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廣開大運河
- 樊良湖之隨風而去
- 傳余
- 1780字
- 2022-08-31 10:37:55
公元605年,即隋大業元年,三月,大隋,高郵城。
高郵城南門外人頭攢動,只見城墻上張貼了一張皇榜,有識字之人念道:
“聽采輿頌,謀及黎庶,故能審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達,彝倫有章。而牧宰任稱朝委,茍為僥幸,以求考課,虛立殿最,不存理實。綱紀于是不理,冤屈所以莫申。關河重阻,無由自達。朕故建立東京,躬親存問。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徒繁詞翰,而鄉校之內,闕爾無聞;恇然夕惕,用勞興寢。其民下有知州縣官人政理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于民者,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
“這位兄臺,皇榜上說的是什么意思啊?咱大老粗一個,不明白皇帝他老人家的意思啊!”旁邊看熱鬧的一位百姓問道。
“皇帝說,由于關河重阻,百姓的心聲到達不了朝堂,他要到老百姓中間聽取真話,體察民情,為了便于到淮海之地巡訪百姓,他老人家決定開鑿運河,從洛陽一直通到廣陵。”那識字之人說道。
“皇帝要開河啦,去做工的人是不是都有工錢拿?”一位庶民問道。
“喏,你沒看見那邊有一個河工登記處嗎,凡是登記在冊的河工,都有工錢拿。”
“哦,那我得去登記一下,新皇帝登基就是好啊,剛剛免除了我們廣陵郡三年的稅賦,現在開挖運河又有工錢拿,真是好皇帝啊!愿菩薩保佑他!”那位庶人感嘆道。
“聽說當今圣上在咱們揚州當過總管,難怪他老人家剛登基就免除了揚州三年的稅賦,真是有情有義的好皇帝!”那位識字之人說道。
“誰說不是呢,這次皇帝陛下要巡淮海,必定要來廣陵,這里可是他的第二故鄉呢!他來,我們一定全家去送貢品,迎接圣駕!”那位庶人說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人群跟著歡呼了起來。
隨安也在人群中,十五歲的他已經長得很結實了,看到登記河工可以有工錢拿,他也去報了名。
回到家,看到正在院子里干活的父親,隨安叫道:
“爹,新皇帝發榜了!新皇帝發榜了!”
“發什么榜啦?兒子!”隨風繼續低頭干著手里的活。
“皇帝要開大河,我們廣陵郡的百姓報名河工還有工錢拿!”隨安開心的答道。
“哦,是嘛,開哪里的大河?”隨風問道。
“是開通東都洛陽到廣陵的運河,爹。”隨安答道。
“好事!好事!”隨風說道。
隨風并沒有告訴家人當今皇帝就是曾經到家里坐過客的楊大哥,他為楊廣登基以來做的一些事情而感到驕傲,一種為老朋友的優秀而發自內心的驕傲。
“爹,孩兒也報名了!”隨安說道。
“哦,是嘛,我兒是男子漢了,能承擔家庭的擔子了?”隨風看著自己已長大成人的兒子笑著問道。
“爹,孩兒已經十五歲了,可以幫您分擔了,這次咱家我一個人去做河工就行了,您在家照顧奶奶和我娘!”隨安拍著胸脯說道。
“是啊,我兒已經是男子漢了,你們父子倆一個老男子漢,一個小男子漢,該吃晚飯啦!”沈瓊兒拿著碗筷從灶房出來時對著父子倆喊道。
“來啦,娘!嘿嘿!”隨安開心地朝屋里跑去。
看著兒子隨風健壯的背影,隨風感慨時光飛逝,一眨眼自己已近中年,然而父親的下落卻依然不明,八年前那次詭異的烏云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這么多年過去了,烏云竟然再也沒有出現過,到底這個世界有多少隱藏在背后的真相是他不知道的,他很困惑,甚至曾經一度失去繼續追查下去的信心,但是,每次當他下到樊良湖捕魚,那一幕幕和父親在樊良湖的往昔場景就歷歷在目,心中對父親的思念更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
三日之后,隨安即將去邗溝工地,隨風夫婦送兒子到樊良湖南岸渡口。
“爹!娘!你們回去吧!孩兒很快會回來的,你們照顧好自己,還有奶奶!”隨安說道。
“兒子,你也要照顧好自己!你在工地要勤快一點,別給咱隨家丟臉!我們在家相互照顧,你就放心吧!”沈瓊兒叮囑道。
“好的,娘!我走啦!爹!我走啦!”隨安朝父母揮一揮手就登上一艘小客船朝工地出發了。
從洛陽到廣陵的新開運河有兩千余里,分為兩段。
其中洛陽到淮河這段叫通濟渠,有一千三百余里,是從洛陽紫薇城的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又從板渚引黃河水經過滎澤進入汴水,再從大梁以東引汴水進入泗水,最后入淮河。從山陽經樊良湖取直向南直達長江的是第二段,為新邗溝。
隨風兒子隨安就在樊良湖至揚子津之間的古邗溝工地挖河,工地上密密麻麻的有十萬人在同時勞作,別看隨安才十五歲,可挑擔子、挖泥都已經不輸任何人了,工友們都對他刮目相看,總感覺這小伙子有使不完的力氣。
離家近一點的時候,隨安還經常帶一些工地上的伙食回家跟父母分享,后來挖到邵伯段的時候,由于一來一回太遠,就不再回家了,而是吃住都在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