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部新聞“走轉改”的鮮活范本(代序)

吳昊

向澤映之所以成為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和他近三十年來始終堅持“不泡機關跑基層,不蹲會場走現場”的新聞理念分不開,也和他持之以恒“望聞問切寫民生,腳板底下出新聞”的行動分不開。“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向澤映的堅持,帶動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走轉改”蔚然成風,引領身邊一大批“田坎記者”“巷子記者”卓然成才。從這個意義上說,即將結集出版的《記者天生是行者》,無疑是一部為新聞后生們現身說法的生動教材。

先說“走”。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那么“走基層”便是新聞記者的“天職”,而《記者天生是行者》正是一部靠雙腳“走出來”的鄉土新聞作品集,書中選編收錄了《渝郊萬里行》《千里走烏江》《峽江行》《貴州高原紀行》《災區紀行》以及《綦江“老少邊窮”地區考察隨筆》系列、《榮昌縣訪貧問富札記》系列、《目擊震災區》系列……作者堅持深入邊區、山區、庫區、災區、窮區,走遍千山萬水,到艱苦地區抓“活魚”,雖然“走”得艱辛卻也極其豐富,走出了精彩。其中以《渝郊萬里行》為例,作者以永川縣朱沱區為起點,以九龍坡區九龍鄉為終點,沿重慶市遠郊、中郊、近郊環繞三圈,歷時兩年左右,穿越二十一個區縣,七百多個鄉,行程達七千五百公里,寫了九十多篇稿件,系統地介紹了農村改革的情況和渝郊鄉鎮風貌,提出了農村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他的報道語言通俗、生動,富有鄉土氣息,受到讀者的歡迎。閱讀這些新聞作品,配以行走手繪地圖,可謂一鄉一村一世界,串聯起來,就是農村扶貧創富發展歷史的全景式新聞見證。

再說“轉”。不知從何時起,新聞界出現了一些反常現象:記者成了“領導”,采訪變成了“指導”,“上山下鄉”的少了,“遙控指揮”的多了,這實乃一大隱憂。搞新聞工作,本是件“吃苦受累”的職業,它要求記者具備過硬的采訪作風,堅忍的意志品質,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切,僅靠從書本里“取經”,在辦公室里“打坐”,是斷難修成“正果”的。而走基層必然帶來“作風”的轉變。只有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捕捉基層閃光點,才能采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新聞;只有誠實守信,才會扛得住壓力、經得住誘惑,依據新聞事實講真話、講實話,做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

寫報道如“沙里淘金”,而《朱沱欣逢“淘金熱”》,卻又被水推浪涌降溫,淹沒了;記者呼喚《肥!肥!肥!》,而真正的“肥水”卻從歪門邪道“流入了外人田”;中心城市的霞光已輻射全國,億元鄉的金牌早已打到國外,然而,同屬重慶市域的躍龍鄉的實況卻是“書記在角角頭,牌子在邊邊頭,廚房在偏偏頭,飲水在田凼頭,趕車在街盡頭”,貧窮落后得令人皺眉頭,作者感同身受。雖然這里合同上的“疙瘩”解開了,雖然“一個家庭等于一個工廠”,雖然“‘旱鴨子’變成了‘龍王爺’”,但畢竟更多的是“風波未休”“土瘠地瘦”,修了水庫“倒了灶”,“九鍋箐呼救”“新經濟聯合體離婚”“守著鍋邊缺飯吃”“沼氣蔫了氣”,煮不熟飯餓著肚子……作者歷經千辛萬苦,深入調查發現真相;想盡千方百計,轉變作風為民紓困解難;排除千難萬險,在摸爬滾打中磨煉意志,幾乎每篇新聞都在激情中起筆,在激情中完成;筆走“老少邊窮”,像寫情書那樣寫新聞,寫山寫水如一幅畫,寫人寫事如一首詩,寫問題、揭矛盾如一團火,寫情況、寫經驗如一支歌。總之,區縣鄉村那些事,事事掛心頭。一部《記者天生是行者》,完整展現了“老少邊窮”地區農村扶貧創富的故事。

最后說“改”。《記者天生是行者》中展現出來的真實、樸實、平實的文風,恰恰發端于“走轉改”,契合于“三貼近”。因為作者堅信,最優雅的寫作是最簡樸的寫作,如果稿件寫得只有一部分讀者才能讀懂那就是記者的失敗與失職,優秀的鄉土新聞應當是通俗、樸素、平易近人的作品。讀《記者天生是行者》,你會發現這些新聞都有一種非常鮮明的“鄉土味”——描述生動,道理通俗,語言樸素。

比如,《從“旱鴨子”到“龍王爺”》:一條新信息牽動了聶少忠的中樞神經:鴨種緊缺!他開始和外地的種鴨場聯系,可得到的答復是:“你是你,我是我,鴨子不跟雞打伙。”恰在這時,一位姓梁的老師傅主動找上門來,愿意同他聯辦一個孵抱加工房。妙極了,聶少忠求之不得,一拍即合。作者總結道:用信貸方式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不能不說是“半天云上耍拳足——高招”。一個歇后語,畫龍點睛……

比如,《龍水區的“滿天飛”》:龍水小五金,古今有名。“滿天飛”,購銷員的別稱:“購銷員,滿天飛,打得粗,吃得虧,今天跑陜西,明日過安徽,買賣活如水,票子起堆堆。”一首民謠,生動勾勒出購銷員的經營生活狀況。

比如,《私挖亂采緣何成風》:私辦煤窯每年有一萬噸左右的原煤強運出境,什么工商稅呀、所得稅呀、管理費呀,明說,一個子兒不交。“私挖亂采無罪,一不上稅,二不繳費,三不拿錢換外匯。”作者用一首順口溜,就簡明描述了“私挖亂采成風”的問題。

又比如,《“鬼話”連篇話鬼城》:“屙屎不生蛆,鬼都不下蛋。”“鬼城幽都”就這樣衰敗下去?豐都人就這樣一直窮下去?豐都人從香客絡繹不絕前來還愿這一現象中獲得啟示:何不打打“鬼”的主意,做做“鬼”的文章。李明安倒真是個“鬼才”,一出山就看準“鬼”資源,開發“鬼玩意兒”。此外,豐都人還弄出不少“鬼名堂”。辦會惹“鬼”,讓“鬼”推磨,借“鬼”招財——“鬼城”人,真鬼!……作者抓住一個“鬼”字生發豐富聯想,妙趣橫生。

作者深知,農民從不偏愛酸溜溜、文縐縐的洋腔洋調,更不歡迎干巴巴、硬邦邦的官腔官調。因此《記者天生是行者》少用或不用專業名詞、文件語言,而豐富貼切的諺語、生動形象的俗語、妙趣橫生的歇后語,書中可以隨手拈來,這不僅大大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通俗性和貼近性,更重要的是,作者獨特的“山藥蛋式”的新聞風格由此形成。無疑,這種打上鮮明個性的語言功力是作者向農民借來的,此乃“口語化的勝利”。

吳昊,重慶籍作家,資深傳媒人,高級編輯。曾任《商界》雜志社主編、《西藏旅游》雜志總編。本文是他專門研究向澤映“行走新聞”作品的系列評論之一,原刊于《重慶晚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察雅县| 剑阁县| 平阳县| 万全县| 哈密市| 临高县| 侯马市| 通海县| 迁安市| 淄博市| 临洮县| 苏尼特左旗| 宁城县| 庆安县| 陵川县| 莒南县| 武强县| 泰安市| 荃湾区| 江源县| 本溪市| 右玉县| 板桥市| 沛县| 三门峡市| 东阿县| 嵊泗县| 岗巴县| 吉首市| 白沙| 桂平市| 濉溪县| 临海市| 万载县| 抚州市| 贵州省| 长兴县| 滨海县| 庐江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