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干部培訓十講
- 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 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組織編寫
- 2746字
- 2022-09-23 17:44:50
第一節 貧困的基本內涵
一、貧困的界定
貧困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人類對于貧困的認知經歷了由單一維度向多維度的發展過程,即由收入貧困概念拓展到涵蓋收入、能力、權利、福利以及心理感知等多方面貧困的概念。
早期的貧困內涵大多從經濟意義上理解,即物質生活資料匱乏,強調物質生活資料和收入的絕對數量,它以收入和消費為主要關注的指標,與人類基本生存要素的不足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貧困是指總收入水平不足以獲得僅僅維持身體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1]國家統計局指出:“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2]
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推移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單一關注收入和消費的貧困含義遭到了較多的質疑。此后,個人能力和社會公平也被納入貧困界定中,貧困的度量也更傾向于運用相對指標。20世紀70年代以來,貧困研究不僅僅關注于物質,還關注于資本、尊嚴、權利、機會等多方面,能力貧困、權利貧困等概念的提出與廣泛運用是這一時期貧困研究延伸與豐富的具體體現。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貧困與風險、貧困與脆弱性、貧困與社會排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貧困必然意味著抗風險能力的弱化以及社會排斥的衍生,減貧一定要把降低脆弱性和社會排斥作為重要的目標和內容。世界銀行認為,“貧困是風險、面臨風險時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達的自身需求和影響力”。[3]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貧困的理解空間——貧困被定義為缺乏人類發展所需的最基本的機會和選擇,包括“健康長壽的生活被剝奪、知識的匱乏、體面的生活的喪失以及缺少參與等”。
貧困的內涵經歷了一個從狹義向廣義不斷拓展的過程,即由收入貧困向能力貧困、權利貧困、人文貧困拓展;從注重物質貧困研究向精神貧困的轉變;從單一性指標向復合性指標衡量的轉變。我國對貧困的認定,實際上堅持了多維貧困的觀點,除了以貧困線作為衡量標準之外,也兼顧了教育水平、健康狀態、居住條件等多方面的指標。
二、貧困的特性
從宏觀的角度看,貧困具有以下幾個普遍性的特性:
(一)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貧困呈現出動態性、歷史性
雖然在某個時期貧困是靜態的,但從縱向或歷史演進的角度看,它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隨著客觀環境,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以及公眾對最低生活水平理解的變化,貧困及其表現相應變化。同一時期的不同國家,由于生產力水平的差異,對貧困的衡量標準不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貧困的標準和界定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從貧困成因和表現形式看,貧困表現為復合性和多元性
貧困與“落后”或“困難”聯系在一起,它包括“經濟、社會、文化”乃至“肉體的和精神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隨著人們對貧困成因和性質的認知變化,貧困的多元性特征更加突出。除了人均收入水平外,教育水平、健康狀況、衛生條件等指標也可以用來刻畫貧困特征。
(三)從貧困衡量標準及其界定看,貧困具有公眾普遍認可的客觀社會性
貧困是低于“最低”或“最起碼”的生活水準,這種“最低”或“最起碼”是得到社會普遍認可的。貧困標準的制定,就是根據社會公眾認可的標準開出的維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一張“清單”。
(四)從貧困的實質看,貧困的核心是能力欠缺
從表象上看,貧困首先表現為“低收入”,但就其實質看,是缺乏“手段”和“能力”,是能力貧困。
三、貧困的分類
依據反映生存狀態的生活質量指標,貧困表現為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長期貧困與短期貧困。根據貧困的成因,表現為制度性(結構性)貧困、區域性貧困和階層性貧困三大類。[4]從扶貧戰略研究角度進行分類,貧困可以歸結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資源或條件制約型貧困,它通常表現為宏觀上的區域性貧困;另一種是能力約束型貧困,它通常表現為個體貧困。當然,還可以根據兩種貧困的制約程度的不同,將貧困細化為若干亞貧困類型。
(一)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絕對貧困又稱生存貧困,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下,個人或家庭依靠勞動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不得溫飽,勞動力本身再生產難以維持。
相對貧困是指比較而言的貧困,一方面指隨著時間變遷和不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下貧困標準變化而產生的貧困,另一方面指在同一時期不同社會成員和地區之間的差異而言的貧困。
(二)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
狹義貧困僅指經濟意義上的貧困,即生活不得溫飽,生產難以維持,是一個傳統的經濟學范疇。在國際上通常采用恩格爾系數去判定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或貧富的層次。恩格爾系數是指人們全年食物支出金額與總支出金額的比率。即:
恩格爾系數=全年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
依據這個系數,聯合國提出了一個劃分貧困與富裕的標準,即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者為貧困,50%~59%的為溫飽,40%~50%的為小康,30%~40%的為富裕,30%以下的為最富裕。[5]
廣義的貧困除狹義貧困的內容外,還包括社會、文化等意義上的貧困,以及營養不足(營養不良)、人口平均壽命短、嬰兒死亡率高、文盲人數眾多等。[6]
(三)長期貧困與短期貧困
短期貧困是指處于貧困狀況的一部分人從收入上看低于貧困線,但他們由于儲蓄或能夠借錢,消費水準卻高于貧困線。這種貧困是由于自然災害、疾病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的。貧困持續時間一般為幾個月或少于1年。
與短期貧困相比而言,長期貧困是指處于貧困狀況的這部分人,他們無論是收入還是消費都低于貧困線,沒有儲蓄,也無法借錢來維持高于貧困線的消費水平。它具有的特征是這種貧困狀態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或經過長時間仍不能脫貧,其持續時間至少是5年以上,雖經扶貧也難以脫貧。[7]
(四)制度性貧困、區域性貧困和階層性貧困
根據生活質量的決定因素或貧困成因可以將貧困分為三種類型:制度性(結構性)貧困、區域性貧困和階層性貧困。[8]
制度性貧困是指由于社會制度決定了生活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和個人之間的不平等分配,從而導致了特定地區、區域、群體或個人處于貧困狀態。區域性貧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個地區在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程度方面的差異,從而導致特定區域生活資源供給的相對缺乏,貧困人口相對集中。階層性貧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約均質的空間區域或行政區劃內,某些群體、家庭或個人,由于身體素質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勞動力少、生產資料不足、缺少社會關系等原因,導致獲取生活資源的能力較差,從而陷于貧困狀態。
(五)資源或條件制約型貧困和能力約束型貧困
資源或條件制約型貧困分為邊際土地型貧困和資源結構不合理型貧困,更多的是從宏觀層面來體現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不均。能力約束型貧困是指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貧困和缺乏專業技能引起的貧困,更多體現的是微觀層面的個體間的素質差異和機會的不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