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5分鐘法律故事·青少年警示篇(第二版)作者名: 代曉琴本章字數: 1816字更新時間: 2022-08-02 15:20:12
1.超速的“電動車”

2013年夏季的一天傍晚,某市三環路雙黃線上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兩輛電動車迎面相撞,事發車主雙雙受傷,分別花費數萬元醫療費。雙方在理賠方面未達成協議,到法院裁決,結果其中一輛電動車車主被判賠償責任。這事令很多人費解。
被判賠償責任的車主叫小輝,18歲。
小輝出生在農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很多留守兒童一樣,小輝不愛學習,中學沒畢業就到鎮上一家摩托車修車行當了一名學徒工。
車行“魚龍混雜”。不久,小輝便和一群“飆車狂”打得火熱。看著大家有事沒事就上道飆車,小輝心里直癢癢。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輝如愿以償得到了一輛二手電動車。憑著在車行學到的理論,他摸索出只要剪掉電動車的限速線就可以成倍提速的技術。
“哈哈哈,我發現我真是一個天才!”小輝說干就干,立即剪掉了二手電動車的限速線。正如他想的那樣,本來時速只能達到15公里的電動車,一下子跑得飛快。
就這樣,小輝“順理成章”地成為飆車一族。除了時不時地和大家飆車之外,他上班下班也把車騎得飛快,讓行人膽戰心驚。
“你最好還是慢點,不然遲早會出事的。”他周圍的好心人見了,紛紛規勸。對此,小輝不但不聽,反而嫌別人啰唆。
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技術”好,幾年下來小輝都沒有出事。這讓他變得更加囂張,時常以一種挑釁的口氣對待規勸他的人:“看看,我的技術有多好,怎么可能出事呢?”
大家都搖頭無語。
出事那天傍晚,小輝本來和小伙伴約好一起飆車,但由于車行臨時接到修車任務,耽誤了時間。修車任務完成后,小輝把電動車提到最高速度,直“飛”三環路。
三環路車輛相對比一環路、二環路少。為了過足癮,小輝把電動車騎向道路最中間的雙黃線,得意地瞇著眼睛“飛”。正當得意之時,對面來了一輛電動車,車主王大爺眼睛不太好,加之夜色朦朧,又忙著往家趕,沒來得及剎車,這才導致雙雙重傷。
一老一少住進醫院,雙方的家屬很快趕來。
小輝的父母認為雙方都有過錯,各自給付醫療費即可。但王大爺的兒子了解情況后,愣是要小輝父母賠付他們的醫療費。
“事發時,雙方都走到雙黃線上,過錯一樣,憑什么要我們給你賠償?”小輝父母聽后,很生氣。為此,兩家人大鬧起來。
“雖然我父親不該行進在雙黃線上,但你兒子的車速太快,令我父親躲閃不及才釀成大禍……”王大爺的兒子說。
“速度有什么關系?”小輝和他的父母認為兩家都有過錯,也不依不饒起來。
“因為速度才是問題的關鍵。”王大爺的兒子執意要對事發車輛進行測速。雙方僵持不下,由王大爺兒子請來交警調解。
懷著得理不饒人的心理,小輝及其父母一點也不示弱。
交警對小輝的電動車進行了雷達測速實驗,發現其最高時速為51公里,而王大爺的僅為15公里。
“小輝是過錯方,理應賠償。”交警說。
“我這是電動車,他的也是電動車。我不依。”小輝委屈地說。
“在這起事故中,小輝的車應當定義為機動車,一切按照機動車肇事處理。”交警的表情很嚴肅。
由于交警是王大爺的兒子叫來的,小輝及其父母懷疑他偏袒對方,于是兩家人鬧上了法庭。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據此,本庭宣判小輝賠付原告方醫療費、誤工費等費用共計8.2萬元……”法官一錘定音,宣判小輝承擔事故百分之九十的責任。
“可是,我的車明明是電動車呀。”小輝覺得很委屈。
“我國《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把‘以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具有兩三個車輪,能實現人力騎行、電動或者電助動功能的特種自行車’定義為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不大于20公里,整車重量不得大于40公斤。你的車速明顯超過這個標準,應屬于機動摩托車。”法官解釋得頭頭是道。
小輝后悔不迭,決定以后好好修車,好好做人,再也不玩什么超速飆車了。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法律知識鏈接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第3.5.1條對普通摩托車的界定為:無論采用何種驅動方式,其最大設計車速大于50km/h,或如使用內燃機,其排量大于50mL,或如使用電驅動,其電動機最大輸出功率總和大于4kW的摩托車,包括兩輪普通摩托車、邊三輪摩托車和正三輪摩托車。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
本故事中,小輝所騎行的電動車雖然名為電動車,但時速超過50公里,故被定義為“機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