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五姓七宗,唯倒向勝者!
- 大秦說書人,開局盤點十大皇帝
- 天地日月
- 2003字
- 2022-08-26 06:11:45
白蘇點點頭。
他所說的那件神物,自然是活字印刷術。
盡管此世,已經有紙張,還有雕版印刷。
但雕版印刷,每次印刷新的東西,都需要重新刻印模板。
而且,每個模板,都只能對應一篇文章。
一旦壞了一點,整個模板就都不能用了。
不得不說,不是很方便,而且,耗資靡費。
所以,雖然有了雕版印刷,但書籍價格依舊昂貴。
為了改變這一點,白蘇想到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是先做出字模,等到使用時再排列就可。
即便壞了一個字模,也可以更換,不會影響其他。
這樣一來,成本大為降低。
書籍的價格,自然也就會降下去。
那些出身寒門,看不起書的人,自然也就能看的起書了。
當然,在教育方面,還有一個大殺器,白蘇還沒有祭出來。
雖然好用,但是時候未到。
所以,還是等等看吧。
若是唐國能夠再繁榮一些,或許還有的說。
倘若歷史上的開元盛世能夠重現的話,那他心中的構想,倒也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
至于現在,填飽肚子都成問題,誰會想那么多。
不過,盡管如此,白蘇卻一點也不悲觀。
既然他來到這個百代糅雜的世界,就一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千年世家,豈是能夠一時扳倒的,老李,你可要有心理準備。”
李世民擺擺手:“我自然是無所謂,就是擔心陛下。”
“近些年來,世家上躥下跳,總想攫取一些不屬于他們的利益。”
“他們的手,伸的實在太長了。”
白蘇微微一笑,“這樣豈不是更好。”
“更好?”
李世民一愣,每明白過來白蘇的話是什么意思。
“世家仗著自己傳承千年,飛揚跋扈,必然會有所松懈。”
“在做一些事的時候,難免會留下馬腳,若是順著這些蛛絲馬跡,暗中追查。”
“未必就找不到幕后黑手。”
“他們越是驕狂,就離滅亡越來越近。”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李世民點點頭,對白蘇的話極為認同。
不錯,他就不信,世家能夠把所有事都干的那么干凈。
五姓七宗之間,相互勾連,彼此利益交接糾纏,早已難以切割。
只要有一家不小心露出什么馬腳,他就能順藤摸瓜。
將整個五姓七宗都掌握在手中。
到時候,即便千年世家,又能如何。
李世民的臉上重新露出笑意。
“多謝白蘇先生,解我心中憂慮。”
白蘇笑著擺擺手,“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做這種背后陰人的事情,果然好刺激得說。
而且,
坑的還是五姓七宗,白蘇根本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一大一小,兩只小狐貍對視一眼。
五姓七宗的下場,已然注定絕對不會太好。
有心算計之下,即便是千年世家,又豈能擋得住巍巍皇權。
只要李世民前期做好一切鋪墊,取代五姓七宗,取代整個世家。
天下還是那么模樣,一點也不會改變。
這世界,從來都不是圍著一個人轉的。
長安城,崔家。
清河崔氏,五姓七宗之首,天下世家之首。
李世民曾命高士廉修撰氏族志,兩次更改。
都將清河崔氏,列為天下世家之首。
即便是身為皇族的李家,都要在崔氏之后。
雖然后續氏族志被李世民強行更改。
但這并不難看出,世人對于五姓七宗的追捧。
清河崔氏身為五姓七宗之首,自然是榮光萬丈。
這個崔府,便是如今兵部侍郎,崔家三房話事人崔巍的府邸。
如今,五姓七宗,在長安朝堂上的代言人,都聚集到了崔巍的府邸之中。
一位頜下三尺白髯,身穿紫袍的老者坐在崔巍右首,看向崔巍。
“崔侍郎,此次大唐與異族開戰,兵部可有早做準備?”
聞言,崔巍笑了,“不瞞盧尚書說,一應兵戈戰甲,早有準備。”
“至于兵馬,也早就已經在征召之中。”
盧尚書就是那位身穿紫袍的老者,正是盧家當代家主胞弟,盧朝業。
此人,正是執掌刑部的刑部尚書。
聞言,盧朝業微微頷首,看向大堂內坐著的其他人。
“五姓七宗,向來同氣連枝。”
“此番我等匯聚在此,無非也只是為了一件事情。”
“那便是,此番大唐與異族之戰。”
說著,盧朝業渾濁的老眼之中,閃過一道精光。
“五姓七宗,之所以巍巍屹立千年不倒,就是因為我們有智慧。”
“大唐勝,我等自然依舊是大唐的公卿貴祿。”
“但若是異族勝,我們五姓七宗,也可以成為順民。”
“五姓七宗,只會倒向勝者。”
說著,他看向崔巍。
“那批兵甲,不用我說,你應該知道怎么做吧。”
崔巍拱拱手,“以次充好,暗中截留,觀大勢在誰,再大力出力。”
盧朝業點點頭,“不錯,正是如此。”
“如此,方可保我等百年富貴。”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對于這樣墻頭草行徑,根本沒有感到半點不適。
這么多年了,他們一直都這么過來的。
五姓七宗,也向來如此。
沒人感覺有什么差錯。
若非如此,他們這些世家何以傳承千年。
還不就是看準時機,會下注,兩頭不得罪嘛。
至于天下之主是誰,跟他們與什么關系么?
反正,不管是誰,都要尊崇他們五姓七宗,這就夠了。
王朝更迭,百姓生死存亡,與我千年世家有什么關系。
說完此事,盧朝業忽然又抬頭看向眾人,說起另一件事。
“你等可曾聽聞,紅薯和土豆?”
眾人紛紛頷首,世家也是有自己的情報網的。
對于天下間的一些東西,自然有所耳聞。
雖說不太清楚這兩種東西,具體是什么樣的。
但是也算是有所耳聞。
貌似,好像是從秦國咸陽那里傳過來的。
盧朝業又緩緩說道:“那你們可知。”
“紅薯和土豆的產量是多少,據說,足有六千斤!”
六千斤!
聞言,整間大堂之內,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