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120年紀念版)
- 顧頡剛
- 5205字
- 2022-07-22 16:42:41
唐代的孟姜女故事的傳說注6
我真快樂,我深深的感受到研究學問的快樂,我真想不到研究學問的快樂有這樣的深摯而濃厚的。
當我去年(1924)十一月中作《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一文時,除了貫休的《杞梁妻》一詩之外沒有得到別的材料,就是貫休,也可算得是一個五代人。唐代是一個詩歌的時代,孟姜女故事是詩歌中的一個好材料,為什么竟無所聞見呢?這個問題,常在我的心頭橫鯁著。
后來見到李白《東海有勇婦》一詩,才知道她的故事中又有哭崩梁山的傳說。這是一個極突兀的傳說,使我非常驚詫。后來一加研考,才知道李白的話是跟著曹植的《精微篇》來的,恐怕這個故事僅是漢、魏間一局部的傳說,未必繼續到唐代。那么,我一時得來的唐代的傳說瑰寶,到這時又不免舍去了。
我的論文中,在貫休一詩之后,曾作兩種原因的假定:一是樂府中《飲馬長城窟行》與《杞梁妻歌》的合流,一是唐代的時勢的反映。第一個假定已在文中敘述了,第二個假定文中只說出了一個揣測,隨后在唐詩中果然找得許多證據,最重要的為……(原闕)。關于這個問題,擬在一二月后作《送寒衣的來源》一文把它說明。
但是這種證據都只能作這件故事的旁證而不是直接的證據,我終究留著一個遺憾。
本年二月中,劉半農先生從法國寄一篇敦煌寫本孟姜女小唱來,這是從巴黎國家圖書館寫本部《伯希和收藏》(原號二八〇九)中抄來的。這真是一個大發見,使我得到一個狂喜的欣慰。敦煌寫本都是從唐代迄宋初的東西,所以這個小唱可以定為唐代迄宋初的敦煌一帶民眾曲詞。從詞調上看來,這首小唱頗近于《搗練子》。今承劉半農先生的好意,將原樣帶歸,今披露于下:
孟姜女犯(當是杞字)(當是梁字)清(疑是情字)一去煙
(疑是山字)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長城路賓(疑是實字)難行
(?)
(當是酪字)山下雪雰(疑脫一雰字)
(疑是吃字)酒則為
(頗似隔字但不得其解)飰(當是飯字)病
(愿)身強律(當是健字)早還歸
在這首小唱中,劉先生說可以借他證明四件事。
一、孟姜二字用作杞梁妻之專名,遠在邵武士人(《孟子疏》)之前。
二、而且非但稱孟姜,后面還加上“女”字,和現在傳說中一樣;那么,孟姜女三字相連而為一專名,也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三、在你的唐代時勢反映說上,得了一個直接的證據;因為以這首小唱同唐朝人的閨怨詩相比,雖然雅俗殊途,卻是一鼻孔出氣。
四、因為這是民間小唱,可以說是現代小唱中的孟姜女被我們找出了個嫡派祖宗了。
在今年暑假里,沈兼士師得到程郁庭先生的信,說《琱玉集》內有孟姜女的故事。我在《古逸叢書》內一檢,便在《感應篇》內(卷十二,頁26—27)見到。原文云:
杞良,周時齊人也。莊公襲莒,杞良戰死。其妻收良尸歸,莊公于路予(吊誤)之。 良妻對曰:“若良有罪而死,妻子俱被擒;設如其無罪,自有廬室,如何在道而受予(吊誤)乎!”遂不受吊。莊公愧之而退。出《春秋》。
一云,杞良,秦始皇時北筑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超,下作起)后園樹上。起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即役)而筑長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敝僮嗽唬骸罢垶榫蓿 绷荚唬骸澳镒由陂L者,處在深宮,容皂(即貌)艷麗,焉為
人之
(即匹)!”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君勿辭也!”遞以狀陳父而父許之。夫婦禮畢,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即殺)之,并筑城內。起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聞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號哭。其城當面一時崩倒;死人白骨交橫,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
(即滴)白骨,去(云誤):“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奔礊r血。果至良骸,血徑流入。使(便誤)將(疑得誤)歸葬之也。出《同賢記》。二說不同,不知孰是。
在這篇故事,我們得到的新材料更多了:
(1)杞梁作杞良,連《春秋》上的名也改了。
(2)杞良是燕人。
(3)杞良在秦始皇時北筑長城。
(4)孟姜之父姓孟名超(一作孟起)。
(5)孟姜名仲姿。
(6)杞良因不堪筑城之苦,逃入孟家后園樹上。
(7)仲姿因浴于池中,為杞良所見,故請為之妻。
(8)杞良成夫婦之禮,復往作所,為主典所打殺,并筑城內。
(9)孟起遣仆往代杞良筑城,始知杞良死狀。
(10)仲姿知其死,往向城號哭,城為之倒,滴血認骨,攜之而歸。
這何其和現在的孟姜女傳說相似而和戰國、秦、漢的傳說不同呵!今將古今傳說為之逐項比較證明如下:
(1)梁作良,今萬喜良即如是。這個良字后來即成為“郎”字,故宋周《北轅錄》說雍丘縣孟莊有范郎廟,明代所刻《孟姜女集》亦是配夫范郎。
(2)杞梁是燕人,與徐水縣及山海關的傳說當有關系。
(3)杞良在秦始皇時北筑長城,這是唐代以來一致的傳說,故貫休詩起首亦云然。
(4)孟姜姓孟,這也是現在極有勢力的傳說(一小部分的傳說是姓許,說姓姜的極少)?,F在的傳說凡是說她姓孟的都說她的父名孟隆德。
(5)“仲姿”一名是獨特的傳說。
(6)杞良因不堪筑城之苦,逃入孟家后園樹上,與現在傳說甚為相同,但現在傳說是歸在未往長城之時。例如吳中唱本云:“皇榜掛到蘇州城……要捉喜良造長城。……員外聽得渾身抖……便叫喜良逃生命?!活^走來一頭哭……一人無處來存身。抬頭看見一園墻……將身挨進花園門。梧桐樹下來行過,棕櫚樹下且安身。”
(7)仲姿因浴時為杞良所見故請嫁,與現在傳說亦甚相同。例如《花旛記》云:“六月天氣最難當,太陽如火水似湯。姜女走入花園內,速忙脫衣下池塘。……衣衫掛在楊樹上,輕輕下水落鴛鴦。 姜女看見人現出……看見樹上有人藏。……便叫范郎來下水,我今與你結成雙。”但有一部分傳說是把下池塘的事歸于游園墜扇。例如吳中唱本云:“手拿宮扇乘涼坐,一陣狂風下池塘?!呓衅瑫r無人應,只得自己下池塘。就拿衣衫來脫去,起身脫得盡精光。衣衫放在花枝上,荷花池內當浴堂。……看見有人棕櫚樹……孟姜心里好驚慌。喜良看見笑揚揚……小姐聽說開言笑,你是喜良公子身?!⑦^海誓山盟愿,見我白肉是夫君。一身白肉你看見,情愿與你做妻身。”又有一部分的傳說是說她跌入池內的。例如《孟姜寶卷》云:“忽然一陣狂風起,翻身跌入蓮池中。孟姜連聲叫‘救命!’驚動喜良公子身?!艿骄徘鷺蜻吙?,只見小姐落水中。喜良慌忙雙手挽,提攜九曲橋邊存?!卑选耙娢野兹馐欠蚓币徽Z發揮盡致的是京調中的《萬里尋夫》(《戲考》第十六冊):
(末白)我二老年已半百,我兒還未定終身,特與我兒商議,但不知何等人家方稱我兒之意?
(旦白)孩兒早有約言,世上無論何人,若要看見孩兒身體肌膚,他便是兒的丈夫。
(8)杞梁于結婚后復往作所,這是和現在傳說不同的?,F在傳說都說他為官兵捕去。至為主典打殺,亦異。說見《范杞梁的死法》(《周刊》第二期)。
(9)孟起遣仆往代,始知杞梁死狀,與今傳說亦微異?,F在傳說是說孟家遣仆去送寒衣的。例如吳中唱本云:“翁婿情分難拋棄,送件寒衣到長城?!胰诉B忙來端正,拿著寒衣就動身。”這唱本后來說這家人將錢嫖完了,回去假說已經送到。喜良托夢與孟姜,說明情形,孟姜始自去。但這一段是小節目,所以有許多唱本中是沒有的。
(10)仲姿號哭城崩,滴血認骨,為現代各種傳說所同。惟攜骨而歸則頗不同,大都是說筑城官見哭倒城墻,報與秦始皇,秦皇把她拿問,見她美貌,恕她無罪,并要娶她,她要求數事,一一依應。及范杞良墳廟建好,然后自己一死了事。惟陜西同官縣的哭泉,相傳為孟姜女負夫骸骨,哭而涌泉?!睹辖芬嗾f她“瀝血求夫骨,函歸,行至同官山,力竭死”(《讀書敏求記》卷二引)?!肚槭贰酚终f她“尋夫骸骨……負之而歸,至潼關,筋力已竭,知不能還家,乃置骸巖下,坐于旁而死?!必炐菰娫?,“?;牮嚻窍嘀饸w,陌上少年莫相非”,也是負骨而歸的意思。大約在“秦始皇欲納孟姜”之說未起以前,“孟姜負歸夫骸”之說是極盛行的。
在以上的種種證據之下,可見《琱玉集》中轉載的《同賢記》的孟姜女故事的傳說是和現在的傳說差不甚多的。
《同賢記》是什么書?我翻《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中絕未發見,《隋書》、《唐書》的《經籍志》及《通志·藝文略》等均未見,想來是一部使人不甚經意的小書。
《琱玉集》的由來,日本森立之《經籍訪古志》云:
《琱玉集》零本二卷(舊抄卷子本,尾張真福寺藏)。
原十五卷(《通志》卷六十七,《藝文略》七,類書類作二十卷),見存十二、十三兩卷?!木砟┯浽疲骸啊炱绞拍隁q在丁亥三月寫。”文字遒勁,似唐初人筆跡,真罕見之寶笈也。但此書未詳撰人名氏,其目僅見《見在書目》及《通志·藝文略》,知其佚已久?!?/p>
日本圣武帝天平十九年是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可見這本書是中唐的日本寫本,《同賢記》之作必在中唐以前。那么,這件故事的時代我們也可以知道最遲是在初唐了。
我因為得到這一個發見,使我很高興去查唐寫本書。羅叔蘊先生新印的《文選集注》殘卷,是從古寫本和影寫本印下來的。這書上有李善及五臣注,李善是初唐人,呂向等五臣是中唐人,是此本最早亦在中唐以后。我想,這里邊或許有孟姜女的故事罷。翻出曹植《求通親親表》來一看,果然得一奇異的發見。此本惜已殘破,有了許多缺文。今為寫定如下(因有缺文,故不能加以標點):
李善曰列女傳曰齊□□□者□杞梁殖之妻也齊公□□戰死杞梁之妻與子內外皆無□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失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列女□□□□□□未嫁居近長城杞□□□□□□□避役此孟姿后園池□樹木□藏姿在下游戲于水中見人影反□見之乃曰請為夫妻梁曰見死役為卒避役于此不敢望貴人相采也姿曰婦人不再見今君見妾□□□□□□更嫁乎遂與之交□□□□□□□饋食后聞其死遂將□□□收其骸骨至城下問尸首乃見城人之筑在城中遂向所筑之城興城遂為之崩城中骨亂不可識之乃淚點之變成血……
這后一段的重要不亞于《琱玉集》所載,而描寫之技乃過之。這后一段起首處“列女”二字似是書名之首。惜無從覆按。在這一段里應該注意的如下:
(1)孟姜名孟姿。(是姓孟而名姿呢?還是以孟姿為名呢?書闕有間,不可知矣。)
(2)孟姿居近長城。
(3)杞梁避役于孟姿后園。
(4)孟姿游戲水中,反顧見杞梁,請為夫婦。
(5)饋食。(當在杞梁赴役之后。因孟姿居近長城,故非難事。至饋食者是仆是孟姿則不能斷定。)
(6)孟姿聞杞梁死,往收骸骨。以尸筑在城中,向城哭而城崩。以城中骨亂不可識別,以淚點之而變成血。
這一段里有獨特之故事四:(1)名孟姿,(2)居近長城,(3)饋食,(4)淚點骸骨而變成血。這不但在古代故事中所不見,亦為現在傳說所沒有。
把這個故事和《琱玉集》的故事一比,便可以在避役、見浴、崩城之外發見兩個類似之點:
《琱玉集》 《文選集注》
仲姿 孟姿
杞良燕人 孟姿居近長城
這是大可注意的。從這兩個地方上看,可見這故事或是起于北方的??上чL城太長了,不知所謂“居近長城”是燕一方面的長城呢?還是秦一方面的長城呢?至孟姿與仲姿亦大可研究。我的猜想這些名寧可以分作兩種猜想:
(1)先為孟姜,變為孟姿,再變為仲姿。
(2)先為仲姿,變為孟姿,再變為孟姜。
這兩種都可以講,因為(1)我們得到的“孟姜”一名的材料雖有《詩經》與《玉臺新詠》的材料,但直接以“孟姜”稱杞梁之妻者,始于敦煌的唱本,以前是沒有得到。而《同賢記》的材料決在敦煌寫本之前。我們不能說孟姜二字必由于《詩經》等書而來,也許是孟姿訛變的。(2)不是這樣說,則仲姿、孟姿的姿字來得太突兀,它何以成為杞梁之妻的名也很難索解。如說由于姜字的訛變,則理由較為充足。這個疑問,除非將來再發見新材料時我們不能判定。
依我的揣測,仲姿一字當是由孟姿訛變來的。在《同賢記》里,孟是姓,姿是名;但后來孟字看作排行了,故這一訛使大小姐變成二小姐。否則仲字何來很難解釋。如這個假定較為可靠,則取第一個假定(孟姜先于孟姿)較妥。
〔后記〕:
這篇《唐代的孟姜女故事的傳說》,是顧頡剛師1925午10月30日至11月2日寫的一個初稿,用毛筆寫在毛邊紙印的“京報副刊稿紙”上,共十一頁。在他的日記中有以下的記載:
10月30日 作《唐代的孟姜女故事》初稿五千言。
10月31日 檢隋、唐《藝文志》,為孟姜女故事。
11月2日 作《唐代孟姜女傳說》五千言,未畢。
11月2日以后,就未有續作的記載,只是在年終總結“本年所作文”時,于末尾“本年預備而未作之稿件”中,列了一項“唐代孟姜女故事”。根據上述他自己的記載,可知這是一篇未寫畢的初稿。
這個初稿比起他不久以后,在1926年春天寫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古史辨自序》中刪去之一部分)中的唐代部分要詳細得多。因為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只是把這個傳說作系統的敘述,“為研究古史方法舉一旁證的例”(《古史辨第一冊自序》第68頁),所以“只是一個極簡略的結賬,任何材料都加以節縮,許多應說的話竟沒有說”(《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自序》)。此稿中的一些詳細分析和論證,都是《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所沒有的。因此,這仍是顧師研究孟姜女故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特繕清后發表。
王煦華
198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