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原理簡明教程
- 潘皞宇
- 2206字
- 2022-07-26 11:52:53
第一節 著作人身權的一般原理及其權利體系
按照當前大陸法系國家的分類方法,著作權的權利體系由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兩部分構成。如果按照此種分類方式來定位著作人身權,需要明確的是,盡管在先前章節的論證中得出了“知識產權是法定權利”“著作權是法定權利”的結論,但這一表述的基礎,是根據知識產權的歷史起源對著作權在狹義標準上所作的認定。換言之,在大陸法系廣義的著作權概念中,著作財產權是當然的法定權利,但著作人身權卻不在“行政特許”的歷史發展脈絡之中,而是作為自然權利的表現形式,在制度發展到某一歷史階段時被納入著作權的語境下,進而成為當前著作權體系中極為重要的權利類別。因此,若要理解著作人身權的自然權利屬性,仍然要從這類權利的歷史起源加以探究。
根據“著作權制度概述”一節梳理的制度發展階段,著作人身權大致萌發于18世紀后期。彼時,歐洲大陸各國繼英國之后也開始陸續建立各自的著作權制度,這一過程深受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使得立法者對于作品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自法國大革命后,著作權被提升至人權的高度,甚至《人權宣言》直接表明:自由交流思想和意見是最珍貴的人格之一。因此,所有公民除了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濫用自由應負責外,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寫作和出版。基于這種認識,啟蒙思想家們認為,作品的本質并不僅是一種財產的表現形態,其首先應當是作者人格的延伸和精神的反映,而這種人格層面的精神利益需要通過著作權加以確認和保護。自此,大陸法系的著作權法在制度構建方面走上了和英美法系國家完全不同的道路,相應的著作人身權體系在之后的發展進程中也逐漸完善起來。
在學理上,著作人身權作為一種精神權利,是指那些作者對在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自身人格、思想、意識、情感等精神狀態所享有的權利。按照這種理解,著作人身權所保護的對象,實際上是創作者作為民事主體在作品上的人格利益,其本質應看作是民法中的人格權在著作權領域內的延伸。據此,著作人身權與民法中的人格權一樣,都是由民事主體專屬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備的固有權利。作為一種典型的自然權利,著作人身權的某些特性與民法中的人格權一致,與著作財產權的特征顯著不同:其一,既然著作人身權不是由行政特許而得的法定權利,那么該“天賦人權”也就沒有地域性和時間性的束縛,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該得到絕對的尊重與保護;其二,由于著作人身權是對民事主體特定人格利益的承載,所以這類權利和民法中的人格權一樣,不能在民事主體之間轉讓或繼承,只能專屬于特定的著作權人。
需要注意的是,著作人身權雖然與民法中的人格權有相同的權利原理,但是在具體的表現形式和運行方式上,著作人身權又展現出了自身獨有的特點。
首先,著作人身權與民法中的人格權最大的不同,在于主體與客體在自然關聯形態上的差異。對于人格權來說,其所保護的生命、身體、健康、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無法與民事主體相分離;但對于著作人身權來說,其所保護的人格精神利益則體現在作者的作品上。作者創作作品的過程,就是表現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意志和人格的過程,當作品完成之后,作者的精神利益也隨即注入作品之中,使得人格利益在表現形態上與主體發生了分離,這給作者相關人格利益的認定和保護帶來了全新的要求,而這些需求自然也就成為著作人身權主要關注的內容。
其次,由于作品之上的著作財產權可以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轉,著作權人也可以通過許可的方式授權他人使用作品,同時,考慮到作品本身還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所以,著作人身權在行使和保護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著作財產權和相關政策性目的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則會在具體的著作人身權立法內容上明確體現出來。
綜合上述著作人身權的原理和特征,在正式學習著作權法所規定的著作人身權體系及內容前,可以在理論上對立法內容預先進行邏輯推演。前已述及,著作人身權所指向的內容是民法所保護的人格利益在作品之上的再現,所以,凡是民法人格權已經確認保護的精神利益,著作人身權無須重復規定。需要著作人身權專門規定的,應當是基于作品之上的人格利益與作者相分離的客觀事實所設計的具有針對性的人格利益的具體保護方案。按照這一思路,結合實踐中的客觀需求,著作人身權體系在理論上應當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
其一,著作人身權應體現作者是否愿意將其綜合理念公之于眾的自由。作品完成之后,作品的綜合理念自然承載其中,雖然這些精神利益體現在物質載體上,且與作者的人身相分離,但該理念是否可以為公眾所感知,應由作者自主決定,任何人無權干涉。
其二,著作人身權應體現作者自主設置自身與作品綜合理念之間連接關系的自由。由于作品之上的精神利益在客觀上與作者的人身是分離的,所以在沒有特別標記的情況下,公眾難以知曉作品到底是由誰創作的。因此,作品的作者應當有權決定是否通過特定的行為讓他人了解作品之上人格利益的真正享有者究竟是誰,任何人無權對該項意愿加以阻礙或干擾。
其三,著作人身權應確保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遞的綜合理念不被他人歪曲。在作者精神利益與作者人身分離的情況下,他人有可能通過對作品表達的篡改來扭曲作者的綜合理念,一旦從事了相關行為,作者于作品之上的人格利益將受到侵害。所以,作者有權禁止他人從事歪曲作品綜合理念的行為,并要求他人就歪曲行為承擔法律后果。
為了貫徹上述內涵,我國《著作權法》在著作人身權體系中設置了四項具體的權利內容,分別是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