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燦爛5000年的中華文明

不少西方歷史學家認為,近代以前,所有的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華文明更發達、更先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姿,歷久而彌新。5000多年來,雖然歷經政權更替,但始終沒有出現斷層,一直不斷豐富發展,并吸引了眾多不畏艱險、來華求學的異族遠客。燦爛5000年的中華文明,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自豪之源。

一、從未間斷的歷史文化傳承

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曾經擁有被譽為“第七大奇跡”的空中花園和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留下了巍峨壯麗的金字塔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熱帶雨林里的瑪雅文明,在天文和歷法上取得了眾多令后人驚嘆的成就……遺憾的是,這些文明最終或是消亡,或是支離破碎。然而,東亞大陸上的一個古老而輝煌的文明,卻以驚人的韌性和包容精神一直傳承至今。它,就是中華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早期文明社會的要素。公元前21世紀開始,夏、商、周等早期王朝國家逐漸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此后,又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等朝代。幾千年來,中華文明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綿延發展,以的綽約的風姿屹立于世界。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并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

《富春山居圖》,元代畫家黃公望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極富變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漢字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它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有學者將其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漢字的穩定性不僅使今天的人們可以直接和2500年前的孔子對話,而且為中華民族消除不同地域方言之間的隔閡提供了有形的工具。

漢字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情感表達的載體。古代先人將一個個漢字以巧妙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了瑰麗璀璨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詩詞歌賦,將歷史的表達和藝術的創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飽含了勞動人民或喜悅或沉痛的真情實意,又滿載著風流才俊浪漫的藝術詠嘆和深沉的實踐理性,在不同的時間段各領風騷數百年。僅唐詩一項,總數就有近5萬首,有名可數的作者達2300多人。

除了這些文學瑰寶,中華文明還留下了巧奪天工的古代藝術精品。人面魚紋彩陶盆、古樸粗獷的青銅器、筆墨造化的書法、以神似取勝的水墨繪畫、神秘精美的石窟雕塑、輝煌大氣的帝王宮殿、精巧婉約的江南園林,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不用說那風靡世界的絲綢、瓷器,幾乎令整個西方為之傾倒。氣勢宏偉的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大運河等工程,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講究神韻和意境的東方藝術形式,與講求色彩、寫實的西洋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種生動的氣韻體現了中國傳統老莊哲學與自然合為一體,希望從自然中獲取靈感,擺脫人世羈縻,獲取心靈解放的意味。關注生命本性和內在價值,強調“領悟”和“體會”的中國哲學,有著與西方哲學不同卻依然精彩的表達方式。從現存記載來看,萊布尼茨、伏爾泰、狄德羅、康德等西方哲學“泰斗”們,都對中國哲學思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西方當代學者中也有不少人很看重中國哲學,有的甚至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哲學可能會“主導”時代潮流。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中,通過陳舊的竹簡、泛黃的紙頁,記錄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表現了古圣先哲們的思想智慧。從未間斷的“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將公元前2550年的上古黃帝直至1644年的明朝崇禎帝推到人們的面前。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文化傳統,對中華民族的人格塑造產生了異常深刻的影響。其中一些優秀內容,如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代代傳承和弘揚。正如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所指出的那樣,“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

美國學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費正清先生對中華文明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于藝術、文學、哲學和宗教領域的人文學者來說,中國的傳統社會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展現出另外一套價值和信仰體系、不同的審美傳統及不同的文學表現形式。對于社會學家來說,中國在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及歷史學方面的文獻記載,就某些時代或某些領域而言,遠比西方豐富、翔實。

古老的歷史文化似乎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感染著今天的中華兒女。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當今天的人們再去回顧和欣賞古代的文化藝術時,仍然能從中找到與自己心靈相互呼應的感動點。這是華夏兒女民族特性和認同感的直接體現,也是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不斷創造新輝煌的重要基礎。

二、“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國”

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中國科學技術史精華》一書中下寫下了這樣的結論: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國。他將這個事實形象地稱為“西方受惠于中國”。經過科學的研究考證,他表示,近代農業、近代航運、近代石油工業、近代天文臺、近代音樂,另有十進制數字、紙幣、雨傘、釣魚竿上的繞線輪、獨輪車、多級火箭、槍炮、水下魚雷、毒氣、降落傘、熱氣球、載人飛船、白蘭地、威士忌、象棋、印刷術,甚至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全部源于中國。

中國科技曾經在世界范圍內長期領跑,為人類的發展作出過卓越貢獻,甚至在日新月異的近現代文明中,仍然有可以追溯到古老華夏文明的部分。古代中國最為著名的科技成果莫過于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四大發明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而且被傳播到世界各地,使“西方受惠于中國”。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羅盤、多重桅桿等改進航海和導航的技術,歐洲絕不會有產生地理大發現的航行,哥倫布也不可能遠航到美洲。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槍炮和火藥,也就不可能用子彈擊穿騎士的盔甲把他們打下馬,因而也不可能結束騎士時代。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造紙術和印刷術,歐洲可能要更長期地停留在手抄書本的時代,書面文獻就不可能如此廣泛流傳。

對這一切,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由衷地贊嘆道,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四項發明對于徹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與古代及中世紀劃分開來,比任何宗教信念、任何占星術的影響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大。

除了四大發明,在天文學、數學、醫藥學、農學等領域,古代中國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有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來確定時間的習慣。《春秋》和《漢書》中有世界上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和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時歷》,將一年精確到365.2425天,這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僅差26秒,比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公歷早300多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驕傲地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不得不承認,“在阿拉伯人以前”,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測者”,中國“是文藝復興以前,所有文明中對天象觀測得最系統、最精密的國家”。

天文學方面取得的累累碩果離不開數學的支持。2014年1月,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第四輯整理報告發布,報告收入的“清華簡”文獻之一就是《算表》。據有關專家考證,這套距今已有2300年的竹簡,是中國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可計算100以內任意兩整數乘除,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數學的第一個高潮提供了佐證。另有《周髀算經》記載的勾股定理、祖沖之的圓周率計算,“無論是二項式系數排列,還是旋轉運動與直線運動相互轉換的標準方法,或第一臺時鐘中的擒縱裝置”“不管你探究哪一項,中國總是一個接一個地位居‘世界第一’”。

“清華簡”《算表》,共21支竹簡,其中完整簡17支,剩余4支有殘缺,簡長43.5厘米至43.7厘米

中華醫學是當今世界科學史上傳承有序的傳統醫學。東漢末年,華佗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對16世紀以前的藥物知識進行了全面整理和系統總結。除藥物外,中醫還有針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多種治療手段。其中,針灸因其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等方面的獨特療效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重視。目前,已經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用針灸術為本地人民治病。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為古代中華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而且農耕文明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農業生產工具、選種育種、輪種復作、施肥灌溉、農田水利建設等,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的鑄鐵技術比西歐要早1900多年。犁壁、耬車、翻車、石碾、水碾、扇車等農機具也都是中國最先發明的。據考證,西方使用這些農機具的時間比中國晚了將近一兩千年。至于播種方法,“在中國人的種子條播思想引起歐洲人注意之前,歐洲每年大約要浪費一半以上的谷種”。

在造船、冶金、紡織等眾多領域,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亦不勝枚舉。據統計,公元前6世紀至11世紀,世界上的重要科學成就、發明創造共231項,其中中國有135項,占總數的58.4%;從11世紀到16世紀,世界上的科學成就、發明創造有67項,中國有38項,占總數的56.7%。然而,“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國”卻是一個令西方人乃至中國人自身都驚訝的論斷。當西方各國沉浸在近代社會翻天覆地變化中自我陶醉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最初帶給他們靈感和智慧啟發的是古老的中國。而今天的中國,更應正視歷史、靜心思考,不在曾經的輝煌中迷醉,不在某些領域的暫時落后中自卑,而是善于學習,開拓進取,努力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三、“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是中國文化的敬仰者之一。為了鼓勵穆斯林到中國打開眼界、增長知識,他為后人留下了“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訓示。而中國也一直以寬厚廣博的胸懷、兼容并蓄的態度對待遠道而來的人們。東亞、西歐、北非等不同地區的國家,都受到過中國的影響。

651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來到中國長安。此后,在一個半世紀內,阿拉伯使者進入長安達30多次。760年,僅揚州一地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就有好幾千人。在廣州的阿拉伯人和其他從事貿易活動的外國人,有一個時期甚至達到12萬人。不少阿拉伯人被中國的風土人情和先進生活方式所吸引,在中國娶妻生子,留華不歸。其中既有“家資數百萬緡”的富商巨賈,又有才華出眾的“官至左班殿直者”。848年,漢學造詣極深的阿拉伯人李彥升進士及第,成為錄取的22人中唯一的外國人。也有一些阿拉伯人將中國先進的技術帶了回去。最早在中國學會羅盤導航技術的正是航行于波斯灣、阿拉伯海和地中海的阿拉伯水手。從阿拉伯人那里,歐洲人學會了火藥、火器的使用和制造技術。

中阿交流的主旋律是和平,但少量的戰爭和碰撞同樣促進了文化的傳播。751年,唐朝與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發生過一場小規模戰爭。戰后,一些成為俘虜的中國士兵把造紙技術介紹給阿拉伯人,使他們告別了用笨重的黃紙、羊皮紙書寫的年代。撒馬爾罕、大馬士革、埃及、摩洛哥建起了造紙廠,造紙技術才逐漸傳播到歐洲。

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阿拉伯人也給中國帶來了可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營養。元世祖忽必烈曾經征召大批回族天文學家來中國,撰修《回回星歷》《萬年歷》等天文歷書,還設立回族天文臺,進行天文實測。不少西亞的天文儀器和天文歷算等被介紹到中國;大批波斯和阿拉伯的藥材也被輸入中國,為中國醫藥界采用;中國還從伊朗引進了嗩吶、揚琴等樂器,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

不遠萬里來華求學的還有日本人。隋唐時期,隨著日本主動派出“遣隋使”“遣唐使”,這種學習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大唐王朝已進入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蓬勃發展,首都長安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華大都市。而日本還處在奴隸制社會,急需大規模的改革與發展。肩負著“增強國力,震懾四方,與隋唐王朝并趨”的重托,遣唐使們不辭艱險、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他們來時如饑似渴,還時“盡市文籍”,中國大量的經史典籍隨之輸入日本。

以日本古代法律為例,最為詳細的《大寶律令》的主體便來自中國。日本學者也承認:“我國大寶律大體上是采用唐律,只不過再考慮我國國情稍加斟酌而已。”

日本還仿照唐制進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孝德天皇的主要“參謀”就是在唐朝學習多年的高向玄理和僧旻。大化改新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將日本從奴隸社會推進到了封建社會。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形象地將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民族發展進步的作用比喻為:與中國文化接觸之前,日本民族如同豆汁,中國文化如同鹵水,日本民族與中國文化一經接觸,立即變成了豆腐。通過學習,日本在較短的時間內借鑒了中國勞動人民世代的心血和努力,縮短了其歷史發展進程,快速進入文明社會。

馬可·波羅,13世紀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

1271年,在遙遠的西半球,17歲的馬可·波羅正跟隨著父親和叔父去謁見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這位威尼斯的少年沒有想到,這是他走向中國的開端。

謁見后,他與教皇派出的使節一起,經過三年半的跋涉,在1275年到達元上都開平,向大汗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

大汗非常喜歡年輕的馬可·波羅,攜他們同返大都(北京),并留他們在宮中任職。馬可·波羅在中國居留了17年,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經常奉命巡視各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還出使過越南、緬甸和蘇門答臘。后來,他參加了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海戰,不幸被俘。在監獄里,他講述了東方見聞,后來被整理成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游記》。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元大都無比繁華,“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該書還記述了揚州、杭州、福州、泉州等數十個城市的民俗風情。它第一次較全面地向歐洲人展示了一個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國。《馬可·波羅游記》在當時相對落后的歐洲引起了轟動,引發了不少歐洲人對東方的強烈神往。

巍峨的崇山峻嶺、浩瀚的荒漠、無邊的海洋,都無法阻隔人類對先進文化的向往。盡管在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條件十分困難的古代,中華文化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遠方的來客。這是古代的輝煌成就,亦應成為今天的文化自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鲁县| 牙克石市| 宁波市| 山东| 铜山县| 博兴县| 万全县| 新巴尔虎左旗| 逊克县| 沅江市| 锦州市| 新晃| 桂林市| 鄂托克前旗| 正宁县| 宜章县| 宝兴县| 凤城市| 宿州市| 通海县| 柳林县| 诸暨市| 桂东县| 堆龙德庆县| 城口县| 沙河市| 浦东新区| 长宁县| 海兴县| 沧州市| 平乡县| 黎城县| 永昌县| 古浪县| 华坪县| 大冶市| 垫江县| 湘乡市| 丹巴县| 游戏|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