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天下謀士之智 長安風華不存
- 漢末子珪
- 菜愚
- 2464字
- 2022-09-24 11:00:00
待荀攸到后,三人閑談幾句,賈詡忽的問道:“主公于郿縣盤桓數月不去,不知是否意在天子?”
聞言,蔡瑜、荀攸對視一眼,會心一笑,荀攸贊道:“主公曾與我言道,文和乃天下謀士,今日聞文和此言,我便知主公此言不虛也。”
蔡瑜亦說道:“文和所料不差,正是意在天子。”
賈詡又道:“天子即將東行,主公可知?”
“自是知曉,然則,我兵力不足,此時非迎奉天子之良機,我與公達議過此事,決意靜待有變。不知文和意下如何?”
“主公與公達所言甚是。
李傕雖與郭汜等人罷戰言和,卻仍自憤憤,故屯兵于池陽,以眼不見為凈。其曾獨攬朝政,自請封為大司馬,此刻其雖不理會東遷一事,待天子一走,定會醒悟,若無天子之名,其大司馬亦不過虛妄矣。
到時,李傕必會起兵去追,再生亂戰,待其兩敗俱傷之時,時機便至。只有一事須早慮,若天子車架抵至弘農,或會有關東諸侯前來勤王,得天子者,便是眾矢之的。
余者尚不足慮,袁紹、曹操二人兵多將廣,若是前來,以主公涼州兵馬之數,恐非其敵。”
荀攸說道:“我等駐守于郿縣,距長安三百里,長安再至弘農,又五百里,若盡出騎兵,三、四日可至,故天子未至弘農前,我等盡可靜觀。
迎奉天子之緊要處在于李傕,若天子至弘農前,其已追去,我等暗隨其后便可,不過,若彼時其仍無動靜,便得先破李傕,再行迎奉天子一事,否則,留其于身后,無異于置利劍抵于腰背。”
聞賈詡、荀攸之謀劃,蔡瑜暗嘆:“自己知曉獻帝東歸會有亂戰,是憑借后世見知,而賈詡、荀攸僅憑自身才能,便對其后數月之形勢作出如此判斷,幾乎分毫不差,恍若親見一般。
這便是天下謀士之能,又豈是千軍萬馬可比。
待迎奉天子后,天下形勢必會逐漸與自己所知不同,如今有賈詡、荀攸,日后又有法正、諸葛亮,算得上底氣十足了。”
嘆罷,蔡瑜說道:“我已派人于天子、李傕處勤加打探,密切探察此兩處動向,如今之計,練兵、備戰而已。”
幾日后,嚴顏歸來,向蔡瑜稟報此行所見:“主公,七郡六十九縣中有二十余縣未曾依主公之言行事,我遵主公之命將其中十余位主官罷免,余者督其行事。
此外,武威郡十四縣有過半主官命人向張掖郡傳訊,至于張掖郡是否再有向西傳訊,我便不知。”
蔡瑜頷首:“我已知曉,你暫且歇息五日,其后與公德一同練兵。”
七月末,獻帝啟程東歸雒陽,張濟、郭汜、楊定、楊奉、董承隨天子同行。
孰知,才行一百里,至新豐縣,郭汜便欲脅迫獻帝返還長安,其處事不密,被楊奉等人得知,領兵去殺其。
郭汜見勢不妙,匆忙遁逃,連麾下兵士亦不及帶走,孤身前往池陽,再度依附于李傕。
九月,郿縣已屯糧六十萬石,足夠五萬士卒近半載之用。田中之粟亦近收割之時,雖被蝗蟲損毀大半,估算之,余者亦有四十萬石。
見此,蔡瑜下令不再運糧,并遷閻行為校尉。
十月,郭汜部將欲劫獻帝西去,為楊奉等人擊敗,逃出數千,西歸郭汜麾下。
而此時,獻帝車駕方至華陰縣,東行僅三百里。
蔡瑜等人得知,大搖其頭,兩月有余,僅走三百里,日均不及五里路,盡管楊奉等人麾下士卒多為步兵,盡管有戰事,盡管有天子車駕,亦未免太過離奇。
須知,一般來講,步兵每日行軍五六十里是常事,若是精兵,每日百里亦不在話下。
后世長征時,紅一方面軍缺衣少糧,仍歷時十三個月,途中翻越六座雪山,走了兩萬五千里路,合漢時近三萬里,每日行軍近七十七漢里之遠。
賈詡似對此有所預料,笑而不言。
華陰,東歸諸將戰事又起。
董卓舊將段煨屯兵于華陰,而楊定與其素有舊怨。既到華陰,仇人相見,楊定便與楊奉、董承合力夾攻段煨,兩方交戰十余日方止。
十月末,郿縣軍屯之粟已然收罷,雖不及四十萬石,亦差之不多。
而李傕終于后悔放獻帝東歸,與郭汜一同領兵追趕。
一日后,蔡瑜聞訊,叫來諸將,說道:
“李傕已然發兵,迎奉天子時機已至。值此之際,不得不慮其后之事。
如今,有董卓舊將阻隔,涼州不必直面關東諸侯。然則,若此次迎回天子,李傕、楊奉、張濟等人定然已為我等所敗,如此一來,關東諸侯便成我等之大患。
關中之地盡是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若要拒敵,唯有長安四關。東有潼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西有散關,四關據天險,易守難攻。
散關、蕭關皆為我涼州之地,而潼關、武關亦須握與我手才是,不然關中不穩,涼州亦不穩。故此,我等此去非但要迎回天子,亦要拿下潼關、武關。
所幸,二關這般天險由外破之,自是千難萬難,由內破之,卻是易事,況且眼下關中諸將又生內亂,二關戍卒必不會多,當是唾手可得。
待天子迎回,兩關在握,則關內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三郡亦將為我等所有,皆是平原沃土,大有可為。”
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為長安周圍三郡,雒陽周圍亦有四郡,七郡合稱司隸,乃東漢十三州之一,其主官稱作司隸校尉,等同于其余十二州之州牧。
司隸七郡由潼關隔開,武關又是京兆尹門戶,南拒荊州,故此,得二關在手,便等同得半個司隸。
蔡瑜見眾人并無異議,說道:“既如此,我等這便整軍啟程。”
見蔡瑜立時欲走,賈詡笑道:“主公何必如此著急,不妨等些時日再追便是。”
蔡瑜奇道:“此言是何道理?”
“主公不知,自去歲關中大旱,李傕等人便極為缺糧,士卒每日不飽,又無軍紀,前日我等笑那楊奉、張濟行軍遲緩,以我之見,李傕行軍亦不會快出許多。
主公麾下皆是精銳之士,步卒亦能日行百里,遠非李傕之軍可比也。若是追得太急,而李傕又走得太慢,反而容易為其所察覺。”
蔡瑜為之愕然,思及稍晚兩日再追亦無妨礙,便依賈詡之意。
次日,又有探馬來報,令蔡瑜十分訝異:“果如賈詡所料,李傕行軍比之楊奉等人雖快一些,一日亦只十里有余。照此下去,若要追上獻帝,只怕要費時一月之久,不過區區五百里路程,何至于此?”
蔡瑜見之,定下心來,待李傕至長安百里之外時,下令拔營,全軍以一日五十里之速東行。
六日后,行至長安,這座數百年前的雄城,歷經磨難,如今已是破敗不堪,處處皆是焦土,放眼望去,幾無人煙。
蔡瑜不由默然:“兩百年前,王莽篡位,綠林軍、赤眉義軍相繼攻入長安,前者燒殺劫掠,后者縱火焚城,從此長安破敗,是故光武帝劉秀才另立雒陽為都,因雒陽位于長安之東,是故史稱東漢。
兩百年后,長安來了李傕,又是縱火焚城,烈火過處,除四面城墻仍在高聳,余者盡皆損毀,舊日長安風華再不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