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小人物的理由
- 三國之風云變
- 華言曰夸
- 3324字
- 2015-01-08 22:45:25
看著袁熙的招降信,劉石猶豫了。
他明白,這是一場賭注。
現在,河北四州,甚至天下未來的命運都落到了自己這個毫不起眼的人身上。
眼下謠言四起,有人說,趙云貢獻了信都,拿下了冀州北部,趙風水淹了鄴城,拿下了冀州南部,袁紹已經敗了。
當然,更多的人說的是,趙云在信都被高干給困在了那里,袁紹已經及時回軍,應奪回了鄴城,公孫瓚更是腹背受敵,閻柔已經重新起兵,打到了公孫瓚的大本營。袁紹很快就要一統河北了。所以,還是抓緊開門迎袁軍,袁軍來了不納糧。
所以,常山各縣都開門迎了袁熙。
但是,石邑不同,這個地方的人有其他地方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信仰。這里的官吏,從巡街的捕快,到這里的最高將領--劉石,都是趙云親手提拔起來的,沒有一點被剝削階級腐朽的成分。
看著眼前這群斗志高昂,就像被趙云洗腦的將士們,劉石確認,一旦自己有絲毫的動搖,他的部下就會讓這份斗志先燃燒在自己的身上。
當然,劉石之所以這么想,是因為,他也曾這么狂熱過。
狂熱的信仰。
看著這樣的信仰,劉石忽然發現,自己也不是一無所有,他和臧洪一樣,都具備一樣守城最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民心。這是趙遠留給趙云哥倆最豐厚的財富。
無可動搖的民心。
人心都是肉長的,在那個荒亂動蕩的念頭,我們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時刻地方會不會被土匪山賊,拿去剁了吃肉。就在這么一個哭都沒地方哭的時候,有這么一個人,拿出這個年頭最寶貴的糧食,分到每一個饑餓的人手里,讓他們得以活命。而這個看起來細皮嫩肉的人,有放下了所有的身段,和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人一同勞作,一同收獲,一同分享。他的大兒子,為我們抵御土匪的侵擾,他的小兒子,為我們接引糧食,她的妻子帶著她年幼的女兒,給我們分發食物,汗水浸漬了她的衣角和發鬢,讓我們明白性感和神圣,并不矛盾。
這份付出,這份博愛,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會漸漸地被人遺忘,但是每一個親眼見證過的人,應該銘記他們的模樣,牢記他們的志愿,以他們為榮,用自己的一切,回饋他們的恩情。
而那些故事,也沒過去很久。
劉石,顫抖了,因為他看到了一些自己本來看不到東西。這個東西叫做人心。
劉石知道,這是自己表演時刻,自己的態度將決定了趙云的存亡。
如果,自己投降袁熙,袁熙去并州的路上就暢通無阻,這樣,無論趙云在那里打的多好,都將失去意義。趙云將變成無根的浮萍,他的選擇,只有投降袁紹,或者投靠公孫瓚。而自己,則可以保全性命,袁熙給自己的官職或許不是很大,但自己的后半輩子,衣食無憂。
可是,如果自己選擇了趙云,那么自己面對的將是,兩萬大軍的瘋狂進攻,和河北名將,文丑的叫囂。他們隨時都有可能破城而入,砍下自己的腦袋,宣告自己的勝利。
劉石第一次覺得,自己是那么重要,可又是那么弱小。
他忽然很羨慕那些單純逐利,或者單純信仰的人,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為何而活,又為何而死,也不用做出什么艱難的抉擇。
此時,劉石的兒子已經可以打醬油了,拿著風車,在屋子里跑來跑去,什么千軍萬馬,什么河北名將,對他而言,都不過只是,一個名字,一個代號。一種想象。
趙云很厚道,沒有把自己的家眷,帶到太原。劉石,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回饋趙云這種厚道。
劉石想起了趙云那張英俊而且厚道的臉,一臉的真誠與堅毅。沒法讓人對他印象不深,更何況,自己追隨他多年。
劉石很想投降,但是他需要一個理由,一個讓他恨趙云的理由,無論這個理由多小,只要可以說服自己背叛趙云,斷送他的命運。
燭火幽曳,劉石想了很久。
趙云真的很好,他待人親善,又不缺乏威嚴。
心底里善良,卻有殺伐果斷。
統領千軍萬馬,他是沙場之王;流連在真定城的街頭,他是時間最美的情郎。
現在袁熙來了,趙云的寓言成真,除了自己的老婆整天念叨著趙云很帥,嫌自己沒出息外,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恨他。
劉石就像,如果自己的老婆跟趙云跑了的話該多好啊,這樣自己就有充分的理由投降袁紹的懷抱。不帶一點猶豫。
可是趙云沒有,趙云也不會有,除了人品問題以外,以自己老婆水桶般的水蛇腰,估計倒貼給趙云,趙云都不會要。
對啊,憑什么自己老婆那么丑,趙云的老婆就那么漂亮。
劉石似乎找到了一個恨趙云的理由。但是轉頭一想,漂亮有什么用,還不是已經死了。
劉石想了一下,如果用自己老婆的命,換一個錦繡的前程,或者換一個漂亮的媳婦,自己應該也不會換吧。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吳起殺妻求將的欲望和勇氣。
畢竟在一起那么久了,分不開了、
劉石忽然覺得自己也是一個長情的人,他覺得一個長情的人也應該尊重和他一樣長情的人。
不為別的,只為趙云也是一個長情的人,因為他至今未娶。
劉石站在帥臺上,當著所有將領的面,砍下了帥案的一角,姿勢十分豪邁。
所有的將領都從這個動作中,感受倒了一股力量。一種決心,一種意志。
于是,轟轟烈烈的石邑保衛戰打響了。
不過,劉石覺得,石邑被圍,最著急的不是袁熙,而是趙云。因為袁熙拿不拿的下石邑只是時間問題,就算他拿不下,以他現在的功勞,也足以笑傲幾個兄弟了。
可是,趙云不同,石邑如果丟了,他的大后方就暴露出來了。那將是致命的傷害。
所以,只要拖延住時間,趙云一定回來的,從這里傳遞消息到信城,或者傳遞回太原,然后,趙云或者田豫率兵趕來,最快也得二十天。
劉石的任務就是要堅持二十天。
但這似乎也并不容易完成。
因為外面的部隊,是城內的十倍。
幾年前,他曾跟隨一個人參加了一場戰斗,在這場戰斗中,他學會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稍安勿躁。
于是,他決定,讓袁熙也學會這一點。
于是,他給袁熙送去了一封投降信。
信的內容大概是,
我劉石本人還是很想投降的,趙云那個臭小子,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也敢跟袁大將軍對著干,簡直就是找死,所以我本人打算,棄暗投明,投向袁大將軍的懷抱,在他那太陽般溫暖的懷抱下,做一個幸福的人。
可是,雖然我想做一個幸福的人,但是石邑這個地方吧,那是趙云的發祥地,我那幫手下都是心向趙云的頑固分子,如果我要是投降,估計沒等我打開城門,他們就能把我的腦袋先掛到城門樓上。
所以,請您老人家稍安勿躁,等我那么幾天,讓我找個機會,把那些個頑固份子,給清除掉。到時候我一定,以每秒鐘八十邁的速度,打開城門,投降您的懷抱。
這封信寫的很一般,因為劉石的智商、文采、甚至是書法都不怎么樣。但也許正是這樣,讓意氣風發的袁熙,看到了一絲的真誠。
到底是個糙老爺們,這樣的書法也不介意拿出手。
當然,此時如果是郭嘉那樣的高智商人群的話,沒準會真的打開城門,然后忽然給袁熙來這么一下子,就算逮不住他,也能減少一些對方的力量。
而現在的袁熙,意氣風發,一路走來又是處處綠燈,上當的機會還是很大的。畢竟一個將星的成功,是要經過很多次磨練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嘛。
但是劉石的智商明顯不夠用,雖然他也有這么個想法,但是他考慮到,
萬一袁熙把軍隊主力調到城的另一面,來一個突然猛攻。
萬一袁熙并不打算接受投降,而是上來就一頓亂砍、
怎么辦?
很顯然,劉石沒有郭嘉的分析能力,所以他決定,能捱幾天算幾天,袁熙要老就來吧。
一天。
兩天。
三天。
去催催、
您等等
四天、
五天、
再催催、
您再等等。
六天、
七天、
袁熙終于確定自己上當了。
于是,他開始攻城。
像這種野戰軍,去攻城的戰役,是十分無聊的。
因為模式太簡單。
樓上的就是,放箭,扔石塊,倒油,再就是掀梯子。如果僥幸,有人上來了,然后再上去砍。
而樓下的,就更簡單了。后面的射箭,以當時弓箭的射程,基本也就是起掩護工作,前面的就豎梯子,一個接一個往上爬。
然后一個接一個的掉下來,摔死,后面的人再踩著摔死人繼續網上爬,如果沒死透,要么踩死,要么被下一個掉下來的人砸死。
簡單粗暴,沒有任何技巧可講。
其實,劉石把趙云想簡單了,畢竟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智商去衡量別人的智商。
劉石如此,袁熙也是如此。
劉石人為,此去來回信城,等趙云帶兵前來,至少需要二十天。
不僅劉石這么認為,袁熙也是這么認為。
所以在劉石拖了七天之后,袁熙覺得時間還是來的及的,因為他現在士氣高昂,一路凱歌。擊敗了名震天下的張飛。所以,他相信,只要自己寶劍一揮,小小石邑城,彈指間,就會城破兵敗。而自己,也可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行山。在并州的土地上任意馳騁。
袁熙雖然天賦很好,但是他忘記了一個古老的寓言。
古語云:反常者,比不久矣。
當張飛領著十幾個人,狼狽地逃到信城的時候,趙云就知道,常山不保。
作為一個成熟的統帥,趙云比袁熙更明白時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