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了孩子,烏建德又笑著對媳婦兒和老娘說:“昨兒帶她去了亮亮家看電視,那上邊的人都這么說話,她一準兒是跟那上面學的。”
奶奶和她娘差點被嚇掉的魂兒又回了竅里,又很有默契地瞪了她一眼,才坐到飯桌前吃飯。
烏建德踹了一腳趴在地上玩兒玻璃彈珠兒的小兒子一腳,“你瞅瞅你都臟成什么樣了?!飯還吃不吃了?!”
原本就不平整的地上,為了‘進球’方便,她的好弟弟就把地上刨了好幾個小坑。
為此還引來了她爹好幾天的胖揍!
桌上是兩個橙黃的玉米餅子,一大鍋炒白菜,還有…一大鍋玉米糊糊。
被踹了兩腳的烏博海也不哭鬧,他用黑的發亮的棉襖袖口用力地抹了一把淌下來的鼻涕牛牛,手也不洗的就抓起了一個玉米餅子,大口的啃了起來。
烏衣錦:“......”
烏衣錦對炒白菜既愛又恨,愛它是自己熟悉懷念的味道,卻恨它還是那么難吃!最悲催的是,她記得這樣的炒白菜她一直吃了十幾年。
除了逢年過節,這道菜一直是烏家飯桌上的主菜。
后來家里條件稍微好點的時候,媽媽偶爾也會奢侈一把,買點別的蔬菜,史子惠廚藝高超,不管是什么菜,她都能做出和炒白菜一樣的味道,一樣的難吃!
這也是日后烏衣錦廚藝高超的原因,想吃好的,自己動手!
吃完飯,奶奶就回去了,她弟弟烏博海也一溜煙兒的跑了個沒蹤影,不知道上哪兒野去了。
她最佩服的一個人就是她的奶奶,在那個樹皮都不夠吃的年代里,奶奶背著最小的叔叔能走出十幾里地到處找野菜。
家里窮,奶奶就想著法的找吃的,到現在基本的溫飽算是解決了,奶奶就又想著怎么才能掙到錢,她算是全家最有經濟頭腦的,今天她來找二兒子,就是為了在烏衣錦所上的那所小學校里,開個小賣鋪的事。
烏衣錦雖然知道,前世里奶奶承包的小賣鋪在日后賺了個盆滿缽滿,可現在這個小賣鋪卻還連承建都是個大問題。
在那個全家溫飽才剛剛解決了的年代里,村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送孩子進學校不是難題,難的是,誰家會給孩子一塊錢,只為了讓他們零花?
要知道那時的兩毛錢毛錢,可是能在全鎮唯一的一家小賣鋪里,買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醬油、鹽之類的了。
而那時的醬油鹽還不像后來的成袋裝,而是零散稱重的,一兩毛錢,就可以打一大壺,夠一家五口,至少吃半年的了。
烏家奶奶非要將小賣鋪建在小學校里,那學齡的孩子們就成了主要購買力,就必然不能賣什么生活必需品,只能賣一些討孩子們喜歡的零食玩物啥的。
可在那個年代的內地農村里,能給孩子五毛錢‘巨款’的家長,都是鳳毛麟角。
縱觀以上所述,烏家人自然都覺得自家老太太是豬油吃多,被糊住腦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