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寬恕
- 三國之風云變
- 華言曰夸
- 1779字
- 2014-12-14 10:18:23
“張老,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將軍,我雖已經(jīng)生無可戀,卻也沒有明白人活著到底有什么意義,只是活的越久,就覺得孔夫子說的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很有感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個人對于家臣而言,便是君,對于主上而言,便是臣,對于父親而言是兒子,對于兒子而言是父親。孔夫子說這句話大概就是想告訴世人,人活著就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不同的人奉獻不同的情感,從不同的人身上,收獲不同的付出。”
“將軍所言甚是,老夫窮盡一生,終于在這臨死之刻才最終感悟,將軍年少便已通曉,真不知是喜是悲。”
“臨死之刻?張老可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癥?”
“怎么,將軍不是來取老朽性命的嗎?”
“哈哈,明知是死,張老卻能坦然面對,人生若此,也算是大徹大悟。只是,張老說得對,明白又有什么用,活著的意義就在于尋找意義,若是故事一開始就知道了結局,豈不是很無趣、”
“將軍看來是走出陰影了。”
“走出來又怎么樣,不過是到了一個更大的陰影之中,只是我還想知道,這個陰影究竟可以有多大而已。”
幾天之后,趙風下令,稱主犯已死,從犯免罪。并將所有反叛證據(jù)付諸一炬。無論是世族還是百姓紛紛額手稱慶,稱贊太守大人仁德無雙。之后,常山的世族為了有感這次得以逃脫一劫,皆是托了甄脫和甄道兩姐妹的福,便自發(fā)在常山和中山兩郡的邊界的官道邊上,修建了一座孝女廟,以此感恩兩人用自己的生命制止了一場殺戮。
當憤怒帶走了我的理智,
當憤怒帶走了我的摯愛,
當憤怒讓我只剩下了回憶。
那么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寬恕,寬恕那些不相干的人,寬恕那些和你一樣通的人,不要把你的痛苦施加給別人,這樣,你可以救贖的,還有你自己。
趙風沒有聽從甄脫的遺愿,讓甄堯把他們的尸骨待會中山,而是把甄脫和甄道安葬在了趙家的祖墳里,無論是趙風趙云兄弟倆,還是張氏這個婆婆,都認為這樣的女人,有資格進入他們趙家的祖墳,接受趙家子孫的香火祭拜
甄脫和甄道安葬的時候,北方的第一場大雪已經(jīng)來臨。寒冬已到,大雪封路,戰(zhàn)爭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進行,一向意志堅定的趙云,安排好具體事宜,馬不停蹄地跑回常山,就如同當年,趙真去世時那樣,又或者,如同那年,趙云的母親去世,趙真往回趕的樣子。
一樣的日夜兼程,一樣的馬不停蹄,一張堅毅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不是心如止水,心腸太硬,而是怕控制不住在眼眶噙滿的淚水。
我哭泣的樣子,只準你一個人看。
趙廣,趙云和甄脫的兒子,也是趙云唯一的兒子。就是他讓趙風的‘二公子’之名,變成了二爺。雖然不是因為報復,趙風親手殺死了趙廣的母親,這一年趙廣三歲。
三歲很懵懂的年紀,仍然吮吸著手指,咿呀學語,卻很是依戀自己的母親。
甄脫也確實是一個慈愛的母親,她溫良賢淑,體態(tài)優(yōu)美,言行舉止,無不顯露著自己的在這個時代屬于女人最美好的品質(zhì)。幾乎是所有孩子夢想中母親的模樣。
可是就是這么一個人,死在了自己的手中。即便自己并不想殺她。可是趙風無法擺脫自己的自責。
他之所以在最后選擇了寬恕,是因為他覺得他幾乎傷害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所有人,他讓自己的大哥失去了妻子,讓自己的三歲的侄兒失去了母親,讓自己的母親失去了兩個賢惠的兒媳,讓自己的妹妹失去了兩個貼心的嫂子。
每當趙風看見身邊摯愛之人,同樣忍受著悲傷,還來安慰他自己,他都陷入更深的愧疚。
“二叔,二叔,媽媽去哪了,媽媽去哪了。”趙廣總用自己含糊不清的話對趙風說,“二叔不哭,二叔不哭、、、、”
趙風沒趙云那么好的自制力,尤其是在這種時候。趙廣是個可愛的大胖小子,長得很像趙云,是的,很像趙云。都從小就沒了母親。
趙風選擇了寬恕,寬恕了所有人,寬恕了始作俑者,寬恕了無知與愚昧,寬恕了欲望和貪婪,唯獨沒有寬恕自己。
可是,生活畢竟仍要繼續(xù),趙云的霸業(yè)還沒完成,趙風的夢想還沒實現(xiàn)。他們的征途雖然才剛剛開始,卻已經(jīng)沒有回頭路。
這條路,終點只有兩個,要么勝利,要么死亡。
為了不再失去摯愛,為了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趙風和趙云都別無選擇,只能忍痛向前。
讓時間埋葬一切,這輩子,我還能為你做的,就只有照顧好自己,前邊的風浪可能會更大,前面的道路可能會更艱辛,但是我不能退步,我不能讓你的離去毫無意義,我不能讓我們希望化為烏有,我更不能讓我們的故事從此埋葬,我要讓它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記憶之中,萬世傳唱。
那一年的雪花飄落,梅花開枝頭。
趙風在飛雪中舞劍,一身白衣,天地一色,一柄銀劍,寒光交錯。
鳳儀劍終于發(fā)出了傳說中的劍鳴,清脆明快,亦是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