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哲學家懷海特(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1925年發表了《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文。他認為自然現象是由事件構成的,而事件的本質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故而,他提出要把自然現象看成一個生物有機體,而不是一種機械運動。同年,美國學者洛特卡(Lotka)發表了《物理生物學原理》,對系統論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闡述。1927年,德國學者在其所發表的文章《論調節問題》中,也對系統論進行了研究。
生物學家和哲學家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基于前人對系統論的研究,提出了一般系統論的思想。1924~1928年,貝塔朗菲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其一般系統論進行闡述,認為應該把有機體看成是一個整體和系統來加以考察。隨后,他在1932年和1934年先后出版了《理論生物學》和《近代發展理論》,提出要用數學的方法,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生物學和機體系統論。他在書中對機械論的簡單相加觀點、“機械”的觀點以及被動反應的觀點進行了批判。同時,他引入前人關于協調、秩序、目的等理論,并結合機體論的部分思想來研究有機體,從而形成了他自己關于一般系統理論的基本觀點:一是整體觀點,即所有的有機體都是一個整體,且這個整體并非是要素的簡單加總,而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有聯系的事物所構成的復雜的自然整體;二是動態觀點,即所有的生命現象都處于變化中;三是等級觀點,即所有的有機體都是由不同的等級構成的。貝塔朗菲在隨后的幾年中,一直致力于一般系統論的研究和宣傳,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一般系統論才被真正地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