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聞蔡瑜之言,雖以為有理,卻又心疑蔡瑜誅殺異己,一時不知該如何處置,說道:“種輯隨朕遠行,亦有苦勞,朕心有不忍,難以決斷,不如叫三公同來商議決之?”
蔡瑜知其所慮,欣然應下:其請誅種輯的確意在清除獻帝近臣,為日后減輕煩擾,可其所言卻句句屬實,任你去議,又能如何?
劉協見蔡瑜不曾阻攔,心中稍安,其先后為董卓、李傕所迫,自是害怕才出狼窩再入虎口。
楊彪、趙溫、張喜來后,蔡瑜復述方才之言。
楊彪問道:“蔡將軍識得種輯乎?”
蔡瑜搖頭:“不曾相識。”
“既不相識,蔡將軍怎知其謀董一事?”
“昔日五人,只兩人得活,一人是種輯,另一人荀攸如今正效力于我麾下,因此得知。”
楊彪不再問,向劉協稟道:“舊事不提,段煨一事屬實無疑,種輯確有奸邪之行。”
趙溫、張喜亦稱是。
劉協問道:“以楊公之見,當如何處置于其?”
楊彪有些遲疑,仍是說道:“欺君乃不赦之罪,當誅之。”
劉協見此,命蔡瑜誅殺種輯。
蔡瑜領命而去。
待蔡瑜走后,劉協問道:“朕方才見楊公有猶豫之色,不知何意?”
“種輯其罪當誅,此事毋庸置疑。臣只是心憂,種輯一死,陛下身側舊臣又去其一,若蔡子珪心懷不軌,又該如何應對。”
“蔡卿直言天子氣一事,又極為守禮,對朕未曾不敬,視之當是忠臣。”
“但愿如此,只盼蔡子珪能同其父蔡邕公一般,忠心為國。”楊彪這般說道,心中卻有未竟之言:
“此子八歲便能行數千里,有毅力;少時便得偌大文名,有大智;對董卓應對自如,反借其力避開雒陽大亂,又謀劉焉、斬馬騰、殺韓遂、誅李傕,數載之間得益、涼二州及半個司隸,有謀略;我聞其頗得益州之民擁護,善治政;今又見其兵強馬壯,能統兵。
如此之人,不知會是伊尹、霍光,或是王莽。”
蔡瑜斬殺種輯,向劉協復命,其后便叫張遼等人聚于帳中,告知眾人各自封賞,眾人自是一番拜謝。
蔡瑜說道:
“如今我將奉天子回益州,涼州、司隸兩處軍事當早作安排。
涼州地廣,非騎兵不足以鎮守,我欲以忠明(段煨)領五千騎兵屯于北地富平,以子遠(吳懿)領五千騎兵屯于隴西狄道,以嚴顏領一萬騎兵屯于武威姑臧,如此可保涼州無事。
司隸處,我欲以文遠督司隸軍事。
弘農之戰,新得數千降卒,連同忠明一部,我等已有士卒逾六萬之數,除鎮守涼州之兩萬騎兵外,余者皆由文遠統率。
文遠,你所防者除潼關、武關、蕭關外,還有水路。潼關以北不遠處有一渡口,名為蒲坂津,大河之水勢于此處稍緩,可為敵進之途,亦為要地。
若潼關、武關、蕭關、蒲坂津四處守住,則關中固若金湯,至于如何布防、何人戍守皆由你自決之。
切記,司隸、涼州眼下百廢俱興,數載之內,若有敵來,只守不攻,無過便是有功。
另,我等糧草如今僅剩七十萬石,若以司隸、涼州兩地六萬兵士計,僅夠近半載之用,故此,待來年農時,六萬兵馬皆要復行屯田一事,至秋收前,糧草不足之數,我自會命人送來,無需為此擔憂。”
見張遼、段煨領命,蔡瑜又道:“文遠,你速派人去武關向嚴顏傳我將令,與其換防。興霸,你與龐德即刻快馬返還魚復駐守,并向子遠傳我將令。”
說罷,蔡瑜便叫眾人退下,只留凌操稍待。
待眾人走后,蔡瑜對凌操說道:
“公德,你亦先行一步回江州,與仲義一同于城外尋一雅致、幽靜之地,趁眼下農閑,征召民役,興建一處宮殿,供天子所用。
受征之民,皆須給付錢糧,不要使民生怨。所建宮殿不需過于繁美、奢華,足用即可。
經此亂戰,天子身邊侍者、宮女、衛士所剩無幾,待其至江州后,定然會招募,以充實宮內,到時,你設法令暗部入宮,宮中事無巨細,你皆要知曉,以防不測。”
凌操領命啟程,蔡瑜獨自立于營中,看著輿圖之上益州、涼州、司隸三地,看著自己二十余載之謀劃達成,有生以來從未有過這般心安。
歷史上,諸葛亮提出隆中策,乃是橫跨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再伺機由宛縣、雒陽處北進。
直到關羽身死、荊州已失,其后夷陵之戰敗北、劉備身亡,才轉而經漢中北伐。
隆中策提出之時,諸葛亮或許有種種考量,比如彼時張魯據漢中,馬超、韓遂占涼州,關中、涼州人口稀少,而荊州人口極多,又或有意自取荊州以扼孫權,迫其與劉備結好,強成三足鼎立之勢。
其中取舍,除諸葛亮本人,旁人難以知曉。
然則,此策以失敗告終。
除“和諸戎”外,南土反叛,孫權捅刀,至于宛縣、雒陽,終諸葛亮一生亦未曾落于蜀漢之手。待再行北伐關中時,曹操已得大勢,難以功成。
蔡瑜不愿先取荊州,正如其兵出益州時所說,荊州雖好,卻難得安穩。而關中與益州相似,皆可憑天險而拒敵,緩緩積蓄實力,此便是所謂“筑高墻,廣積糧”。
如今,蔡瑜占據益州、涼州、半個司隸,已得大漢十三州之兩成,論土地,更是超過三成,若要防御外敵,須屯兵者幾何?無非長安三關一津、房陵、魚復共六處而已,且皆能以數千兵馬拒數萬之敵。
只可惜涼州、司隸兩處人口合計尚不足百萬,空有其地而無人,令蔡瑜徒嘆奈何。
五日后,蔡瑜奏請劉協啟程,身側只有荀攸、賈詡、典韋、徐晃、閻行幾人及兩千兵馬相隨,余者各去其位。
劉協見數萬大軍不再跟隨,有些慌亂,召蔡瑜相問,蔡瑜寬撫道:“陛下勿驚,關中之地已平,再無賊寇,臣又命大將各自領兵屯于要地,遙遙相護,定能保陛下萬全。”
劉協聞言,方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