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要樹立堅定的信念(5)
- 小故事大道理(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4508字
- 2014-10-30 14:45:10
有一次,托馬斯找到了一個銷售鋼琴和風琴的工作,那次短暫的工作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更加堅定了他做推銷員的想法。后來,他來到一家收銀機公司應征推銷工作,不想那個公司的地區經理約翰·蘭治一口拒絕了他,因為在所有的應征人員中,托馬斯是條件最差的一個。后來,蘭治被托馬斯堅韌的毅力所折服,答應讓他在公司試用一個月。
就在這1個月中,托馬斯的銷售才能便展現了出來,他被正式聘用了。3年后,憑著自己對推銷業務的熟練掌握,托馬斯成了全國收銀公司的銷售總經理。誰知剛升職不久,他出色的能力就引起了老板帕特森的嫉妒,不久,他被解雇了。
后來,托馬斯選擇工作格外慎重。當然,這種“慎重”是指在公司而非職位上,因為對于職位,他早就抱定了“非推銷員不干”的念頭。最終,他去了計算機制表音像公司(CTR)。1924年,托馬斯已經成了計算機制表音像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運營官。同時,他決定把計算機制表音像公司更名為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IBM”。他的這一做法,預示了計算機革命的到來。就這樣,托馬斯·沃森成了后來風靡全球的IBM公司的創始人。
大道理
如果說理想是目的地,那么堅持到底的毅力就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想要做好任何事情,毅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只有半途而廢。
豐田秀二的發展之路
豐田汽車工業的發展和豐田秀二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1955年1月1日,一款名為“皇冠”的小轎車試投入生產。投入市場后的皇冠轎車在日本國內的銷量很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看到這種情況,豐田秀二想,不知道美國人是不是也喜歡皇冠,要是能把皇冠車賣到美國去那該多好啊!美國的市場可比日本要大多了。于是,他向董事會提出了在美國建立分公司的建議。
在他的建議下,豐田總公司很快就在美國設立了美國豐田公司。后來的事實證明,皇冠汽車在美國同樣暢銷,銷售匯總表反映其銷量一直在直線上升。
到了1967年10月,豐田秀二接任了豐田公司的董事長一職。剛剛坐上這一寶座,他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決定同福特、日野、大發等日本國內各大汽車公司強強聯合,生產各種類型的汽車,以便形成壟斷的局面,掌控全國乃至世界的汽車行業。在他執掌豐田公司的大權期間,豐田公司有了長足的發展。
1974年,豐田秀二擔任了剛剛成立的豐田財團的社長。雖然這個時候的豐田財團資產已達到了數百億日元,但豐田秀二依然感覺不滿足。數年之中,他不僅在汽車領域里積極進取,而且還依托豐田財團雄厚的資金實力,創辦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機構,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企業人才。
離開豐田財團以后,豐田秀二還在關心著豐田的事業,他說:無論企業還是人,都要一心向前,永不駐足。如果到了一切不能向前的時候,那就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
大道理
知足常樂在特定領域和特定階段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任何時候都適用。對于那些想有所成就,并且尚在創業時期的人來說,自我滿足是其成功和進步的大敵。
音樂賀卡的啟示
道爾已經在這家大公司工作很多年了,但一直都是個小職員。他很想離開這家公司,卻又怕離開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一天晚上,當他正準備找東西時,他所在的小區忽然停電了。想想那些東西幾天前被自己扔到了地下室里,他不得不去找蠟燭,可是家里的蠟燭早已經用完了。東西明天要急用,而明天早晨天不亮自己就得出發。這可怎么辦呢?正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的手指不小心觸動了一張音樂賀卡。頓時,賀卡響了起來。他打開賀卡,賀卡中部發出了亮光。
可不可以帶著它去地下室試一試呢?他拿著賀卡想,也只能這樣了,一點光亮總比沒有光亮好得多吧。就這樣,借著音樂賀卡的光,道爾來到了地下室。
地下室里非常黑暗,相比之下,賀卡上原本微弱的光卻顯得非常炫目。借助這卡片的光亮,道爾找到了他想找的東西。
回到房間之后,頗受啟發的他不禁想道:“一張小小的賀卡所發出的光都能派上用場,能力并不算差的自己為何卻甘心多年蝸居呢?”于是,多年不聲不響的道爾突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職。
從那家大公司跳槽后,他出人意料地找了一家只有幾十個人的小企業,做了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不久,他被提升為項目部的主任。又過了不久,他已經升至項目經理……
經過數次跳槽,道爾成了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長。
大道理
每個人都是一顆微不足道的星星,但如果懂得把自己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那你便會成為同類中最耀眼、最引人注目的一顆。
雜技高手
他是一名雜技高手。那次,他表演的是在兩座山之間的一條鋼絲上行走,這場演出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演出開始,他走到懸于山間的鋼絲的一端,眼睛注視著前方的目標,伸開雙臂,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對面的山上。頓時,圍觀的觀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如果把我的手綁上,你們還相信我能走過去嗎?”他問觀眾。
其實,有些人是不相信的,但為了知道結果,他們還是大聲起哄道:“我們相信你。”于是,他讓工作人員用繩子綁住他的雙手,然后從容地走了過去。
他又環視了一遍所有的觀眾道:“如果綁住我的雙手,再把我的眼睛蒙上,你們還相信我能走過去嗎?”這次人們連猶豫都沒有猶豫便脫口而出:“我們相信你。”
就這樣,工作人員用一塊黑布蒙住了他的眼睛。只見他用腳慢慢地摸索到鋼絲上,一點一點地往前挪著。這次,他又走過去了。
全場人歡呼起來。
接著,他拉過了一個孩子,問所有的人道:“如果把他放到我的肩膀上,同樣還是綁住雙手蒙住眼睛,你們還相信我能走過去嗎?”
所有的人想都沒想便回答道:“我們相信你。”
“真的相信我嗎?”他反問觀眾。
“真的相信你。”觀眾異口同聲。
“我再問一次,你們真的相信我嗎?”
“相信,絕對相信你!”
于是他掃視了一下全場說:“那好,既然你們都這么相信我,那就用你們的孩子換下我的這個孩子吧,有誰愿意?”雜技高手說。
一下子,全場鴉雀無聲,再也沒有誰說話了。這種尷尬的寂靜整整持續了10分鐘。
10分鐘之后,雜技高手什么也沒說,只是把孩子架在脖子上,沿著鋼絲走了過去。當然,這次他還是成功了。
大道理
面臨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情時,人們往往能輕松而迅速地作出判斷,而一旦陷入其中,多數人都會“當局者迷”。只有那些真正自信的人,才會在任何時候都清醒自如。
兒子的“先見之明”
這座小城的中心設有美食一條街,街上有很多賣小吃的人。他擺的是一個炸臭豆腐干的攤子,因為做得好,很多人都喜歡吃他炸的臭豆腐,所以他的收入一直很不錯。
快過年時,上大學的兒子放假回家了。一來到父親的攤前,兒子便被攤子上擺著的一摞一摞的臭豆腐震住了。只聽他吃驚地問父親道:“爸爸,現在經濟這么不景氣,你批發這么多的臭豆腐干嘛?如果賣不掉的話,那可真的要成臭豆腐了。”
不識幾個大字,又從來沒有關心過什么經濟、政治的父親一聽,立刻琢磨了起來:兒子說的有道理呀,要是賣不掉那可怎么辦啊?嗯,還是讀過書的人眼光長遠,看來自己辛辛苦苦地供他上大學真沒有白費。
于是,從第二天開始,這位父親便減少了臭豆腐的進貨量。隨后,他的吆喝聲也變小了,炸豆腐干的心思也分散了,連對客人的態度也開始變得不耐煩了。
一段時間之后,果真像兒子所預言的那樣,攤前吃臭豆腐的人越來越少,他的收入也越來越少,于是他搖頭長嘆道:“唉,讀書跟不讀書就是不一樣,還是兒子有先見之明啊!”
“嘀咕什么呢你?”不遠處一個同行問他。
“我在說‘經濟’問題呢。”他有點得意地回答道。接著,他便把當前經濟形勢正在走下坡路,所以臭豆腐生意會受到影響這件“大事”分析了一遍。當然,那全是他自己的理解。
“我怎么沒感覺呢?”他剛說完,同行便反問道,“好像沒有啥影響吧?你不知道最近一段時間我的生意越來越好了,現在我每天的進貨量都比以前多一倍呢。”
“多一倍?”他吃驚地睜大了眼睛,“你就不怕賣不掉嗎?”
“賣不掉?”同伴摸了摸后腦勺,“這我倒沒想過,我光琢磨怎么賣掉了。”
大道理
做事的結果往往與你最初的意念相符。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會失敗,那么你就必然會失敗;只有一直充滿信心的人,成功的幾率才會不斷增大。
兩次激戰
爺爺13歲就參軍。15歲那年,他跟著部隊遠征到了印度、緬甸,支援那里的人民抗擊日寇。
1942年秋天,爺爺所在的那支連隊不幸遭到了日寇的襲擊,他們全連都被包圍了。天色漸漸暗下來,原始森林里開始傳出狼嗥虎嘯,日寇的包圍圈也越來越小,再加上連日血戰和整整一天水米未進,全連士兵的心頭都籠罩上了一層恐怖和絕望的陰云。想想不能坐以待斃,連長咬咬牙命令突圍,誰知居然沒有一個戰士響應,而且黑暗之中還有人說了一句:“反正怎么著也沖不出去了,還不如坐在這里輕松地等死。”
連長一聽就火了。可是他剛想開口訓斥大家,就覺得在這種情況下這樣做有些不妥,于是他忍住怒火,改成了跟大家嘮家常:“全連除了我都還沒娶媳婦吧?那大家就不能死,怎么著也得享受一回娶媳婦的滋味不是?你們不知道,娶媳婦可風光了。俺娶俺媳婦小翠的時候,是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被一大群吹鼓手簇擁著一路走過來的,那滋味美得真是沒法說!”
說到這里,連長頓了頓,似乎是在給大家留自我想象的空間。幾分鐘之后,他又接著說道:“俺爹俺娘辛苦了大半輩子,俺還沒來得及好好孝敬他們幾天呢,所以俺可不能就這么死了。再說了,俺媳婦沒準現在都給俺生完兒子了。等仗一打完,俺就趕緊回家孝敬二老,跟媳婦過好日子去!”
聽到這里,全連所有的士兵都默默地站了起來,開始跟著連長往外走。忽然,一個士兵大聲喊道:“為了孝敬爹娘和風風光光娶上媳婦,沖啊!”
結果,靠著這句“口號”的鼓勵,全連居然奇跡般地把鐵桶似的包圍圈撕開了一個缺口,勝利沖出了死亡的魔爪。
其實,在打這場惡仗之前,他們已經打了一仗——跟自己心中的絕望。
大道理
在絕望之中點燃希望之火,是賦予一個人能量的最好方式。因為希望可以塑造決心,決心可以造就英雄,英雄能夠創造奇跡。
怎樣才能不緊張
多年前,大作家艾迪初次到紐約旅行。作為同行,家住紐約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請他到自己家中赴宴。那是一場非常盛大的宴會,光是陪客就不下30人,而且都是當時的顯貴。看到這種情形,艾迪緊張得連叉子都快拿不住了。
“親愛的,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嗎?”馬克·吐溫見狀關切地問道。
“哦不,我只是怕得要死,”艾迪顫抖著回答道,“我想一會兒他們肯定要我演講,到時我定會緊張得站不起來,即便站起來腦子也會不聽使喚。”
“哈哈……”客人的話引得馬克·吐溫情不自禁地大笑了起來。笑過之后,他對艾迪說:“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要記住一點,你就不會再害怕了——他們并不指望你有什么驚人的言論!”
果然,聽到這句話,瞠目結舌的艾迪頓時忘記了緊張,而且在隨后的演講中,他也同樣“忘記”了緊張二字。
從那以后,無論在什么場合公公開演講,艾迪都不再感覺害怕了,因為他知道:無論自己是誰,在別人眼中其實都并不重要。
故事講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西方諺語,那句諺語是這么說的:20歲時,我們顧慮別人對我們的想法;40歲時,我們不理會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想過我們。
大道理
并沒有人指望你有什么驚人之舉,所以,不必把自己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否則,你只會緊張得發揮失常,讓事情變得更糟。
繼母的教誨
在某期《讀者》上,曾經讀過一個關于繼母教育兒子的故事,至今想來仍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