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淺齋遺稿影印集:清淺齋周易說(上)
- 王扶漢
- 1475字
- 2022-09-23 18:02:22
編輯說明
本書根據王扶漢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高校為不同年級學生授課的講義稿及專著未刊稿匯輯整理而成。
王扶漢先生(1924.9.30-2005.8.7),本名王焱,字扶漢,以字行。曾自署“淺齋”,晚年更號“清淺齋老人”。經學家,教授。在北京師范大學研究院語文教材教法研究組讀碩士研究生時,師從黎錦熙、羅常培、葉圣陶三位先生。1953年調入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后被劃為右派,身陷縲紲之厄,離開大學講臺21年。
1978年平反走出囹圄回到中央民族學院,在民族語文系講授古代漢語等課程;1979年一個偶然的機遇,歷史系78級誠懇邀請王先生講授《史記》專題,首開院內跨系專題講座,隨后漢語系、政治系、藝術系、預科、干訓部都不時邀請先生開設專題講座;1982年,王先生在中央民族學院開跨系選修課,主講先秦文學史專題、兩漢文學史專題。此后至90年代初,先后為漢語言文學系本科生、研究生授課,為歷史系、民族學研究院本碩博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同時應邀到國際政治學院及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工作系、文學系講學;兩次受邀到北京大學為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講課;還曾到海軍老干部大學講授古代詩文。
本書所輯講義稿,即王先生在各高校為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授課或開講座的手稿,內容包括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史、兩漢文學史、中國詩歌史、《詩經》研究、《周易》研究、《左傳》研究、群經治要、中國古文化史專題等。
本書收錄手稿四十余種,根據書稿及講義內容,手稿分為三部分,共四冊,即:《清淺齋周易說》上、下兩冊;《清淺齋毛詩說》一冊;《清淺齋雜說》一冊(凡《周易》《詩經》外之講稿,均歸入“雜說”)。
《清淺齋周易說》是王先生學術成果最主要的部分,其中,三部專著未刊稿《春秋周易筮法考》《春秋筮例解說》《易筮卦變占斷圖表》,是本書最重要、最完整的內容。《周易》是先生的世傳家學,根柢厚重,先生用力最勤,成就也最大,——經數十年繁難計算,使失傳兩千余年的春秋周易筮法完全恢復原貌,并完成了書稿《春秋周易筮法考》《周易經傳通說》《周易經傳通解》。這部分內容基本按照《周易》總說及“象、數、卦、爻、筮、理、文”編排。
《清淺齋毛詩說》基本按照《詩經》總說、內容分析、篇章法探析、個案解析(《〈淇奧〉解》)的順序編排。
《清淺齋雜說》基本以文學史的發展脈絡為順序編排,“群經治要”五種列于最后。
上述三部分手稿正文之外,本書輯錄弟子追懷先生之文若干,輯為“附錄:追憶·緬懷”,綴于《清淺齋雜說》手稿之后。
數十年來,王先生講授文學史、《詩經》和《周易》等課程,形成了自己的學術主張:治文學史,主張扎扎實實以作品、史料為基礎,溯源析流,究傳承脈絡,明發榮軌跡;治《詩》,主張從經學、史學、文學、語言學、博物學等多角度通治,綜合研究——于先秦以詩治史,于漢以后參詩治史,尤倡以《詩經》治周史之說;治《易》,主張經、傳通治,象、數、理、文通治。
王先生晚年曾言:“以不愿抱憾一生,……冀釋重負,飄然了此一生。重負者何?即五十余年之教學實踐與經驗。”
年逾古稀、疾病纏身之人,心心念念者,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五十余年之教學實踐與經驗”沒有傳之后學,甚至因此有“抱憾一生”之嘆。此情此意,令人不勝感慨。
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清淺齋遺稿影印集》,可說是王先生“五十余年之教學實踐與經驗”另一種方式的總結,不止是值得“流傳之些許記錄”,更是寶貴的精神遺產。通過本書,可以管窺王先生的學術主張、學術成就。
愿借本書告慰先生在天之靈,并向先生表達無限崇仰之情。
愿先生燃起的薪火,借本書得以廣傳。
想來,先生若有知,當十分欣慰吧。
凌舒昉
二〇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