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的穩定性
1.0 根據上述統計原則,我們設計了統一的統計表格9。
該表選擇了毛澤東、魯迅、巴金、老舍、曹禺、茅盾、楊朔等人的作品共十七篇(則),分成了22個統計單位,對名詞、動詞、形容詞充當句法功能的頻率進行了考察和統計。然后,又把統計的結果分成了A、B、C、D、E五組,調查篇目和分組情況如下:
小說:
(1)老舍《駱駝祥子》(一章)(上)
(2)《駱駝祥子》(一章)(中)
(3)《駱駝祥子》(一章)(下)
(4)巴金《家》(十一章)
(5)魯迅《孔乙己》
(6)魯迅《一件小事》
劇本:
(7)曹禺《雷雨》(二幕選)(上)
(8)曹禺《雷雨》(二幕選)(下)
(9)老舍《龍須溝》(三幕二場)(上)
(10)老舍《龍須溝》(三幕二場)(下)
政論文:
(11)毛澤東《“友誼”還是侵略》
(12)毛澤東《五四運動》
(13)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14)魯迅《記念劉和珍君》《文學和出汗》
散文:
(16)茅盾《白楊禮贊》
(17)魯迅《雪》
(18)陶鑄《松樹的風格》
(19)朱自清《背影》
(20)楊朔《雪浪花》(上)
(21)楊朔《雪浪花》(下)
(22)《〈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解說詞選輯》
分組:
A:(1)(7)(11)(16)
B:(2)(8)(12)(17)(20)
C:(3)(6)(13)(18)(21)
D:(4)(9)(14)(19)
E:(5)(10)(15)(22)
我們進行了必要的數學處理10,得出了如下的三大類實詞充當句法成分頻率統計表。
表1 名詞做句法成分的頻率統計表

注:名詞做獨語句中心語的未列入此表。
表2 動詞做句法成分的頻率統計表

表3 形容詞做句法成分的頻率統計表

1.1 從統計表可以看出,名詞、動詞、形容詞充當句法成分的頻率是很穩定的。以名詞做主語為例,在A組中頻率是20.0%,隨著統計范圍的逐漸擴大,其頻率的穩定性也漸趨明顯。在五組文章中,名詞充當主語的頻率始終在21.2%(取周圍波動,其標準差(σn-1)僅0.78)。在圖像上,隨著統計范圍的擴大,名詞做主語的頻率趨近21.2%。這條直線,稍有波動,波動幅度僅0.78。名詞做其他成分的情況也是如此,如名詞做賓語的頻率,穩定在49.04%左右,標準差(σn-1)僅0.57,比主語還要小;名詞做定語的頻率,穩定在20.9%左右,標準差(σn-1)僅0.59。動詞、形容詞做句法成分的情況也是如此。可見,三大類實詞做句法成分頻率的穩定性是相當明顯的。
1.2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考察,那么,不難發現,不僅三大類實詞充當各種成分的頻率呈現出明顯的穩定性,而且,就某一成分而言,各類詞出現的頻率也呈現出明顯的穩定性。以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做賓語的情況為例,我們看到,這四類詞的頻率分布分別穩定在81.12%、11.54%、4.68%、2.62%,其標準差(σn-1)分別是1.17、1.09、0.65、0.20(詳見表4),可見其穩定性的程度也是相當大的。我們還考察了這四類詞做其他句法成分的情況,結果也是如此。
1.3 詞類充當句法成分頻率的穩定性和某一句法成分中各類詞出現頻率的穩定性,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它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詞類和句法成分相對運動中呈現出的規律性。根據分布分析(distributional analysis)的理論,單個語言單位在限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出現頻率同它的功能同等重要。三大類實詞充當句法成分頻率的穩定性,實際上顯示了其句法功能的穩定性。認識這一穩定性,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解決詞類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表4 名、代、動、形做賓語的頻率統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