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吞并了韓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張良作為韓國貴族決定叛楚,聽說劉邦已經進入關中,于是騙項羽讓他入秦做內奸,幫項羽暫時穩住劉邦,不讓劉邦與齊、趙聯合,項羽答應了。
張良回到劉邦身邊就立馬一邊鼓動劉邦進攻韓國,一邊給項羽寫信說:“最初的約定誰打下來就是誰的,關中是漢王打下來的,卻沒有成為他的封地,他打算自取關中,實現了最初的約定就停止進軍,不敢繼續東進。齊和趙想聯合漢滅楚,漢王沒有答應。”
同時附上了齊、趙勸說漢聯合反楚的信。
對劉邦項羽、項伯、范增是都不信的,對張良項伯是完全信的,項羽基本信。范增有保留地相信,因為一直以來張良都在幫助項家,沒有理由不相信。可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一致是朋友,不一致就是敵人了,恢復韓國,張良是朋友,扣留韓王就是敵人了。韓王會封張良為候,項羽不會。項羽認為張良的勢力和功勞都不夠,輕視張良。只利用而不厚賞,張良怎么會不反。
張良不僅自己背叛,早就已經煽動韓信背叛。將項羽司令部最杰出的青年人才給煽動的跳槽到敵營了。韓信除了鴻門宴見了一面,韓信作為執戟郎,誰都不會和他說話,劉邦怎么知道他們有能力與項羽抗衡,他怎么知道劉邦會重用他?諸侯那么多,為什么是西南角的漢王?除非張良給他們現身說法。
如果范增勸說項羽將小小韓國也一分為二,一半封給張良,就不會人才流失了。
基于對張良的信任,項羽決定先集中主力徹底平定齊國再說,避免出現秦國章邯大軍打敗楚國主力,馬上轉戰魏、趙,楚國又死灰復燃的情況發生。這時候就是不相信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只能相信了。同時為了保險,殺了韓王成,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吳令鄭昌為韓王,預防漢軍進攻。
讓誰帶兵攻打韓國?鄭昌并不厲害,兵力也不強大。將軍們都想領兵出征。張良摸透了劉邦的脾氣,私下三言兩語就讓劉邦同意派大將軍韓信帶兵攻韓。大意就是殺雞必須用牛刀,保險!漢國還是太弱,輸不起。韓信的謀略和帶兵才能還是高其他將領一籌。
韓信于是帶上父親的寶劍出征了。韓信打鄭昌本來就殺雞用牛刀,再加上張良暗地里做策反工作,二人一打一拉,韓王成的胞弟韓信就帶領韓軍叛變了。韓信完成了父親的遺愿,帶著父親的寶劍占領了韓國。張良也解了心中的執念,讓劉邦封韓王成的胞弟韓信為韓王,史稱韓王信。將來就算劉邦不給自己封侯,韓王也會給自己封侯的。
這時候范增才明白被張良騙了。但打包票的是項伯,范增還能說什么呢?誰讓你們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齊國還沒有聽從項羽的安排,就貪圖韓國那一小片土地呢?貪了韓國還把張良當朋友,不防著張良。失職呀!
范增是厲害,但是月明星稀,在范增手下,張良、韓信都不能出人頭地,這就是范增的問題了。范增作為項羽的第一謀士,出謀劃策和推薦人才都是他的責任。出謀劃策的確勝任,但推薦提拔人才他做得非常差,宋義、張良、韓信、陳平都成了項羽的敵人,既有范增的問題,也有項羽的問題。項羽還是太年輕,如果項梁還活著,也許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