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輯 感知的原則

1月 清晰的頭腦

1月1日 控制與選擇


生命中的首要任務不過是:明確并區分不同的事物,如此,我就可以清楚地告訴自己,哪些是我無法控制的外部事物,而哪些必然與選擇有關,是我實際可控的。然后,我去哪兒尋找善與惡?不是為不可控的外部事物,是為內心里自己要做的選擇……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Discourses),2.5.4–5


踐行斯多葛哲學,最重要的是區分我們可改變的和無法改變的:對什么有影響,對什么沒影響。因天氣原因,航班延誤——不論沖著地勤人員怎樣大喊大叫,暴風雨都停不了。不論許多少愿,也改變不了你的身高,或讓自己出生在另一個國家。不論費多少力氣,你都無法讓別人喜歡你。另外,你在這些無法改變的事物上耗掉的時間,恰是在那些可以改變的事物上沒花的時間。社區康復中心,在進行某種叫作“寧靜祈禱”的活動:“上帝啊,賜我些安寧吧,好讓我接受那些我改變不了的;賜我些勇氣吧,好讓我改變那些我能改變的;賜我些智慧吧,好讓我知道這兩者的區別。”吸毒成癮,并不能改變兒時遭受的虐待。曾經做出的選擇或者造成的傷害,不能一鍵撤回,但是人們可以借助當下擁有的力量改變未來。正如愛比克泰德所言,人們能控制此時此刻做出的選擇。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同樣如此。如果我們集中精力,弄清楚哪些在掌控之內,哪些在掌控之外,不僅可以更快樂,比起那些不清楚自己正在打一場贏不了的戰爭的人來說,我們還擁有明顯的優勢。


1月2日 教育即自由


這些教育有什么成果?只有真正受教育的人收獲了最美、最像樣的成果:平靜、無畏和自由。很多人說,只有自由人才可受教育,說這種話的人,我們不該去信,應該去信熱愛智慧的人,他們說:只有受教育的人,才是自由人。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2.1.21–23a


你為什么拿起了這本書?或者說,為什么會拿起這本書呢?不是為了看似聰明些,不是為了在飛機上打發時間,不是為了看自己想看的內容,畢竟,還有很多比讀書更容易的選擇。

都不是!你拿起這本書,是因為你正在學習如何生活。是因為你想多些自由,想無所畏懼,還想獲得平和的心態。教育閱讀、深思偉大思想家的智慧,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有其目標。

當你感覺到心神分散,當你覺得比起讀書和研究哲學,看看電視、吃點小吃才是不負時光,想想這件當務之急最該做的事情!知識,尤其是自我認知,即自由。


1月3日 不要緊的事,冷漠待之


在你尚未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什么的時候,你已荒廢了多少生命,在毫無意義的悲傷(無病呻吟)、可笑的歡樂(無聊之樂)、貪婪之欲和社交娛樂上又浪費了多少——留給自己的,所剩無幾,你會感覺自己陽壽未盡卻已垂垂老矣!

——塞涅卡《論生命之短暫》(On the Brevity of Life),3.3b


生活中,說“不”,是很難的一件事。對邀請、請求、職責,還有那些別人都在做的事兒,說“不”。再難一些的,就是對浪費時間的情緒說“不”:生氣、興奮、心煩、困擾、欲望,這些沖動,本身來說,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事兒,但任其發展,就變成了非做不可的事兒。

倘若你不提防,這些恰恰就成了支配和荒廢你生命的麻煩事兒。你可曾想過如何把時間追回來一些,如何讓自己少些忙碌?從學習說“不”開始吧,比如“不了,謝謝你”“不,我還是別牽扯其中了”“不,現在就是不行”。這么做,或許會傷感情,或許會拒人千里之外,或許得費些勁兒。但,你越是對不要緊的事兒說“不”,你就越有機會對要緊的事兒說“是”。這樣會讓你煥發生機,享受生活,享受你想要的生活。


1月4日 三大原則


你只需要這些:

當下明確地判斷;

當下為公共利益而行動;

對當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一切都心懷感激。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Meditations),9.6


感知,行動,意志,這三點有重合之處,卻是斯多葛主義以及本書的編寫和你剛剛開啟的一年旅途的核心原則。當然,對哲學來說,不只這些,每個斯多葛哲學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點可以討論一整天:“赫拉克利特這樣認為……”“芝諾來自塞浦路斯的基提翁,他認為……”但這些,對你的日常生活真有幫助嗎?這些細枝末節,能讓你頭腦清晰嗎?

不能!但下列提示,總結了斯多葛哲學最重要的三點,值得你每天都用,每次做決定時都用:

控制你的感知。

適當引導你的行動。

自愿接受控制之外的事情。

你需要的,就這么多。


1月5日 明晰你的目標


讓你的所有努力都指向某個東西,始終關注那個目標。不是熱鬧的世事干擾人,而是錯誤的觀念讓人發瘋。

——塞涅卡《論心靈的寧靜》(On Tranquility of Mind),12.5


“權力48法則”中,第29條是:“全盤考慮,計劃做到最后。”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說:“計劃做到最后,你不會因意外情況而慌亂,也知道何時該停止。深謀遠慮,可以溫和地引導命運,幫你決定未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二個習慣是:以終為始。

心懷終點,并不能保證你能到達斯多葛哲學家都不接受這類保證的假設,但若不心懷終點,就一定到達不了。對斯多葛哲學家來說,錯誤的觀念(oiêsis)不僅會擾亂內心的安寧,還會給生活和活動造成混亂、失衡。如果你的努力不指向一個原因或目標,日復一日,你又如何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呢?你如何知道該對什么說“不”,該對什么說“是”呢?對于所擁有的,何時知足?何時達成目標,何時脫離正軌?假若你從未確定那些東西是什么,又怎能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答案是,你做不到的。由此,就走入失敗的境地,甚至更糟,因沒有方向而迷失,走入愚蠢的境地。


1月6日 哪里?誰?什么?為什么?


不知道宇宙為何物的人,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不清楚生活目標的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誰,宇宙為何物。以上皆不知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為何身在此處。那么,連自己身在何處或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人,卻有人求其贊揚,也有人避其贊揚,又該如何評價呢?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8.52


美國已故喜劇演員米奇·赫德伯格(Mitch Hedberg,1968—2005)在其作品《機智》Tact中講了個有趣的故事。當時他在做現場直播的訪談,電臺主持人問他:“那么,你是誰?”那一刻,他必須得想想,這個家伙是真的有內涵,還是我走錯了地方?

人們被問及“你是誰”或“你在做什么”又或“你來自哪兒”等類似簡單的問題,頻率有多高呢?即便真的考慮過,但若把它看作是膚淺的問題,就不麻煩,不過給出一個膚淺的答案罷了。

不過,若有槍指著腦門,大多數人都無法給出很多實質性的回答。你能嗎?你有沒有花時間弄清楚“你是誰”“你意味著什么”等問題?或者,你是否忙于追逐不重要的事,效仿錯誤的影響,追隨令人沮喪,或不稱心,又或根本不存在的道路呢?


1月7日 頭腦的七個功能


頭腦自身的任務是練習選擇、拒絕、向往、排斥、準備、目標和贊成。那么,什么會污染并蒙蔽頭腦自身的功能呢?什么都不會,除了頭腦自身做出的錯誤決定。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4.11.6–7


我們先把每個任務解析一下:

選擇——正確地做事和思考;

拒絕——誘惑;

向往——更好;

排斥——負能量、壞影響、不真實的東西;

準備——前方有什么,或無論會發生什么;

目標——指導原則,重中之重;

贊成——不被那些我們控制得了和控制不了的東西所欺騙并準備好接受那些控制不了的事

我們必須明確,這就是頭腦的功能,并把其他東西視作污染或蒙蔽。


1月8日 認清令你上癮的東西


我們必須放棄很多令我們上癮的東西,不再視它們為好東西。否則,勇氣就會消逝,而這點本身就會不斷驗證。偉大的心靈也會迷失,除非它把烏合之眾最渴求的東西全不放在眼里。

——塞涅卡《道德書簡》(Moral Letters),74.12b–13


我們視為無害的放縱,輕易就會淪為墮落的癮。清晨來杯咖啡,很快,早上不喝咖啡,就無法開始一天的生活。因為工作,我們查看郵箱、信息,很快,就產生一種幻覺:口袋里的手機每隔幾秒就響一次。很快,這些無害的習慣,主宰了我們的生活。

那些小小的沖動和欲望,不僅一點點地剝蝕我們的自由和主權,還蒙蔽了清晰的頭腦。自以為可以自控——但真的可以嗎?一個癮君子曾說,上癮就是人們已“失去了克制的自由”。讓我們重拾那份自由。

對你來說,那種可以改變的上癮是什么:碳酸飲料?毒品?抱怨?八卦?網絡?咬指甲?雖如此,但你必須重拾克制的能力,因為克制之內,是你清晰的頭腦和自制力。


1月9日 控制什么,不控制什么


有些事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有些不在。我們掌控自己的觀點、選擇、欲望、厭惡,總之,均是自己的行為。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財富、名聲、地位,總之,不是自己的行為。甚至,在我們掌控之中的事情,本質上就是自由、無障礙、暢通無阻的,而那些不在我們掌控之中的,則很脆弱、言聽計從,可以阻擋,不屬于我們自身。

——愛比克泰德《指南》(Enchiridion),1.1–2


今天,我們控制不了發生的外部事件。可怕嗎?但只要你認清自己可以控制有關這些事件的觀點,你就平衡了。你來決定它們是好是壞,公平還是不公平。雖然你控制不了局面,但你能控制如何看待它。

怎么做呢?每一件在你控制之外的事,如外面的世界、別人、運氣、因果報應,無論什么,依然存在某個相應的區域,是你能控制得了的。單這一點,就給我們很多事可做,給我們很多能力。

最佳情況是:坦率理解什么在掌控之內,可以讓我們真正清晰地認識世界——你完全擁有的,是你的頭腦。記住,今天你曾試著向外擴展你的掌控范圍——但若方向向內,情況會好得多,也更適宜。


1月10日 你若想沉穩


好的本質是某種理性的選擇,恰如壞的本質是非理性的選擇。那么,外在的事物又會怎樣呢?它們只是我們做出理性選擇的原材料,在與它們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它究竟是好是壞。如何發現好呢?不要驚異于表象!因為,倘若對表象的判斷是正直的,能讓我們做出好的選擇;但倘若判斷是扭曲的,那選擇就是壞的。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1.29.1–3


斯多葛哲學家尋求沉著、穩定和安寧——這些是大多數人都渴求的,但似乎只是轉瞬即逝的經歷。這種難以實現的目標,他們是如何達成的呢?一個人如何體現“沉穩”希臘語為“eustatheia”,阿里安(Arrian,86—160)曾用該詞表述愛比克泰德的這一教義

不是運氣!不是通過消除外界的影響或者逃離,來獲得寧靜和獨處。相反,通過糾正自己的判斷,對外部世界進行過濾。這是理智可以做到的——理智能獲取外在事件扭曲的、迷惑的和絕對的本質,讓它們條理清晰。

但,倘若因為不用理智而扭曲了判斷,那么之后的一切都會隨之扭曲,而我們會在生活的混亂和匆忙中,失去使自己沉穩的能力。若想沉穩、頭腦清楚,正確的判斷是最佳的途徑。


1月11日 你若不想沉穩


若一個人把謹慎轉移到自己的理性選擇及那些選擇的行動上,那他同時也會獲得決心,以遠離自己控制之外的事;但若把謹慎從自己的理性選擇轉移到自己控制之外的事上,以試圖遠離他人控制之內的事,那他就會焦慮、害怕、反復無常。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2.1.12


禪宗大師給人的印象是,遠在寂靜青山或是坐落在某處懸崖峭壁的清幽寺廟里的和尚。在這方面,斯多葛哲學家恰恰與之相反。他們或身處鬧市,或是羅馬廣場的參議員,或是等待丈夫從沙場歸來的勇敢妻子,又或是在室內忙碌的雕刻家。但斯多葛哲學家的內心同樣平靜。

愛比克泰德曾言,安寧和穩定都源自你的選擇和判斷,而非你所處的環境。如果為了寧靜而逃離一切紛擾,如他人、外部事件、壓力,那你永遠不會成功。無論跑到哪兒躲起來,你都擺脫不了那些問題。那些問題,源自沒有好處且擾亂人心的判斷,若你試圖逃離這些,那么無論身處何地,你都不會安定沉穩。


1月12日 通往安寧的那條路


破曉時分,保持住這個想法,然后保持一整天、一整夜——通往幸福的路徑只有一條,在于把你選擇范圍之外的一切都放棄,把其他一切都視作身外之物,交給神靈和命運處置。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4.4.39


今天早上,提醒自己,什么在自己掌控之中,什么在掌控之外。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者,而非后者。

午餐前,提醒自己,你真正擁有的,只有做選擇以及選擇時運用理性和判斷的能力。永遠無法從你身上完全取走的,僅此一件。

午后,提醒自己,除了所做的選擇,命運不完全由你自己說了算。世界在轉,我們也隨之而轉——無論朝向哪個方向,無論是好是壞。

傍晚時分,再次提醒自己,在你掌控之外的有多少,你的選擇在何處開始,又在何處結束。

睡前,躺在床上,記住睡眠是放棄和信任的一種形式,輕易可得,準備好明天將這個日程再來一遍。


1月13日 控制圈


我們掌控自己的理性選擇,所有行動都由此道德意志決定。不在我們掌控之內的:身體和身體的各個器官、財富、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國家——一切可能與我們有關的東西。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1.22.10


這一點相當重要,經得住不斷重復:一個智者知道什么存在于自己的控制圈之內,什么在其外。

好處是,記住控制圈內是什么相當容易,根據斯多葛哲學家的說法,控制圈內只包含一樣東西:你的思想。沒錯,即便是自己的身體,也不完全在此圈內。畢竟,你隨時都會生病或受傷。在國外旅游,有可能被投進監獄。

但,這都是好處,因為大大減少了你需要思考的量。清晰存于簡單之中,同樣是一公里的路程,別人背著一籮筐的職責實際并不歸他們管,而你只有一件。你只有一件需要管——你的選擇、意志、思想。

所以,記住這一點。


1月14日 剪斷牽絆你內心的繩索


最后你要明白,你的體內,除了喚起肉欲和令你似牽線木偶的東西,還蘊含著更強大、更神圣的力量。此刻,什么想法占據著我的心靈?難道不是恐懼、懷疑、欲望或類似的東西嗎?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12.19


想在你的錢包分一杯羹或者搶走你一秒鐘注意力的興趣,都有哪些,在腦海中過一遍。食品科學家,正在研究開發你味蕾的產品。硅谷的工程師,正在設計像賭博一樣能讓你上癮的應用軟件。媒體,正在炮制引起你憤恨和怒氣的文章。

作用在我們身上的誘惑和外力,讓人分心,注意力不再集中于真正要緊的事兒,而以上這些,只是九牛一毛。慶幸的是,馬可沒有生活在現代,未接觸現代文化中的這些極端面。但,他也知道很多分散人注意力的陷阱:八卦、無止境的工作,還有恐懼、懷疑、欲望。每個人都被這些內力和外力牽絆著,它們逐漸強大,越來越令人無法抗拒。

簡單地說,哲學要求人們努力集中精力,努力超越販夫走卒的身份。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1905—1997,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學家。——譯者注在《追求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中說:“人受動機的推動,卻受價值觀的牽引。”這些價值觀和內在意識,會防止我們成為牽線木偶。的確,集中注意力需要努力和意識,然而,這可比被一根繩子牽著強,不是嗎?


1月15日 平靜在于堅持到底


只有掌握堅定的、不動搖的判斷力的人,才能獲得安寧,剩下的人,則不停地在自己做決定時,猶豫不決,在不斷拒絕和接受的狀態中,搖擺不定。這種反復是什么導致的?是因為什么事兒都不清楚,這些人依賴最不確定的指引:大眾的觀點。

——塞涅卡《道德書簡》,95.57b–58a


在《論心靈的寧靜》的文章中,塞涅卡用到了希臘單詞“euthymia”意為“欣快”,他把這個詞解釋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不因追隨無數條小路,即那些踟躕在每個方向的人所走的路,而躊躇不決”。他說正是這種心態,造就安寧。

清晰的視野,讓我們有此信仰。但這并不是說,做什么事都能百分之百地確定,或者應該百分之百地確定。相反,這指的是,我們確信自己正大體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如此,就不必常與他人比較,或只因看到了新消息,每隔三四秒就改變主意。

明確自己的道路并堅持下去,就能找到安寧和平靜:堅持到底——自然,得不斷做判斷——但要忽視那些擾亂人心的、使我們觸礁的“花言巧語”sirens,“塞壬”,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鳥或半人半魚的女海妖,以美妙歌聲誘使航海者駛向礁石或進入危險水域,此處代指“花言巧語”——譯者注


1月16日 做事切不可盲從習慣


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解決狀況,不是根據正確的設想,多數是循著討人厭的習慣。由于我之前說的都是這類情況,正在訓練的人一定要尋求突破,如此,才能獲得快樂,遠離痛苦;不再執著于活著而痛恨死亡;在財富和金錢方面,不再把接受看得比給予重要。

——墨索尼亞斯·魯弗斯(Musonius Rufus)

《講課》(Lectures),6.25.5–11


一位工人被問及:“你為什么這么做?”他答道:“因為我們一直這么做啊。”這個回答,令每個優秀的老板灰心喪氣,也令所有企業家目瞪口呆。這位工人已不再思考,而是循著習慣機械地操作著。一旦有競爭者,這個企業就會垮臺,但凡有點兒思想的老板,都有可能把這樣的工人炒掉。

對自身的習慣,我們也應如此不留情面地對待。實際上,我們研習哲學,恰恰是為了打破自己的機械行為。找出你靠機械記憶或固定程式做的事,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最好的辦法嗎?要清楚為什么這么做,要為了正當的理由去做。


1月17日 重啟實際工作


我是你的老師,你現在在我的學校里學習。我的目標是帶著你走向完整、不受妨礙、不因被迫而去做什么、不受限制、沒有恥辱、自由、綻放、開心、大大小小的事都詢問神靈——你的目標是學習并勤奮練習所有這些內容。既然你有正確的目標,我也有正確的目標和合理的準備,那你為何不完成這個目標呢?漏掉了什么?……這個目標相當可行,而且是我們能力之內的唯一……放下過去,我們必須重新開始。相信我,你會明白的。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2.19.29–34


你記不記得,上學的時候,或者你年紀還小的時候,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某件事?大多數青少年選擇游手好閑,而不選擇努力。敷衍了事、懶散怠惰,給了他們現成的借口:“那不要緊。我都沒試。”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敗,也不再那么無關緊要了。重要的不再是某次隨便的成績、校內體育比賽的獎杯,而是你的生活質量和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能力。

但是,別被它嚇到。你擁有世界上最棒的老師:那些曾經鮮活的、最智慧的哲學家。你不但有這個能力,而且教授給出的要求也是很簡單的事:開始你的任務。剩下的隨之而來。


1月18日 像詩人和藝術家那樣看待世界


與自然和諧相處,度過這段短暫的時光,然后優雅地去到最終的安息地,就如一顆熟了的橄欖落地,贊揚著滋養它的那片土地,對給予它成長的那棵樹,也心懷感恩。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4.48.2


在馬可的《沉思錄》中,有一些令人贊嘆的漂亮措辭——就目標讀者他自己而言,文字處理是個驚喜。在一篇文章中,他贊揚自然過程的“迷人,很有吸引力”:“成熟的谷物彎著腰,獅子皺起眉頭,野豬的嘴巴滴著泡沫。”對這些生動文字中的意象,我們應該感謝馬可的修辭學老師——馬庫斯·科尼利厄斯·弗朗托(Marcus Cornelius Fronto,100—170)。弗朗托是人們公認的除西塞羅之外最優秀的雄辯家,馬可的養父選他做馬可的老師,教他思考、寫作和談吐。

除了華麗的辭藻,還教會了他,今天也教會了我們,以一個強有力的視角去看待普通的事件或看似丑陋的事件。藝術家從這個視角發現,生命的目標,不似果實熟了之后落地。詩人從這個視角發現,“烘焙的面包,現出了道道裂痕,雖不是面包師有意為之,卻吸引眼球,吊足了胃口”,并在其中尋出比喻。

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在別人忽視的地方發現美和和諧,有明晰和愉悅的感覺,難道這不比把世界視作某種黑暗的地方要好得多嗎?


1月19日 你去哪兒,選擇就在哪兒


講臺和監獄,各是一個所在,一高一低,但無論在哪里,如果你愿意,都能保持選擇的自由。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2.6.25


眾多的斯多葛哲學家,在生活中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地位。有些富裕,有些則生活在羅馬嚴格等級制度的底層;有些生活輕松,有些則異常艱辛。我們也是這樣,來自不同的背景,來尋求哲學,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也經歷著一陣陣的好運和噩運。

但無論何種情況,逆境還是順境,真正需要做的只有一件: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掌控之內的事情上,而不是相反。此時此刻,或許我們因為困境而保持低調,然而,就在幾年前,我們可能正揮金如土,奢侈浪費;或者,就在幾天后,興許因為做得太好,成功竟成了負擔。但有一點不會變:選擇的自由,無論是大局,還是細枝末節。

從根本上說,這就是清楚的頭腦。無論我們是誰、身處何地——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這些選擇是什么?如何評價?如何做大多數選擇?這些都是生活給我們出的問題,無關乎我們的地位,你又如何作答呢?


1月20日 重新點燃你的思想


你的原則不會熄滅,除非你扼殺了滋養它的思想,因為重新點燃新的思想,一直由你掌握著……再次開始生活,沒什么不可能!重新審視你曾做過的事情——如此,重新開始生活!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7.2


你是否曾有那么兩三周過得很糟?你是否離你曾珍視的信條和信仰越來越遠?這完全沒有關系,所有人都會經歷。

其實,也許馬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這就是他會隨手寫下這段文字的原因。或許,他曾與不好相處的元老院議員打交道,或者與他愛惹麻煩的兒子相處不睦。或許,在這些情況下,他的情緒會失控,絕望,或者不再反省,誰不會呢?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發生什么,無論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有多失望,信條本身并沒有變,我們隨時可以回身擁抱那些信條。昨天發生的,5分鐘之前發生的,都已成過去。只要愿意,我們隨時都可以重新點火、重新開始。

為何不馬上開始呢?


1月21日 清晨儀式


清晨第一件事,問自己如下問題:

從激情中獲取自由,我缺少什么呢?

安寧是為了什么?

我是什么?僅僅是個軀體、財產持有人或者名聲?這些都不是。

那么,是什么呢?理性的存在者。

那樣對我有什么要求呢?反思你的行為。

我是怎樣偏離安寧的?

我做過哪些不友善、不合群或冷漠的事?

以上諸事,我哪些沒有做到?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4.6.34–35


許多成功人士都有清晨儀式。有些是冥想,有些是鍛煉,很多人是寫日志—就寫幾頁,寫下自己的想法、恐懼和希望。這些例子中,重點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充滿儀式感的反思。其理念是花些時間反思自我,檢視自我。

花時間做這樣的事,是斯多葛哲學家最倡導的。我們不知道馬可·奧勒留寫《沉思錄》是在早上還是晚上,但我們知道,他是獨自一人雕刻出那些時光——而且他寫并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如果你為開啟自己的儀式,而正在尋一個地方,可能會不如馬可和愛比克泰德做得好。

從今天開始,每天問自己這些同樣的難題。每天清晨,讓哲學和努力指引你尋找更好的答案,貫穿你的一生。


1月22日 自省的一天


我會不斷檢視自己,而最有用的是,每天我都會自省。因為我們沒有人回想自己的生命,而正是這點,讓我們不幸。我們考慮的不過是正打算做的事。然而為未來做的計劃,來自過去。

——塞涅卡《道德書簡》,83.2


在給哥哥諾瓦圖斯(Novatus)寫的一封信中,塞涅卡講述了一個有益的練習,是從另一位著名哲學家那里借鑒而來的。每天晚上,他都會變著法兒地問自己如下問題:我今天克制了什么壞習慣?我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我的行為合理嗎?我如何改進呢?

每天清晨或夜晚,這位斯多葛哲學家坐下寫日志,回想:他做了什么,他想了什么,什么可以改進。正因如此,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有點難以捉摸——畢竟它是為讓自己清醒而寫的個人作品,而非面向公眾。寫下這些斯多葛派的練習,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踐行的方式,就像反復禱告或唱圣歌一樣。

所以,要堅持寫日記,無論是保存在電腦上,還是寫在小筆記本上。自覺地花時間回顧前一天發生的事情,評價時不要畏縮。觀察什么對你的幸福有益,什么有害。寫下你想做的事,或是摘抄喜歡的句子。努力記錄這樣的想法,也就是你自己不想忘記的想法。額外獎勵:你也會擁有一份記錄自己進步的日記簿。


1月23日 金錢的真相


我們把話題轉到真正的有錢人——有多少場合他們看起來就如窮人一般!出國旅游時,他們必須得限制行李的重量,時間緊迫時,會撇掉自己的隨從。而那些軍隊中的富人,留在身邊的財物更是少得可憐……

——塞涅卡《致赫爾維亞的告慰書》

On Consolation to Helvia),12.1.b–2


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經常在書中美化富人名流的生活方式,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短篇小說的開頭,如今已成了經典:“我來給你講講真正的有錢人,他們與你、與我都不同。”這篇小說發表幾年后,他的朋友海明威嘲笑地寫道:“沒錯,他們錢多。”

塞涅卡要提醒我們的就是這個。塞涅卡曾是羅馬最富有的人之一,親身經歷告訴他,金錢對生活只有略微的改變,沒錢的人認為似乎錢能解決的問題并不能解決。其實,任何物質財富都解決不了,外部的東西無法修復內部的問題。

我們不停地忘記這一點,而這給我們造成了那么多困惑和痛苦。正如海明威后來評價菲茨杰拉德時寫道:“他認為有錢人是個特殊的、充滿魅力的群體,而當他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時,這事兒就像其他打垮他的事一樣打垮了他。”若不改變,我們也會如此。


1月24日 努力爭取深刻理解


從拉斯蒂克斯(Rusticus)那兒……我學到了精讀,不滿足于大略地理解整體;就某件事有很多說法的人,也不急著去贊同。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1.7.3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第一卷的開頭是一連串感謝,挨個兒感謝他生命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人。其中就有昆圖斯·朱尼厄斯·拉斯蒂克斯Quintus Junius Rusticus,100—170,羅馬教育家、政治家,斯多葛哲學家,被奧勒留兩度委派為執政官——譯者注,他教給學生要熱愛深刻的清醒和理解,那是一種學習時不只停留在表面的渴望。

這也源于拉斯蒂克斯把愛比克泰德引薦給了馬可,其實,拉斯蒂克斯把他做的愛比克泰德的演講筆記借給了馬可。馬可明顯不滿足于只讀到這些演講的大意,也沒有聽從老師的建議簡單接受。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曾開玩笑說,愛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讀書“就像作者在終身受審一樣”。而馬可也是這么讀愛比克泰德的——當他認為學習效果合格后,也就吸收了,這些知識變成他的DNA的一部分。最終,在一生當中,他都在引用這些知識,在字里行間,甚至在他即將擁有的榮華富貴和無上權力之間,尋找真正的透徹和力量。

這也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深度閱讀和學習,也是我們一天只讀一頁,而非一目十行的原因。這樣,我們就能花時間細讀、深讀。


1月25日 唯一的要事


還有什么可珍視的?我認為,在準備階段,只針對符合需要的,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是教育和教學的作用——這就是所要珍視的!假若你堅定這一點,就會心無旁騖……否則,你不會自由、不能自給自足、擺脫不了憤怒,必然會對做到的那些人滿腔羨慕、嫉妒和懷疑,還會陰謀暗算那些擁有你珍視的東西的人……但是,你要尊重自己的思想,珍視它,就會悅己,與你的人類同伴相處越發和諧,與神靈的步調越發一致——贊頌有序的和分配給你的一切。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6.16.2b–4a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 )的凈財產高達近650億美元,但依然住在1965年自己花31,500美元買的房子里。約翰·尤索(John Urschel)是巴爾的摩烏鴉隊(Baltimore Ravens)的前鋒,每年收入幾百萬美元,每年的生活開銷卻努力控制在25,000美元。圣安東尼奧馬刺隊(San Antonio Spurs)的球星科懷·倫納德(Kawhi Leonard)合約高達9,400萬美元,出門開的卻是十幾歲就在開的1997年產的雪佛蘭太浩(Tahoe)。其實不是因為這些人很小氣,而是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東西很便宜。

這些人最終功成名就絕非偶然,其生活方式,是清楚孰輕孰重的結果。由于他們所培養的興趣,不會超越經濟能力,所以,收入才能讓自己自由追尋最在意的東西。這種清醒,清醒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愛什么,意味著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意味著即便市場轉冷或者事業因傷病中斷,依然幸福。我們渴求得越多,必然就做得越多,才能賺取或贏得那些成就,如此,就越無法享受生活,也就越不自由。


1月26日 曼怛羅(經文)的力量


若要把你頭腦中不好的印記清理掉,不是通過不斷地對自己說,我的靈魂里有一樣東西,能夠擯棄所有邪惡、欲望和任何形式的攪擾——而是,看清事物的真正本質,該怎樣對待,我就怎樣對待。要一直記著自然賦予你的這個力量。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8.29


但凡上過瑜伽課或者接觸過印度教或佛教的人,或許都聽說過“曼怛羅”mantra,禱告或冥想時反復念唱的咒語——譯者注。在梵文中,它的意思是“神圣的話語”,基本上是一個單詞、一個短語、一個想法,甚至是一個聲音,意在讓人清醒或給予精神上的指引。冥想的過程中,曼怛羅尤其對我們有益,因為它能讓我們集中精力,擯棄一切外物。

那么,馬可·奧勒留提出了一句斯多葛學派的“曼怛羅”:當我們感受到錯誤的認知、干擾或是日常生活對我們造成傷痛時,它就是一個提醒或是提示。本質上是說:“我體內有擯棄那一切的力量。我能看到真理。”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換別的措辭。這點由你決定。但要有一句“曼怛羅”,用它來尋找你渴望的清醒。


1月27日 訓練的三個領域


一個人要想變得智慧、優秀,必須訓練三點:第一,必須要處理欲望和憎惡,一個人或許永遠不會錯過欲望,或者說不知如何趕走它們。第二,必須要處理作為或不作為的沖動——寬泛地說,要有責任心——一個人要因正當理由,謹慎作為,不能粗心。第三,必須不受他人的蒙騙,要鎮靜,從整體上判斷,對事物的感知,內心要贊同。其中,最主要、最緊迫的是第一點,也就是處理激情的問題,因為只有當無法滿足欲望和憎惡時,才會產生激烈的情緒。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3.2.1–3a


今天,我們把目光集中在愛比克泰德提出的三點訓練上。

首先,必須要考慮我們應渴望什么,應厭惡什么。為什么?如此,我們才會想要好的,避開不好的。光聽從你的身體是不夠的——因為對人有吸引力的事物,往往讓人分心。

其次,我們必須要檢視做事的沖動——也就是我們的動機。在做的這些事情,是出于正當理由嗎?或者因為尚未停止思考才有所為?或者認為我們必須要做什么?

最后,是我們的判斷。運用自然賦予我們的天賦時,透徹且恰當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就會出現:理智。

以上就是訓練的三點,但實踐時,三者是緊密相連的。判斷影響欲望,欲望影響行為,而判斷決定行為。但我們無法預料這些會發生,人們必須把真實想法和能量注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此這般,才能達到真正的清醒和成功。


1月28日 觀察智慧的人


認真、仔細觀察人們的主要原則,尤其是智者,這些人避開什么,追逐什么。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4.38


塞涅卡曾說:“沒有尺子比量,你無法把曲線改成直的。”這就是智者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擔當榜樣,給予靈感。我們要拋開想法,檢驗假設。

對你而言,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你自己。或許是成為你父母那樣的人,或許是哲學家、作家、思想家就是你的那個榜樣。

但我們還可以選擇某個人,觀察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并努力去做同樣的事。


1月29日 保持簡單


每時每刻,對手頭的任務,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就如羅馬人和人類,做事要有嚴格又簡單的尊嚴、情感、自由和正義——其他原因就不要考慮了。如果你把每一個任務都當作最后一個來處理,絕不分心、拋開讓你不理智的情緒,不看戲劇,放下虛榮心,不再抱怨分配是否公平,那你就能完成。你會發現,把幾件事做到精通,會讓你過上豐富又虔誠的生活——因為,如果你把目光集中在這些東西上,神靈就不再要求什么。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2.5


每天都會考慮很多東西。我該穿什么?他們喜歡我嗎?我吃得夠好嗎?我的生命中下一個到來的是什么?老板對我的工作滿意嗎?

今天,我們就把目光集中在眼前的事上。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教練比爾·貝利奇克(Bill Belichick)送給隊員一句格言:“做你該做的事。”做事時,就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好士兵、一位工藝大師。我們不需要迷失在千百件分散注意力的事上,或是別人的事上。

馬可說,把每個任務當成最后一個任務來做,因為很可能就是最后一個。即便不是,糊弄眼前的事,也毫無益處。在今日之事的簡單中,找到清醒。


1月30日 不必凡事都做到最好


如果你想進步,要滿足于在無關的事情上表現得一無所知或者愚蠢,也就是不想在這些事上,看似博學多識。如果你認為自己很重要,那就懷疑自己。

——愛比克泰德《指南》,13a


在超鏈接、全天候的媒體世界中,作為一個人類,你能做的其中一件最有力的事情是說一句“我不知道”。或說得再氣人些:“我不在乎。”大多數社會人似乎都將其視為一條鐵律,即一個人必須了解每件時事、觀看每一集廣受好評的電視劇、認真地追蹤新聞,從而讓自己在別人面前看起來見多識廣、洞察世事。

但真的有必要這樣嗎?證據何在?警察迫使你做這種事兒了?還是說,你只是怕在聚會時看起來像個傻子?沒錯,你為了國家和家庭,對那些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事件要有大體的了解,但僅此而已。

一旦徹底切斷了“媒體消費”,你會有多少多余的時間、精力和純粹的腦力可用呢?如果你不再因每件丑聞、大事兒或潛在的危機話說回來,其中很多永遠不會發生感到興奮、氣憤難當,那你會有多少多余的充沛精力活在當下呢?


1月31日 哲學是心靈的良藥


不要像個監工一樣回歸哲學,要像治療眼痛的病人求醫問藥,或是像燙傷了要包扎或尋找藥膏一樣回歸哲學。如此看待哲學,你就會遵從理智,不把哲學當作展覽品,而在它的照料下高枕無憂。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5.9


我們越忙,工作、學習和讀書就越多,漂流得也就越遠。做事有節奏:掙錢、搞創意,然后受到鼓勵、忙碌。似乎一切都很順利,但我們離哲學越來越遠。

最終,忽視哲學會產生問題,如壓力增大,內心迷茫,我們不再記得重要的是什么,即導致某種傷害。一旦如此,踩剎車就很重要,別管什么動量和力矩。回到我們內心里植根在清楚的頭腦、好的判斷、原則和健康的生活之道和活動之中。

斯多葛哲學的宗旨,就是做心靈的良藥。它安慰著現代生活的脆弱,幫我們恢復好好生活所需的活力。今天就用它檢查一下吧,開始治愈之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邵阳市| 郁南县| 桑日县| 天柱县| 神农架林区| 元氏县| 保靖县| 米林县| 克拉玛依市| 伊川县| 福海县| 南投县| 永昌县| 察隅县| 临洮县| 绥滨县| 武城县| 永兴县| 庄河市| 荃湾区| 遂川县| 长汀县| 固原市| 天门市| 瓦房店市| 深州市| 丰顺县| 廉江市| 和田市| 休宁县| 平利县| 乌兰察布市| 桃园县| 龙南县| 广河县| 姚安县| 汝州市| 商南县| 昌黎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