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年后,你在哪里?

20年后,日本會變成什么樣?

寫這本書的時候是2017年,20年后就是2037年。準確地說,我想講的不是20年后的事,而是2035年的事。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到2035年,日本15歲以上的未婚率(此處的未婚率不是指終身未婚率,而是15歲以上所有人的未婚率),男性將達到35.1%,女性將達到24.6%,男性的有配偶率是55.7%,女性則為49.3%,女性的有配偶率首次跌破50%。而因生離死別導致的單身人數中,男性占9.2%,女性將達到26.1%。

這樣一來,15歲以上人口的單身率(包括未婚、離婚、喪偶),男女加起來將達到48%(圖0-1)。

圖0-1 不同配偶關系情況的人口變化和未來估算

來源:2010年前的數據源自2010年日本國情調查結果;2015年的數據源自日本《國情調查速報》;2020年后的數據源自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日本未來人口估算》(2012年1月)

大約20年后,日本將變成一個有一半人是單身的單身大國。

日本的單身化社會趨勢將不可避免,將真實地發生。

提到單身者,很多人認為,如果不到結婚成家的那一刻,他們都會像一個臨時戶一樣。確實,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全國上下幾乎95%的人都結婚了,可以說進入了“全民皆婚”的社會,所以大部分人產生了“單身者是極少數的”這一意識,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未婚化和非婚化程度的加劇、離婚率的攀升以及因喪偶造成的高齡單身者的增加等,這些因素都在促使著日本向單身社會邁進。全民都在關注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然而單身社會才是日本當前最嚴重的問題。日本將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提早面臨單身大國的問題。

哪怕從家庭類型來看,現在日本最多的家庭也是“單身家庭”。曾經,由夫婦和孩子組成的家庭被視作是標準家庭,但在2010年,單身家庭沖出重圍,在各類家庭中占比20%。到了2035年,單身家庭占比將達到近40%,“夫婦和孩子的家庭”占比將會減少到23%。此外,也應該多多關注“只有夫婦二人的家庭”的增加這一趨勢。造成這一趨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夫婦選擇不要孩子。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長大后,家里只有老齡夫婦的家庭增多,而且這些老齡夫婦不久后就會變成老齡單身家庭。

20年后的日本,單身人口將占社會總人口的50%,一個人生活的人數將占4成。在同一屋檐下,父母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家庭,正逐漸成為風中之燭。

這并不只是日本的情況,其實是全球發達國家都存在的傾向,而且社會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根本沒有社會這種東西,只有單個的男女和家庭。”

這是30多年前的1987年,被人稱為“鐵娘子”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說的一句話。可見,在30多年前,家庭依然是重要的共同體,但如今家庭這一組織單元已經瀕臨解體了。社會的個體化與包括家庭在內的舊的共同體的解體,成為許多社會學家都在討論的話題。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Beck)曾提出,人類正處于一個“風險社會”或“個體化社會”中。他曾分析道:“以前,家庭是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棲息之地,但是隨著個體化趨勢的加深,家庭正在變成風險場所。”根據貝克的說法,家庭作為以前傳統的集體的概念,已經變成了“僵尸范疇”(1),對于現代人而言,家庭已經不是一個必然的共同體了,而是一種可供人選擇的親密關系。

還有一位與貝克齊名的社會學家叫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Bauman),同樣也提到了個體化問題。他說,在曾經的一個地區、公司或者家庭這種中間共同體中,個體像是固體一樣被集合起來,處在一個穩定的固態社會;但是現在的個體就像液體一樣,處在一個來回變換的液態社會中。安心、安全、安定的固態共同體消失了,人們能夠自由活動了,與此同時,每個人也變得要經常作選擇和判斷,進入了必須對自我負責的時代。

無論是貝克還是鮑曼,他們都認為流動的個體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鮑曼說,即便個體有選擇的自由,但是沒有人能逃避個體化趨勢,也沒有人能不參加個體化游戲。

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家庭,還有公司這種組織共同體。從前那種一輩子只在一家企業干到退休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大家開始自由地換工作,也有很多人打算用跳槽的方式來實現晉升,現在很多企業也允許員工一邊工作一邊搞副業。這些措施都擴大了個人活動的場所和自由度。“游牧”的工作方式也是其中一種。如今,即便沒有大的生產設備和大量資金也能夠創業。Uber和愛彼迎等共享經濟類的服務公司正在不斷誕生。

從消費層面來看,社會也正在走向個體化。以前那種大眾成群,通過共享才能發現事物價值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式。人們更加注重個人體驗,這也可以叫作“個人集團”——從身邊小的圈子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而且現在的人們更加傾向于消費能豐富個人內心層面的東西。

這種整個世界的個體化趨勢,在日本正不可逆轉地發展著。但是,無論如何,在很多日本人的印象中,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或者昭和時期的古老傳統家庭模式,以及婚姻這種舊時的組織方式依然扎根在他們心中。那些選擇不婚的單身人士,或者說選擇不生孩子的夫婦們,很多人都會因為自己不能建立以前的家庭模式而感到內疚。這種內疚感的產生也是由日本傳統思想造成的。

個體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同樣,未婚化、非婚化的洪流也無法抑制,由未婚、非婚引起的少子化現象自然也就不斷增多。結婚是所有人的人生必需品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并不是未婚者或單身人士的問題,并非只要結婚就得生孩子、組建大家庭一起生活,并非所有人都得在這個軌道上走。而且,也不見得所有結了婚的人都能擁有一個圓滿的大結局,生離、死別等情況都有可能讓我們成為單身。

而且終身未婚的人也未必就孤獨。比起生理上的一個人的狀態,心理上被孤立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這個時代已經變成了讓每個人能自由作出判斷和多種選擇的時代。大家可以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離婚、不和一大家子一起生活等。這是每個人應該有的自由,同樣也成了每個人要背負的責任。

日本在變成老齡化社會的同時,也在率先成為單身社會。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這一不可避免的事實,然后再是持續關注這個問題。曖昧的知識、情緒化的議論沒有任何用。

本書將客觀地重新審視從過去到現在日本的未婚、非婚、離婚等狀況。我們不分析迄今為止的固態的群體狀態,而是更關注“個體”,個體的生活意識、消費意識以及價值觀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即進入單身社會,每個人應該具備的意識和能力是什么(在本書中我將其稱為“獨自生活的能力”)。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我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感覺到這也就是“自由是什么”“自立是什么”“自己是什么”的問題。

不想引起讀者誤會的是,單身社會或單身生活并不是說每個人都隨意地獨自生活,并切斷與他人的所有連接。這種社會是與原來的家庭、地區、公司等組織形態不一樣的共同體,是關于家庭、地區、公司的新的共同體,是重新調整了結構,個體間相互自立的社會。

通過閱讀本書,如果各位讀者能夠加深對未來單身社會的理解,那就是我的榮幸。無論是已婚人士還是未婚人士、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男人還是女人,如果你們能從此撕下自己身上的所有標簽,與真實的自己相處,那將是我寫作本書的最大榮幸。

(1)指社會科學中陳舊的、不再適用的概念。——譯者注(如無特別說明,以下均為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昭通市| 延安市| 景德镇市| 浦北县| 潞西市| 广河县| 康乐县| 黎平县| 东兴市| 郴州市| 江西省| 仙居县| 长兴县| 深州市| 广西| 金阳县| 桃源县| 旅游| 雅安市| 龙海市| 宣化县| 天峨县| 安平县| 建始县| 中阳县| 城口县| 当雄县| 涟水县| 永新县| 永兴县| 洛川县| 鄂温| 塘沽区| 赤城县| 新乐市| 青河县| 澄城县| 张掖市| 荔浦县|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