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14:國際經濟法配套測試(第十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12104字
- 2022-07-28 11:23:39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
2.答案:C。選項A錯誤。根據《反補貼條例》第32條的規定,商務部可以向出口經營者或者出口國(地區)政府提出有關價格承諾的建議。商務部不得強迫出口經營者作出承諾。
選項B錯誤。根據《反補貼條例》第20條的規定,商務部認為必要時,可以派出工作人員赴有關國家(地區)進行調查;但是,有關國家(地區)提出異議的除外。
選項C正確。《反補貼條例》第43條規定,反補貼稅稅額不得超過終裁決定確定的補貼金額。
選項D錯誤。《反補貼條例》第41條規定,反補貼稅的納稅人為補貼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
3.答案:B。根據《反傾銷條例》,反傾銷稅的納稅人為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
4.答案:C。C項不適用,《對外貿易法》第68條規定:“國家對邊境地區與接壤國家邊境地區之間的貿易以及邊民互市貿易,采取靈活措施,給予優惠和便利。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據此,邊境貿易是不適用《對外貿易法》進行管理的貿易方式。
ABD項適用,《對外貿易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適用于對外貿易以及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5.答案:A。出口退稅,是指將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已經繳納的間接稅予以抵扣或退還,對應征間接稅予以免除,使出口貨物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的政府行為。
出口補貼,是指一國政府或公共機構向本國的出口貨物提供的現金補貼或財政上的優惠,以提高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根據補貼的形式可將補貼分為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直接補貼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機構給本國出口商的現金補貼。間接補貼是指對本國出口商提供財政上的優惠或技術上的資助或贈與,如減免或退還國內稅款、提供低息貸款或出口擔保、外匯貶值等。
出口配額,是指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某些出口商品的出口數量或金額所規定的限制。限額內商品可以出口,限額外商品則不準出口。
6.答案:A。《海關法》第58條規定:“本法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范圍以外的臨時減征或者免征關稅,由國務院決定。”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A項的依據是《對外貿易法》第68、69條。B項與第8條規定不符合。C項的依據在第12條。D項的依據在第19條。參見以下條文:
第68條:“國家對邊境地區與接壤國家邊境地區之間的貿易以及邊民互市貿易,采取靈活措施,給予優惠和便利。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6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單獨關稅區不適用本法。”
第8條:“本法所稱對外貿易經營者,是指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者其他執業手續,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
第12條:“對外貿易經營者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經營范圍內代為辦理對外貿易業務。”
第19條:“國家對限制進口或者出口的貨物,實行配額、許可證等方式管理;對限制進口或者出口的技術,實行許可證管理。
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貨物、技術,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經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或者經其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許可,方可進口或者出口。國家對部分進口貨物可以實行關稅配額管理。”
10.答案:A。我國反傾銷條例中規定,當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口時,對我國國內已建立的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時,可以采取反傾銷措施。
11.答案:D。
12.答案:C。進出口配額制度是指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某些進出口商品的進出口數量或金額規定一個最高限額的制度。
13.答案:C。
14.答案:C。反傾銷稅的納稅人是進口經營者,所以A錯誤。商務部可以向出口經營者提出價格承諾的建議,而非進口經營者,所以B錯誤。反傾銷稅對實施臨時反傾銷稅的期間追溯征收的,采取“多退少不補”的原則。即終裁決定確定的反傾銷稅額高于已付或應付臨時反傾銷稅或擔保金額的,差額部分不予征收;低于已付或應付臨時反傾銷稅或擔保金額的,差額部分應予退還或重新計算。所以,C正確,D錯誤。
15.答案:D。啟動保障措施調查途徑有二:第一,與國內產業有關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保障措施條例,向商務部提出保障措施申請;第二,必要時,商務部在沒有收到此類申請時,也可以立案調查。所以A錯誤。保障措施應針對正在進口的產品實施,不區分來源地。所以B錯誤。保障措施并不涉及價格問題,只是與數量有關系,所以甲國企業即使同意進行價格承諾,也會被中國采取保障措施。所以C錯誤。采取保障措施所針對的材料范圍應與調查范圍一致。D正確。
16.答案:A。根據《反傾銷條例》第2條規定,進口產品以傾銷方式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并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調查,采取反傾銷措施,選項A正確。根據該條例第41條規定,反傾銷稅應當根據不同出口經營者的傾銷幅度,分別確定,選項B錯誤。根據該條例第38條規定,征收反傾銷稅,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并非商務部執行,故選項C錯誤。根據該條例第57條規定,商務部負責與反傾銷有關的對外磋商、通知和爭端解決事宜,選項D錯誤。
17.答案:A。《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規定凡在一個締約國申請注冊的商標,可以享受自初次申請之日起為期6個月的優先權,即在這6個月的優先權期限內,如申請人再向其他成員國提出同樣的申請,其后來申請的日期可視同首次申請的日期。優先權的作用在于保護首次申請人,使他在向其他成員國提出同樣的注冊申請時,不致由于兩次申請日期的差異而被第三者鉆空子搶先申請注冊。發明、實用新型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的專利申請人從首次向成員國之一提出申請之日起,可以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和實用新型為12個月,工業品外觀設計為6個月)以同一發明向其他成員國提出申請,而以第一次申請的日期為以后提出申請的日期。其條件是,申請人必須在成員國之一完成了第一次合格的申請,而且第一次申請的內容與日后向其他成員國所提出的專利申請的內容必須完全相同。所以,張某提出優先權申請并加以證明,其在甲國的申請日至少可以提前至2011年4月15日,A選項正確。《專利法》第24條規定,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六個月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喪失新穎性:(一)在中國政府主辦或者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展出的;(二)在規定的學術會議或者技術會議上首次發表的;(三)他人未經申請人同意而泄露其內容的。所以,張某在廣交會上的展示,可能會因為甲國和《巴黎公約》其他成員國對申請專利新穎性的要求不同而受到影響。所以,B選項錯誤。即使甲國也是《巴黎公約》成員國,但專利的申請與批準還是各國主權內部事項,中國批準,不代表甲國一定會批準。所以C選項錯誤。對外國人的專利申請,通常要由本國的專利代理人進行,所以D選項錯誤。
18.答案:A。根據《反傾銷條例》第42條規定,反傾銷稅稅額不超過終裁決定確定的傾銷幅度。所以,A選項正確。第40條規定:反傾銷稅的納稅人為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所以,B選項錯誤。第31條規定,傾銷進口產品的出口經營者在反傾銷調查期間,可以向商務部作出改變價格或者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的價格承諾。商務部可以向出口經營者提出價格承諾的建議。商務部不得強迫出口經營者作出價格承諾。所以,C選項錯誤。第9條規定,傾銷進口產品來自兩個以上國家(地區),并且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可以就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進行累積評估:(1)來自每一國家(地區)的傾銷進口產品的傾銷幅度不小于2%,并且其進口量不屬于可忽略不計的;(2)根據傾銷進口產品之間以及傾銷進口產品與國內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條件,進行累積評估是適當的。可忽略不計,是指來自一個國家(地區)的傾銷進口產品的數量占同類產品總進口量的比例低于3%;但是,低于3%的若干國家(地區)的總進口量超過同類產品總進口量7%的除外。所以,D選項錯誤。
19.答案:B。根據《反傾銷條例》第8條的規定,在確定傾銷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時,應當審查“傾銷進口產品的數量,包括傾銷進口產品的絕對數量或者相對于國內同類產品生產或者消費的數量是否大量增加,或者傾銷進口產品大量增加的可能性”。兩年進口總量持平,因此A項說法錯誤。《保障措施條例》第3條規定:“與國內產業有關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下統稱申請人),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向商務部提出采取保障措施的書面申請。商務部應當及時對申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決定立案調查或者不立案調查。”第7條規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是指進口產品數量的絕對增加或者與國內生產相比的相對增加。”第8條第1款規定:“在確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時,應當審查下列相關因素:(一)進口產品的絕對和相對增長率與增長量;(二)增加的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三)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包括對國內產業在產量、銷售水平、市場份額、生產率、設備利用率、利潤與虧損、就業等方面的影響;(四)造成國內產業損害的其他因素。”兩年的進口數量雖然持平,但市場份額有較大增加,可以申請保障措施,故B正確、C錯誤。價格承諾不能避免保障措施,D錯誤。
20.答案:B。《反傾銷條例》第20條規定:“商務部可以采用問卷、抽樣、聽證會、現場核查等方式向利害關系方了解情況,進行調查。商務部應當為有關利害關系方提供陳述意見和論據的機會。商務部認為必要時,可以派出工作人員赴有關國家(地區)進行調查;但是,有關國家(地區)提出異議的除外。”故A錯誤。
第42條規定:“反傾銷稅稅額不超過終裁決定確定的傾銷幅度。”故B正確。
第31條規定:“傾銷進口產品的出口經營者在反傾銷調查期間,可以向商務部作出改變價格或者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的價格承諾。商務部可以向出口經營者提出價格承諾的建議。商務部不得強迫出口經營者作出價格承諾。”故C錯誤。
第48條規定:“反傾銷稅的征收期限和價格承諾的履行期限不超過5年;但是,經復審確定終止征收反傾銷稅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或者再度發生的,反傾銷稅的征收期限可以適當延長。”故D錯誤。
21.答案:A。《反傾銷條例》第17條規定:“在表示支持申請或者反對申請的國內產業中,支持者的產量占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總產量的50%以上的,應當認定申請是由國內產業或者代表國內產業提出,可以啟動反傾銷調查;但是,表示支持申請的國內生產者的產量不足國內同類產品總產量的25%的,不得啟動反傾銷調查。”故A正確。
《反傾銷條例》第32條規定:“出口經營者不作出價格承諾或者不接受價格承諾的建議的,不妨礙對反傾銷案件的調查和確定。出口經營者繼續傾銷進口產品的,商務部有權確定損害威脅更有可能出現。”故B錯誤。
《反傾銷條例》第48條規定:“反傾銷稅的征收期限和價格承諾的履行期限不超過5年;但是,經復審確定終止征收反傾銷稅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或者再度發生的,反傾銷稅的征收期限可以適當延長。”故C錯誤。
《反傾銷條例》第43條第3款規定:“終裁決定確定的反傾銷稅,高于已付或者應付的臨時反傾銷稅或者為擔保目的而估計的金額的,差額部分不予收取;低于已付或者應付的臨時反傾銷稅或者為擔保目的而估計的金額的,差額部分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退還或者重新計算稅額。”故D錯誤。
22.答案:C。《反傾銷條例》第21條規定,商務部進行調查時,利害關系方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利害關系方不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的,或者沒有在合理時間內提供必要信息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嚴重妨礙調查的,商務部可以根據已經獲得的事實和可獲得的最佳信息作出裁定。這里的利害關系方包含了申請人,在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的情況下,商務部可以根據已經獲得的事實和可獲得的最佳信息作出裁定,A項錯誤。兩反一保調查屬于行政程序,國際私法中所稱的司法協助只適用于司法機關(法院)相互之間的協助,商務部作為行政機關不能適用,B項錯誤。反傾銷調查中,作出價格承諾是出口經營者的權利而非義務,故商務部可以建議但不得強迫出口經營者作出價格承諾,C項正確。反傾銷稅追溯征收適用“多退少不補”的原則,終裁決定確定的反傾銷稅額低于已付或應付臨時反傾銷稅或擔保金額的,差額部分應予退還,D項錯誤。
23.答案:B。反傾銷稅的納稅人為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A項錯誤。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有證據證明其已繳納的反傾銷稅稅額超過傾銷幅度的,可以向商務部提出退稅申請,B項正確。反傾銷調查程序中,復審不是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C項錯誤。對商務部反傾銷終局裁定或復審決定,利害關系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D項錯誤。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反不正當競爭不屬于我國《對外貿易法》明文規定的對外貿易管理措施。
2.答案:AC。
3.答案:ABCD。本題需要掌握普惠制的特點,普惠制是一國給予另一國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一種普遍的、互惠的關稅優惠制度;其稅率一般高于最惠國稅率;它是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一種優惠關稅。并且根據普惠制的基本原則,發達的給惠國在給予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時,可以要求受惠國給予反向優惠。
4.答案:ABD。《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沒有外貿代理的相關條款。
5.答案:ABCD。我國出口配額有償招標主要采用公開招標、協議招標、邀請招標和定向招標這四種方式。
6.答案:ABC。
7.答案:BCD。我國對資本項目外匯和經常項目外匯實行不同的管理制度。
8.答案:ACD。
9.答案:ABCD。
10.答案:ABCD。該題考查法定檢驗的范圍。
11.答案:AC。《反補貼條例》第4條規定,依照本條例進行調查、采取反補貼措施的補貼,必須具有專向性。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補貼,具有專向性:
(一)由出口國(地區)政府明確確定的某些企業、產業獲得的補貼;
(二)由出口國(地區)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某些企業、產業獲得的補貼;
(三)指定特定區域內的企業、產業獲得的補貼;
(四)以出口實績為條件獲得的補貼,包括本條例所附出口補貼清單列舉的各項補貼;
(五)以使用本國(地區)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為條件獲得的補貼。
在確定補貼專向性時,還應當考慮受補貼企業的數量和企業受補貼的數額、比例、時間以及給與補貼的方式等因素。
根據上述規定可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
12.答案:ABCD。《反傾銷條例》第27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傾銷調查應當終止,并由商務部予以公告:
(1)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2)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存在傾銷、損害或者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的;
(3)傾銷幅度低于2%的;
(4)傾銷進口產品實際或者潛在的進口量或者損害屬于可忽略不計的;
(5)商務部認為不適宜繼續進行反傾銷調查的。
來自一個或者部分國家(地區)的被調查產品有前款第(2)、(3)、(4)項所列情形之一的,針對所涉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應當終止。
13.答案:AB。AB項正確,C項錯誤,《反傾銷條例》第28條第1款規定:“初裁決定確定傾銷成立,并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采取下列臨時反傾銷措施;(一)征收臨時反傾銷稅;(二)要求提供保證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
D項錯誤,《反傾銷條例》第37條規定,“終裁決定確定傾銷成立,并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征收反傾銷稅”。據此,征收反傾銷稅應在終裁決定后,而不是在初裁后。
14.答案:AD。反傾銷稅對終局裁定公告之日后進口的產品適用,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追溯征收。終裁決定確定存在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并且在此前已經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反傾銷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期間追溯征收。對實施臨時反傾銷稅的期間追溯征收的,采取多退少不補的原則。即終裁決定確定的反傾銷稅額高于已付或應付臨時反傾銷稅或擔保金額的,差額部分不予征收;低于已付或應付臨時反傾銷稅或擔保金額的,差額部分應予退還或重新計算。因此,A項正確。
《反傾銷條例》第36條規定:“出口經營者違反其價格承諾的,商務部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可以立即決定恢復反傾銷調查;根據可獲得的最佳信息,可以決定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并可以對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前90天內進口的產品追溯征收反傾銷稅,但違反價格承諾前進口的產品除外。”所以D是正確的,BC兩項都是錯誤的。
15.答案:BCD。根據《反補貼條例》第3條規定:補貼,是指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提供的并為接受者帶來利益的財政資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價格支持。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以下統稱出口國(地區)政府。本條第1款所稱財政資助,包括:(1)出口國(地區)政府以撥款、貸款、資本注入等形式直接提供資金,或者以貸款擔保等形式潛在地直接轉讓資金或者債務;(2)出口國(地區)政府放棄或者不收繳應收收入;(3)出口國(地區)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礎設施以外的貨物、服務,或者由出口國(地區)政府購買貨物;(4)出口國(地區)政府通過向籌資機構付款,或者委托、指令私營機構履行上述職能。所以,A選項錯誤,BCD正確。
16.答案:AB。《服務貿易總協定》及相關稅法規則規定:
商業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是GATS中最重要的一種服務提供方式,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建立商業機構(附屬企業或分支機構),為所在國和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以獲取報酬。包括通過設立分支機構或代理,提供服務等。故A正確。
無限納稅義務亦稱“全面納稅義務”,是“有限納稅義務”的對稱。指納稅人就其來源于全球范圍內的所得或財產對其所在國負有納稅義務。無限納稅義務只適用于本國居民(公民)。故B正確。
國際重疊征稅又稱“國際雙層征稅”,是指兩個以上的國家對不同的納稅人就同一課稅對象或同一稅源在同一期間內課征相同或類似性質的稅收。故CD錯誤。
17.答案:AB。《反傾銷條例》第33條第2款規定,商務部不接受價格承諾的,應當向有關出口經營者說明理由,B項正確。依據《反傾銷條例》第36條規定,出口經營者違反其價格承諾的,商務部可以立即決定恢復反傾銷調查,A項正確。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中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C項錯誤。依據《反傾銷條例》第53條規定,利害關系人對商務部的終局裁定或復審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D項錯誤。
三、不定項選擇題
1.答案:ACD。《對外貿易法》第8條規定,本法所稱對外貿易經營者,是指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者其他執業手續,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據此,個人在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辦理對外貿易業務,因此,A項說法錯誤。
《對外貿易法》第9條規定,從事貨物進出口或者技術進出口的對外貿易經營者,應當向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或者其委托的機構辦理備案登記;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規定不需要備案登記的除外。備案登記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規定。對外貿易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辦理備案登記的,海關不予辦理進出口貨物的報關驗放手續。因此,B項說法是正確的。
根據《對外貿易法》第8條的規定,成為對外貿易經營者需要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其他執業手續,而非有足夠的資金即可自動取得對外貿易經營的資格,也并非只有向國務院主管部門辦理審批手續后才能取得對外貿易經營的資格。因此,CD項說法錯誤。
2.答案:B。對于反傾銷措施、反補貼措施或保障措施,除利害關系方通過進口國的程序申請行政復議或向法院提出訴訟外,還可以由產品的出口商或生產商所在國政府對這些貿易措施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爭端解決程序進行審查。這兩種救濟分別稱為國內程序救濟和多邊程序救濟。因此,本題中,甲國政府和出口企業有如下法律救濟:(1)甲國出口企業可以在乙國提起對乙國政府的反傾銷行政訴訟;(2)甲國政府可以在WTO起訴乙國政府違反其承擔的WTO的相關義務。故A、C項正確。如果乙國政府在WTO被裁決敗訴,則乙國政府應在合理時間內履行爭端解決機構的裁定和建議,WTO有權責令乙國修改其本國的法律或相應的反傾銷措施。但爭端解決機構只能建議進口成員政府使其措施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一致,而不能直接撤銷或修改相關措施。故D項正確。外交保護指一國國民在外國受到不法侵害,且依該外國法律程序得不到救濟時,其國籍國可以通過外交方式要求該外國進行救濟或承擔責任,以保護其國民或國家的權益。在提出外交保護之前,受害人必須用盡當地法律規定的一切救濟辦法,包括行政和司法救濟手段。在手段用盡仍未得到合理救濟時,才可以提出外交保護。很明顯,本案情況不滿足外交保護的條件,甲國政府不能直接向乙國政府提起外交保護,B項錯誤。
四、名詞解釋
1.答案:優惠關稅又稱特惠關稅,是對來自某一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全部或部分給予特別優惠的低關稅。優惠關稅的給予可以是互惠的,如通過雙邊協定,相互給予優惠關稅,也可以是非互惠的,即由一方給予另一方單方面的非反向的優惠關稅,如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按照普惠制原則的優惠關稅。還可以依照最惠國原則給予優惠關稅。
2.答案:從價稅指以進出口貨物的價格作為納稅稅基計征的關稅,常用的如出口貨物以離岸價格(FOB價格)和進口貨物的到岸價格(CIF價格)計征關稅。
3.答案:關稅稅則是一國制定并公布實施的按商品類別排列的關稅稅率表,是海關憑以征收關稅的依據和標準。其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稅號、商品名稱和稅率。
4.答案:保稅制度是一國海關對進入該國特定區域的貨物,或用于加工制造出口的原材料、成品等免征關稅的制度。按照該特定區域(保稅區)的大小和功能可分為保稅倉庫、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等。
5.答案:自動許可證又稱作一般許可證,是指進出口商不需要逐筆申請與獲得批準,即可自由從事進出口。實行自動許可證的目的在于提供海關統計并起一定的監督作用。適用自動許可證的通常是一些需求廣泛、無數量或國別限制的商品。
6.答案:關稅配額是將關稅與配額結合起來實行進口限制的一種方法。對在配額內進口的商品征收較低關稅,配額外的進口征收高關稅。
7.答案:可申訴的補貼是指《反補貼協議》第1條所指補貼,如給有關成員帶來不利影響或嚴重損害,受損害方可采取反補貼措施或按《反補貼協議》第三部分第7條的規定,采取協議給予的救濟方法,但依《農產品協議》第13條給予農產品的補貼除外。
8.答案:原產地規則是指根據國家立法或國際協議確立的原則發展出來的,并由一國用于確定貨物原產地的特別規定。商品的原產地在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簽發原產地證書是各國實行進出口貿易管制的一種手段,也是海關核定減免進口關稅的證明。但各國制定的確定原產地的規則相差很大。原產地是產品的經濟國籍,確定原產地的最初目的是為消費者的選擇提供便利,此外,便于一國海關統計。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原產地對產品的重要價值,原產地成為一項重要的知識產權受到各國法律的保護。
9.答案:禁止性補貼在貿易實踐中又稱“紅箱補貼”,是指世貿組織《反補貼協議》規定禁止成員方給予或者予以維持的補貼行為。
五、簡答題
1.答案:不可訴補貼又稱“綠燈補貼”。《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8條第1款規定了兩大類不可訴補貼,即不具有專向性的補貼和符合特定要求的專向性補貼:(1)不具有專向性的補貼。此種補貼不屬于世貿組織限制的范圍,不可申訴。(2)符合特定要求的專向性補貼。符合特定要求的專向性補貼具有專向性,但是應符合下列條件:第一,對公司進行研究活動的援助,或對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機構與公司簽約進行研究活動的援助。第二,依地區發展總體框架對一成員領土內落后地區的援助。第三,為使企業的現有設施適應法律實行的新的環境要求而提供的援助。此類補貼可概括為研發補貼、貧困地區補貼和環保補貼。
依《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31條的規定,有關不可訴補貼的規定臨時適用5年(自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即到1999年年底前,補貼委員會應該討論決定該條款是否繼續適用,但遺憾的是在此期間補貼委員會沒有就延長事由作出決定,因為世貿成員在此問題上爭論非常激烈,不能達成一致意見。這意味著《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中的“不可訴補貼”的規定現在沒有效力了。也就是說實際上現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只有兩類了,一類是禁止性補貼,另一類是可訴性補貼,包括以前的不可訴補貼。不可訴補貼的分類已經沒有了,但不排除在新一輪的談判中再恢復這一條規定。
2.答案:由于傾銷有可能是具有惡意的低價競爭,并損害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商的利益,因而被認為是一種不公正的競爭手段。許多國家都制定有本國的反傾銷法,以征收反傾銷稅的形式對進口傾銷實行制裁。按《反傾銷守則》規定,對某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有三個必要條件:
(1)傾銷存在;
(2)傾銷對進口國國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重大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脅,或者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嚴重阻礙;
(3)傾銷進口商品與所稱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進口國只有經充分調查,確定某進口商品符合上述征收反傾銷稅的條件,方可征收反傾銷稅。
3.答案:按照我國《反傾銷條例》的規定,當進口產品采用傾銷方式,并由此對國內已經建立的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建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時,就有可能對該進口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但是,要采取反傾銷措施,必須確認已經具備以下三個條件:必須存在傾銷的事實;存在損害國內產業的事實;傾銷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六、論述題
1.答案:限制貿易的措施通常亦稱為關稅措施和非關稅措施。由于關稅,特別是進口關稅常常作為各國限制他國產品進口的手段從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因此關稅措施又被稱為關稅壁壘。非關稅措施指除關稅措施外的其他一切直接或間接限制外國商品進口的法律及行政措施。非關稅措施主要包括進出口配額措施、進出口許可證措施、外匯管轄措施、商品檢驗措施、原產地措施、政府采購措施、反傾銷措施、反補貼措施、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等。兩者的區別主要為:
(1)關稅措施具有透明度,而非關稅措施具有隱蔽性。關稅具有透明度高、易衡量的特點,關稅一經制定并公布,即為人所共知,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執行情況也被置于眾目的監督下。而非關稅措施則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此類措施常常以履行正常的海關手續為借口,間接地達到保護的目的。且不論實際采用哪種方式,如許可證或配額,其實施過程的隱蔽性,容易造成貪污受賄的發生,實施監督的難度較大。
(2)關稅措施具有公正性,而非關稅措施具有歧視性。關稅適用于一切進口貨物,再配合最惠國待遇原則的適用,因此對于各進口方是平等的。在關稅措施下,進口來源以及貿易額大小,均在一定條件下按供需狀況和市場機制自動做出調整,進口貨會向物美價廉轉化,貿易額也會適應國內消費需求而增減,因此,關稅措施是一種市場的、優化的和公正的措施。而非關稅措施本身固有的歧視性則很難用最惠國待遇原則或不歧視原則完全消除,而且限額一旦確定,即將貿易方位、進口來源以及貿易數額人為封死,產品質量、消費偏好等均不能起到應有的市場調節作用。所以對貿易的扭曲作用較大。
(3)關稅措施具有穩定性,而非關稅措施則具有隨意性。關稅措施一般要經立法機關以關稅法及關稅稅則形式發布,并保持一定時期不變,具有相對穩定性。而非關稅措施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和命令實施,是由行政部門酌情決定的,不受法律程序的約束,容易加入一些非經濟因素,如利用貿易進行政治交易,脫離國際經濟的市場軌道。對非關稅措施也沒有十分有效的國際監督和控制措施,因此,隨意性較大。
2.答案: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存在著不公平貿易行為或者嚴重損害進口國貿易利益的行為,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為了維護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和保護進口國利益而專門提供了貿易救濟措施。一般的貿易救濟措施是指對進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在我國簡稱為“兩反一保”。
(1)反傾銷
在國際貿易中,傾銷是指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方式進口,并由此對國內已建立的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建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在這種情況發生時,進口國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來消除或者減輕這種損害或者損害的威脅,我們稱之為反傾銷措施。可以采取的反傾銷救濟措施有征收反傾銷稅或者出口商提供價格承諾。
傾銷的構成有三個要件:①A國以低于國內正常貿易價值向B國出口產品;②該出口產品給B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③B國同類產品產業的損害或損害威脅是因A國的低價出口造成的。
反傾銷簡便實用、效果明顯,因此也是三種貿易救濟措施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我國二十多年來一直是反傾銷的第一受害國。據估計,中國企業因此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達到100億美元以上,而喪失的市場份額和其他間接損失則難以計算,國外對我國產品頻繁采取的反傾銷措施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的一個巨大貿易障礙。
(2)反補貼
補貼是指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提供的,并為接受者帶來利益的財政資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價格支持。某些貿易活動中的補貼也是一種不公平貿易行為。當進口產品存在補貼,并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阻礙時,進口國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采取征收反補貼稅、要求出口國政府停止補貼或要求出口商提供價格承諾。我國產品目前很少遭到反補貼調查,因為我國產品一般是反傾銷措施的目標,而且我國目前也尚未對其他國家產品實施反補貼措施。
(3)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進口國對某些產品在公平競爭情況下因進口數量猛增而采取的緊急限制措施。當進口產品數量大量增加,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者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嚴重損害威脅時,進口國可以采取保障措施來緩解這種嚴重損害或威脅。具體措施有提高關稅、采取配額制等。
一國對其他國家實施保障措施須具備三個條件:①進口明顯激增;②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③進口增長與實質損害或損害威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為了保護我國產品免遭國外采取的救濟措施打擊,我國參照各國的成功經驗加強了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建設,先后啟動了汽車、鋼鐵、化肥等易受沖擊行業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以便于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