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
- 湘人彭二
- 3400字
- 2022-08-11 17:57:30
序 蘇軾,以及我們熱愛的那個世界


1079年,四川眉山人蘇軾在開封的大牢里被監禁一百余天后,幸免一死,被貶往湖北黃州,這座城市現在名叫黃岡。
2020年年初,湖北忽然成為許多人掛念的地方。對一些人來說,它是他鄉,對另一些人來說,它卻是“此心安處”的故鄉。
故鄉是地理意義上的,是孕育了“人之為人”的那些東西的地方。
故鄉有時光明,有時黑暗。身處黑暗時,文化故鄉會反哺我們,給我們溫暖、力量、愛、仁慈、詩意……我們以此去重建我們的家園,彌合受傷的心靈。
湖北,也屬于蘇軾。
彼時的他窮困潦倒,精神高度緊張,他生怕自己的性命會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奪走。在這舉目無親的荊楚之地,眼看青春逝去,他悲哀地寫道:
然而,擅長逆境求生的蘇軾并沒有絕望。黃州,反而成為他一生中創作力最旺盛、生命質量最高的一個時期。
我們今天看到的《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等精彩絕倫的文章,都出自這個時期。“東坡居士”的別號,也來自他作為一個農民在黃州東坡開荒種地的求生體驗。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愛它。”
蘇軾就是如此。他總有一種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鄉變成故鄉。經歷近五年的生活,黃州早已成為他生命里的另一重“故鄉”。
而蘇軾,也是我們文化故鄉的一部分。正如學者朱剛[2]所說:“每一個中國人,若認真省視自己的精神世界,必會發現有不少甚為根本的東西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蘇軾的,稱他為中國人‘靈魂的工程師’絕不過分。”
這便是寫作《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這本書的緣起。本書通過八個篇章,從故鄉、親情、賞花、友情、談吃、家風、品茶、生死這八個側面,感受這位古人流芳百世的詩意魅力和思想力量。
蘇軾一輩子漂泊,離故鄉越來越遠。縱觀他一生的軌跡,他從四川眉山小城里出來,來到當時的北宋都城開封,開始了官宦生涯。緊接著在杭州、密州[3]、徐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等地輾轉,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對他鄉生活不適應,但他更有把他鄉化為故鄉的強大能量。因此,第一章為大家帶來“故鄉:此心安處——蘇軾的他鄉和‘吾鄉’”。
如今,尤其在危難關頭,我們也常耳聞目睹許多家人互相支持、感人肺腑的事情——事實上,人倫之美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蘇軾和弟弟蘇轍[4],也是如此。他們患難與共,一起走過艱苦的歲月。今人在讀到蘇軾和弟弟互寄的詩文時,也常常被打動。因此,第二章主要探討“親情”,看看身為哥哥的蘇軾,有著怎樣溫厚的一面。
在故鄉與親情之外,還有愛情。愛與花,也常常聯系在一起。宋代人愛花,甚至掀起全民簪花的時尚風潮,蘇軾也不例外。不過,他對各種花的喜愛程度是不一樣的,他在心中給不同的花排上了順序。所以,第三章用來介紹宋人蘇軾的“花序”,表現他的愛情觀和美學思想。
既然有了親情和愛情,當然也少不了友情。若論交友,蘇軾一定不輸任何人。他因大愛收獲了許多朋友,許多“敵人”也與他化敵為友。在今天這個時代,人之所以孤獨,往往是因為沒有愛,或者缺乏給予愛的能力。而蘇軾,給予的愛多,得到的愛和尊敬也很多。在第四章中,我們都來做蘇軾的朋友,成為承天寺夜游里的張懷民[5]。

一個人的魅力,還體現在他的“煙火氣”上。蘇軾作為吃貨,絕對當仁不讓。今天的時代,食物越多,人們越不知道吃什么,越沒有飲食的樂趣。為什么蘇軾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那么讓人眼饞心癢呢?事實上,善吃需要一種敏銳的感受力。在第五章,主要來說一說吃貨蘇軾的那些事。
蘇軾的童年也值得一談。誰在守護蘇軾的童年?蘇軾是天才,還是由家庭教育、后天努力所造就的?在今天,還會不會誕生第二個蘇軾?
蘇軾從小受母親教導,不傷害小動物。他還寫過:“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6]在蘇軾成百上千的傳世詩詞之中,這句詩毫不起眼,卻展示出蘇軾的慈悲力量。第六章來聊一聊蘇軾的家風。
宋代人的生活,尤其是文人雅士的,喝茶必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宋詞中,茶的主題也頻頻出現。我們都記得蘇軾的那句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7]蘇軾是宋代著名文人,聊到蘇軾,怎么能不談一談“茶”呢?第七章,就讓我們走入風雅,用一碗清水煎紅塵。

當然,一切生命都逃不開生死。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終極問題。如何面對它,就成了幾千年來許多古圣先賢永恒的話題。孔門弟子子夏說,死生有命;老子說,生生之厚;莊子鼓盆而歌;孟子舍生取義。而蘇軾,也怕死。他曾經渴望成仙,也迷過養生之道、長壽之法。但他在人生浮沉里,最終摒棄了成仙的渴望,選擇擁抱無常和有限。最后一章用以展現蘇軾的生死觀。
蘇軾是一個真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愛美的人,是真善美的結合。我們在賞花、享用美食和吃茶間,探討蘇軾作為生活家的美學觀;又在故鄉、交友、家風里感受他的人倫觀。作為人,他是凡塵仙;作為仙,他又是天上人。正是蘇軾在各方面優異的表現,使得他能夠跨越近千年的時空,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為今天的我們繼續提供反思的源泉和無窮的意義,豐富和充盈我們的生命。
在艱難的年代,詩人何為?讓我們和蘇軾一起,回到中國人的“文化之鄉”。

采歡軒
[1]“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出自《寒食雨二首(其二)》。全詩及白話譯文如下:
寒食雨二首(其二)
蘇軾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春江暴漲,好像要沖進門戶里;雨勢兇猛,不見水云窮盡的跡象。
我的小屋猶如一條漁船,籠罩在蒙蒙煙雨中。
空空的廚房里正煮著蔬菜,潮濕的蘆葦在破舊的灶臺下燃燒。
沒留意這一天是寒食節,直到看見烏鴉銜來燒剩的紙錢。
天子的宮門多達九重,難以歸去;祖上的墳塋遙隔萬里,無法吊祭。
我只想學阮籍,遇到路的盡頭就痛哭;心如死灰,無法重新燃起。
[2]朱剛,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蘇軾評傳》(合著)、《蘇軾詩詞文選評》(合著)、《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等學術著作。
[3]密州,今諸城,山東省濰坊市縣級市,因傳說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又稱龍城。
[4]蘇轍(1039-1112),北宋官員、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著有《欒城集》《詩集傳》《龍川略志》等。
[5]張懷民(生卒年不詳),北宋官員,字夢得,一字偓佺。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被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此寺位于黃州,已毀,非今福建泉州承天寺,亦非近代被日軍所毀的號稱“荊南第一禪林”的荊州承天寺)。
[6]“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出自《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一)》。1095年(宋哲宗紹圣二年),蘇軾被貶在惠州。蘇州定慧禪院的住持守欽長老,讓徒弟卓契順千里迢迢到惠州探望蘇軾,還捎去所作的《擬寒山十頌》。蘇軾讀了守欽長老的詩作后,贊不絕口,認為他沒有賈島和無可二人刻意為詩的寒意,而能夠通達僧璨和弘忍兩位高僧的禪心,一時興起,和了八首回贈。《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一)》全詩及白話譯文如下: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一)
蘇軾
左角看破楚,南柯聞長滕。
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崎嶇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劉邦的破楚大業不過是蝸角相爭,滕文公治國有方不過是南柯之夢。
鉤著窗簾,為了讓乳燕能歸來;看到不慎撞在窗戶上的蒼蠅,打開窗戶讓它出去。
給老鼠時常留點飯菜,讓它別餓著;夜里不點燈,怕飛蛾撲火而無端死亡。
如此大費周折行善真是可笑,我不過是修小乘佛法的僧人罷了。
[7]“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出自《望江南·超然臺作》。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調任密州。次年,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1076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放眼煙雨春色,觸景生情,寫此佳作。全詞及白話譯文如下: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春天還未離去,微風拂動柳枝,斜斜起舞。登超然臺舉目遠眺,護城河里的半池春水蕩漾著綠色,城內則是百花怒放。家家的房頂沐浴在煙雨中。
寒食節過后,酒醒了反倒因思鄉而感嘆。別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還是點火烹煮新采的茶嘗嘗吧。作詩飲酒都要趁著年華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