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高順與陷陣營
- 三國之風云變
- 華言曰夸
- 2766字
- 2015-01-02 09:00:00
“周倉廖化聽令。”
“末將在。”周倉和廖化齊聲道。
“你二人都在太行山當過流匪,熟悉這里的地形,廖化你又鎮守壺關多年,所以我命你二人,各自帶兵五百,潛伏蔣義渠向鄴城逃亡的必經之道上,如果徐晃將軍沒能拿下蔣義渠的人頭,你們務必將此人給我擒來。”
“是。”周倉一聽有仗的,也不考慮別的。還是廖化心細。
“將軍,若是如此,那壺關只剩下千余人,若是蔣義渠直接進攻壺關可如何是好。”
“壺關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況且我手下尚有一千將士。若是蔣義渠真的放棄大營,直接進攻我壺關,那高將軍和徐晃將軍就立刻領兵殺回,和我里應外合。而你們,就仍然潛伏在那里不動,等著收蔣義渠的人頭。”
廖化說:“是。”
蔣義渠性格穩重,心思縝密,一看壺關的兵馬增多,必然以為并州的援軍已經達到,而援軍到達了,一般都會做些什么。
這樣,蔣義渠勢必派人,密切關注壺關內部的動向。
主意來,注意去,飄飄地煙霧,就會很容易被人發現。
蔣義渠聽了匯報。
大笑說:“我在冀州之時,聽說別人都說這個趙風足智多謀,收復常山,斬殺郭汜,擊潰李傕。迎奉天子于河東。何等人物,想不到,今日卻如此大意,想要劫營,竟然沒能掩蓋好炊煙,當真是天助我也。”
呂公璜進言說:“既然,那趙風如此大意,既然他派兵前來偷襲,壺關兵力必然不足,我們若是能夠趁機取下壺關,在主公之前,進入并州,必然是大功一件啊。”
蔣義渠說:“趙風此人,雖然今日犯此大錯,但是他的謀略卻是毋庸置疑,就算他來偷襲,也必然會做好壺關的防護工作,我軍若是一時拿不下壺關,又丟了大寨,那別說請功了,能不能保住腦袋都難說。”
呂公璜說:“將軍,可是畢竟機會難得啊。”
蔣義渠說:“公璜啊,你莫非忘了鞠義是怎么死的了,給我們袁紹主公打工,比他帥的人,都得死。”
呂公璜,默然不語。因為他不想死。
那一夜,趙風正襟危坐,坐在壺關的城樓之上,看著遠方。
高順帶領三千人沖入蔣義渠大營之后,營內果然沒有幾個人。
高順立刻命令手下將士,結好陣型,擺成一個圓形,將從兗州帶來的五百精英之士,安插其中。
這種陣型,最外面是刀盾手,拿的盾也是正好可以蓋過一個人上半身的方盾,如此只要每人手持一個,圍成一個圓,里面的將士,就是絕對安全的。
這是第一層,第二層,也是一排刀盾手,他們和外圍的將士一樣,如果外圍的將士倒下了,他們就會自覺補上去。如果敵人向圈子里放箭,第二層的戰士,就會把盾牌高高舉起,撐起高空防護網。而如果是正面交戰,他們就會拔出刀,在前面一排人的縫隙里,揮刀砍敵人
再向里,則是長矛手,不用說,長矛就是用來刺的,前面有兩層人護著,他們可以毫不顧忌,把長矛伸向敵人的胸膛。
再里面,是長戟手,他們不同,他們負責下路攻擊,利用人的兩腿,占用空間較少的特點,用長戟,勾斷敵人的腿,只要前面的敵人一倒,后面的必然后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前兩排的刀盾手,就可以盡情的砍殺。
最里面的是弓箭手,他們只需要在被保護好的情況下,聽從將領的意志,將背負的箭矢,全部射出去。然后拿起武器,去參加戰斗,那里損失慘重,就向哪里補。
這種軍隊,不但需要非常協調的團隊合作的能力,必須相互信任以外,還要每一個戰士都具備不怕死的精神,前面死的,后面補上,簡直就是一個戰爭的機器。而且每一個零件,都必須獨立運作,即便自己身邊有人死了,也必須踩著戰友的尸體,繼續戰斗。
高順剛來的時候,趙風就去找高順討論,關于陷陣營的構建問題。
高順告訴趙風。這樣的軍隊,對士兵的要求十分之高。一般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完成。
首先,選擇的士兵,必須是父子,兄弟,親人。這些士兵,必須充分信任自己的戰友,而血緣,是唯一可以讓普通人,托付生命的理由。這些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高度團結。只要一個人死了,其他人都會拼命,只有這樣的精神,才能建立成員間的團隊精神。也只有,這樣這個團隊,才有成型的可能。
關于這一點,趙風倒是曾經聽說過,晚晴著名將領,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就是這么組建起來的。這樣的士兵,雖然會團結作戰,但是也會團結逃跑,必須還要有一個能鎮得住的將領。不然,想讓他們拼命是很難得。
其次,那就是士兵的素質,這樣的士兵,必須夠猛,不怕死。戰力指數要高。要特別能戰斗。也就是說,兵源要好,最好有好戰的習俗,要以戰斗為榮,以逃跑為恥,要有非常高的戰死覺悟。
對于這一點,趙風覺得問題不大,并州。涼州,幽州是全國最彪悍的三個地方,這樣的士兵不難找。
還有就是,全軍上下,在物質上的需求,十分巨大。好狼都是用好肉喂出來。訓練這樣的士兵,供給必須充足。甚至每頓都必須有肉吃,而且士兵的訓練量也非常大。一個動作,必須練幾千次,幾萬次直到練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能夠讓他們在被刺穿心臟的后一刻,想的不生疼。而是完成自己要完成動作,殺死該殺死的人,然后將位置交到自己的后面的人手里。此外,這些人除了吃之外,武器配備,都必須是最好的。
只有這樣,才能將戰斗的效果發揮到最大。要知道這種團隊作戰,能有一個晚一些死,就會讓周圍的人多殺很多敵人。
最后,就是將領的問題,這種軍隊的將領,必須從一而終,從訓練開始,到戰場上廝殺,將領必須從一而終。這不但要求將領要有極高的軍事素養,訓練方法。還要能在戰場上指揮自若,懂得隨機應變,陣勢的變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支軍隊,必須對統帥他們的人高度服從,不能有絲毫的異議。一旦有人懷有二心,那么對這支隊伍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因為這樣的陣勢,一旦拆分開了,甚至還不如一般的作戰隊伍,只能分崩離析。
其實,這里還有一層意思,高順沒說,但是趙風聽得出來。那就是,這樣一部戰爭機器,對將領絕對服從,那對主公呢,如果將領讓手下的人殺掉自己的主公,他們又會不會服從。
這是任何一個作為君主的人都無法容忍的。而這估計也就是,呂布一直打壓高順的原因。
此外,拋去種種原因,這樣的兵種作戰,是人越少越好。因為人越少,協調起來就越容易。但是太少了,戰斗力又會更不上,所以必須在人數和協調性之間達到一個平衡。而高順覺得自己的能力,就在一千人以內。
經歷這么多的高順,也知道了維護自己,但是,趙風知道風雨欲來。他不會白白浪費這個重要的戰力,而且他知道高順的水平也絕不僅僅于此。
于是他為高順找來了三千人。并且告訴高順,你的命我包了,這三千人,你能訓練多少,就訓練多少,如果不夠,我再給你找,如果多了,就留著當后補。
現在高順領著這三千人,來到了敵營。他清楚的記得,當他聽見趙風說這話的時候,他很想哭,眼淚都已經在他的眼眶里打轉轉,可是他忍住了。
現在他回想起來,他還想哭,但是他又忍住了。
蔣義渠,一萬人圍住了三千人,但是他卻沒有辦法消滅這三千人。他放了火箭,但是沒用,他又讓人向前廝殺,還是沒用。
最后蔣義渠不得不用一點五比一的,損失,和高順的陷陣營死磕。
就在這時候,徐晃終于趕到了。
蔣義渠沒有慌,不管怎么說,他也是河北名將,袁紹手下的大將。雖然不及河北四庭柱,但是卻很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