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天生是行者:“鐵腳記者”向澤映行走新聞作品集
- 向澤映
- 872字
- 2022-09-29 10:04:08
醉訪酒鄉
遵義,這個具有光榮歷史的革命圣地,而今又以“名酒之鄉”飲譽四海;全國酒類五大香型,她有三種:全國八大名酒,茅臺獨居霸位,董酒又享一席;至于貴州的地方名酒嘛,這里有的是,什么習水大曲、鴨溪窖酒、懷酒,等等。
我們慕名前往“酒鄉之都”的仁懷縣。這個擁有五十萬人口的農業縣,從事酒業生產的農民就達一兩萬人。據一份材料介紹:在全地區的三百七十家酒廠中,該縣占一百四十家;全地區四分之一的酒由該縣推出,不過這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酒都”桂冠上那顆閃亮的明珠——茅臺鎮。
位于赤水河谷底的茅臺鎮,古稱茅臺村,歷史上就以釀酒聞名。據1854年出版的《黔語》記載:“茅臺村隸仁懷縣,濱河土人善釀,名茅臺春,極清洌。”這里所說的“茅臺春”,就是后來被譽為“酒冠黔人國”的茅臺酒。我們來到茅臺鎮,頓覺一股馥郁的酒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向前望去,但見廠房林立,煙霧繚繞。茅臺酒廠的鄒廠長告訴我們,茅臺鎮匯聚了醬香酒的精華,共有三十多個廠家,其中茅臺酒廠最大,擁有三個車間,一千三百多名職工,年產酒量一千二百噸。他說:“茅臺酒素稱‘酒中之王’,其香味幽雅細膩,柔綿悠長,暢銷世界各地。”我們問:“這里酒業為何如此繁榮?”當地人風趣地說:“這可得感謝‘老天爺’和‘土地神’了。”原來,這里氣候溫和濕潤,水質優良,土壤滲透性強,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的繁衍生長。此外,也與本地的釀酒傳統和獨特的工藝有關。
“其實,還多虧了黨的政策好,要是在前些年,誰敢去爭著辦酒廠呢。”一位老酒師深有感觸地說。此話不假,就拿茅臺酒廠來說吧,“大躍進”前還年產八百多噸,可后來“鬧革命”,年產量一下子跌到三百來噸。偌大個酒廠,還年年虧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酒業生產。1984年,仁懷縣還提出“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政策,不到兩年時間,全縣僅鄉鎮企業興辦的酒廠就從原來的兩家猛增到一百余家。
“但我們不能自我陶醉,”仁懷縣的領導同志說,“由于上得太快,我們許多酒廠效益差,競爭力弱;另外,牌子太雜,難以形成拳頭產品,這些都有待于今后努力。”
刊于《重慶日報》1986年9月22日農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