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瑜與蔡邕在書院門前下車,伴著一聲吆喝“蔡公、府君到”,進入書院。書院中眾學子文士本在各自與熟識之人交談,聞聲頓時安靜下來。二人行至院內最里一處屋舍前,那里早已搭好了一座高臺,臺上有兩個席位。
蔡瑜、蔡邕走上高臺,向臺下眾人施了一禮,各自坐定,臺下之人亦齊齊見禮:“見過蔡公,見過府君。”
蔡瑜原本備下了數百坐席,見來江州者甚眾,又叫人加到一千之數,不是不想再加,實在是無處安置,不想這時一看,竟還有小半人站在坐席之后,不由暗自垂涎:“若都能為我所用,區區益州手到擒來。”
見蔡瑜無意多言,蔡邕自謙了幾句便開講。
只聽蔡邕以經史為綱,引經據典,融入自身數十年人生之體悟、數萬里游歷之見知,生動諧趣,深入淺出。臺下眾人撫掌頷首者有之,如癡如醉者有之,唯獨沒有分心他顧之人。
待蔡邕講完已是一個時辰之后,諸人紛紛提出疑問,請蔡邕釋疑,蔡邕來者不拒,各自解答,如此一來,又用時近一個時辰。
蔡瑜見無人再問,起身道:
“瑜觀今日來此之人,有師長,有后進,皆是有德才之士,正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堪稱盛事也。
荀子《勸學》曰:‘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我亦有言,唯仰觀宇宙之大,才能俯察自身之小,其后方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故此,瑜設江州書院,意在解惑矣。
諸位高賢當知,學識造詣或有深淺之別,乃聞道有先后也,向學之心絕無高下之分。
因此,書院將延請飽學之士為師,常在書院內授課,無分貴賤長幼,但有愿者,無需束脩,皆可來聽,此是為向學者計。
每月朔(初一)、望(十五)兩日,書院將請才高望眾者講學,此是為問道者計。望諸位廣傳鄉里,你我共興文事。”
話落,臺下登時議論不絕。
漢代時郡、縣皆有官學,設有經師一人,多為太學“丙等生”擔任,負責地方教育。
經師學識有限,卻有舉薦學生入太學的權力,因此官學中以官吏子弟為主,算是具備一定象征意義的小范圍教育部門。
而江州書院,又要延請名師,又不收取錢財,還沒有進入門檻,令眾人無比詫異。
蔡瑜見此也不急,稍待片刻后,抬高聲音道:
“諸位,還有兩事與諸位知曉。
一則乃書院之事,但能通五經者,若有意愿,經書院院長認可,皆能入書院為院師。
二則乃郡府之事,瑜初任郡守,深知位高責重,有意行利國利民之策,造福地方生民,只憾可用之人難得,少大才之士輔佐,舉步維艱,特于此招賢納士,有意于郡、縣為吏,行護郡佑民之事者,可向郡府遞上名刺,瑜代巴郡百萬郡民謝之。”
蔡瑜之言彷如向靜池中丟入一塊大石,激起一汪春水。
其后數日,來郡府拜訪者絡繹不絕,蔡瑜叫來顧雍、嚴顏一同考察,其中知其名姓者三人:黃權、董和、閻圃。
黃權今歲二十三,字公衡,巴郡閬中縣人,閻圃年二十七,巴郡安漢縣人,二人皆是本郡中人,響應蔡瑜號召來為本郡效力。
董和年二十二,字幼宰,本為荊州南郡人,見北方戰亂,預見到荊州日后必被波及,不久前舉家遷入巴郡。才安頓好,恰逢講經盛事,見蔡瑜招賢,因此來郡府求官。
蔡瑜將三人俱留在郡府聽用,任黃權為功曹史,掌官吏賞罰,任閻圃為計掾,掌審計,任董和為辭曹掾,掌民事糾紛。
如此安排,蔡瑜自有考量。
功曹史乃郡守、郡丞之下最重之職,此前沒有恰當之人可托付,今由巴郡人黃權任之,有利凝聚巴郡民心,蔡瑜相信黃權可勝任。
董和歷史中曾任益州郡太守,史書記載,其在任時,與西南少數民族相處融洽,南土愛而信之。
蔡瑜認為,除因其才干出眾品行高潔,其外郡出身也是重要原因。
南人與益州漢民多有爭端,日久天長積仇累怨,早已不知從何說起。董和乃外郡人,能秉持客觀立場,不為舊怨所擾,自然更加令南人信服。
基于此,蔡瑜讓董和主管糾紛之事,有意培養其調解之能,待將來主政益州時,委以重任,托付后方。
三人以外,其余不識名姓者數十人,合三人之見,定為上、中、下三等,無論才干如何,盡皆留用,此謂千金買馬骨也。
如今有了人手,郡、縣中不堪用者自然也要動上一動,蔡瑜下令或貶或撤,瞬時空出不少職位,再以上等之士分別授予郡府中重職或表奏為縣令,以中、下等之士為縣吏。
郡、縣換了一通新血,蔡瑜只覺暢快不已,渾身輕松,畢竟可想而知,此番過后,新人有理想,舊人有了危機感,日后各項事務處置效率必會大為提高。
當然,新任官吏之中也定然會有才不配位者,蔡瑜并不為此憂心,千金買了馬骨,則千里馬常至,且有凌操、嚴顏兩位督郵掾監督地方官吏,若事有不諧,及時撤換便是。
輕快之余,蔡瑜對嚴顏升出一絲歉疚。
嚴顏是土生土長的巴郡人,又任了數年賊曹掾,熟知本郡人事。此前數月,蔡瑜探訪各縣,便有賴其解說,此次考察定等,蔡瑜亦對其多有倚重。想到一位大將竟被自己用成此般模樣,蔡瑜也是大搖其頭,無奈著實太過好用,便再這般用些時日吧。
經蔡邕考察能入書院為師者有十數人。其中有一人,其愿入書院為師,令蔡瑜詫異不已,特意設宴款待之,便是任安。
蔡瑜至巴郡后對其人多有耳聞,知其乃綿竹縣人,年歲比之蔡邕還要長九歲,曾于太學揚名,又至州郡為官,后辭官隱居,一心治學,弟子頗多,于益州德高望重。
如此之人,蔡瑜怎能不看重?于是以弟子之禮待之,并請其領文學掾之位,被其推辭,蔡瑜又請了數次,任安才應下,約定只領虛銜,不為實務。
蔡瑜對此心滿意足。后世有偉人曾說:“輿論的高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民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多得一分,彼便失去一分,哪里會嫌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