苦與挫折的能力,進而在成年后獲得更多幸福。
02|父母離異的孩子,不一定會出現親密關系問題
很多人認為不能和父母離異的孩子結婚,因為他們的親密關系一定會出問題,可真的是這樣嗎?
(1)大部分父母離異的孩子,成年后的心理是健康的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保羅·R. 阿瑪托(Paul R. Amato)研究發現,父母離異的孩子在學業成績、情緒、行為問題、自我概念等方面,與擁有完整家庭的孩子差別很小。
心理學博士赫瑟林頓曾花費25年的時間追蹤調查了一些父母離婚的孩子與父母未離婚的孩子。研究發現,被調查者中,有25%的人在成年后經歷了嚴重社交、情感、心理困擾,其中小時候有完整家庭的人占了10%。可見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至少不是成年后心理狀態的決定因素。
(2)父母離異的孩子,婚姻可能更幸福
很多夫妻明明已經過不下去了,可是為了孩子,寧愿維持著沒有愛的婚姻,沖突不斷。這樣的無愛婚姻真的比離婚對孩子更好嗎?《牛津大學出版社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給出了答案。
阿馬托等人在1980年采訪了2033名55歲以下的已婚人士,收集他們的婚姻質量信息,又分別在1983年、1988年持續追蹤了他們的婚姻狀況,最后在1992年收集了他們子女——均為19歲以上且已婚——的婚姻幸福狀況。
這項長達12年的研究發現:在父母因嚴重沖突而離婚的情況下,孩子成年后的婚姻生活更幸福;在父母之間無嚴重沖突但突然離婚的情況下,孩子成年后的婚姻生活較容易不幸福。研究者解釋,前一種情況下父母的離婚消除了孩子的負擔,后一種情況則會讓孩子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乃至將父母離異的原因歸因于自己,加劇孩子的心理壓力。
所以,父母離異不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婚姻幸福,反而可能讓他們盡早擺脫痛苦,培養出獲得幸福的能力。
(3)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比家庭完整更重要
大部分父母在考慮離婚時,關注點都在離婚這件事會不會影響孩子上,卻容易忽略他們自己與孩子互動的質量。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詹妮弗·E. 蘭斯福德(Jennifer E. Lansford)等研究人員收集了799個家庭的數據,它們分別來自收養家庭、正常家庭、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家庭變量包括父母的情緒(通過抑郁量表獲知),家庭關系(父母關系,孩子與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孩子對家庭生活滿意度(與家人在一起是否開心,孩子的適應能力、自尊以及對婚姻、生育的態度)。
結果發現,如果上述四類家庭的相處質量(父母情緒、家庭關系、孩子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相同,那么孩子的適應能力、自尊以及對婚育的態度也無明顯差異。這也就是說,家庭結構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小,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員間的相處質量——父母離婚但得到很好照顧的孩子,內心也是健康、有愛的。

03|父母離婚后,該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系
策略學派家庭治療的代表人物杰伊·海利(Jay Haley)曾提出家庭關系中的倒三角形理論,該理論認為,永遠不要跨越世代界限,父母就做好父母的角色,孩子就做好孩子的角色。父母的問題交由他們自己處理就好,孩子不應過多卷入。基于此,這里有兩個處理親子關系的建議。
(1)不要卷入父母的沖突
離婚的父母往往對彼此懷有強烈的恨意和憤怒,他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你不許見你媽媽,她不要你了。”“你爸就是個渣男,一點責任都不承擔。”如果孩子只跟其中一方關系比較好,就很容易站隊,形成對另一方的恨意,并卷入父母的情感斗爭中。而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跳出父母的斗爭。
首先,我們要學會區分對爸爸或媽媽的感受,搞清楚哪一部分是自己真實的感受,哪一部分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如果你想親近自己的爸爸或媽媽,那就勇敢地去愛、去親近,不要因為被強加的恨與憤怒而疏離了對方。
其次,你需要跳出他們對彼此的抱怨和評價,獨立認識父母。他們對彼此的評價很可能帶著憤怒與恨的偏見,并不客觀。跳出他們對另一方的評價框架,你也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爸爸或媽媽。
(2)你無須做父母的照顧者
“爸媽離婚后,媽媽哭得好傷心,我想安慰、保護媽媽。”不少孩子在父母離婚后,都有這種保護受傷父母的愿望。
但是英國認知行為心理學家安東尼塔·迪卡卡沃(Antonietta Dicaccavo)認為,想保護父母的孩子通常會陷入失敗的境地,而當他們將這些失敗內化,就可能會感到羞恥、沮喪和自卑。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發展心理學家但丁·西切蒂(Dante Cicchetti)等人的研究發現,在那些試圖保護父母的孩子中,有1/4的人成年后會有后遺癥。他們或許對外表現得成熟、會照顧他人,可內心卻仍是個孩子,不懂得如何照顧和愛自己,也沒有能力處理和面對生活的挑戰。
所以作為孩子,請相信父母擁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面對和處理他們情緒上、生活上的困難。我們只需要把他們的責任交還給他們自己,做好孩子的角色,這就足夠了。
最后回到開始的問題,正解是父母離異與否不應成為判斷他人能否成為好伴侶的標準,否則我們很容易盲視,錯過那個“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