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讀

談到郁達夫,人們自然會馬上想起他那驚世駭俗的《沉淪》,想起他那別具一格的小說。在“五四”的文壇上,郁達夫首先是以小說的成就奠定其地位的。但是,郁達夫同時又是一個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也戛戛獨造,他在這方面的才華綻放,并不亞于小說,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影響相當大。

郁達夫許多小說與散文的界限很難分清,如一般作為小說的《小春天氣》《離散之前》等,就用散文的筆法寫成,不考究人物塑造和情節構思,把它們劃入散文園地也未嘗不可。這大概跟郁達夫關于“自敘傳”的寫作主張有關。他認為散文應該比小說更帶有“自敘傳”色彩,只需把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就行,好的散文集讓讀者一看,“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1]。因此,郁達夫早期的散文,同他的小說一樣,大都是直接抒寫自己在黑暗社會中走投無路的遭遇和情緒,具有濃厚的“時代病”色彩,表現出與他的性格合拍的那種坦率、感傷、酣暢的風格。

如一九二二年寫的《歸航》,在早期散文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這篇作品記述了郁達夫即將從日本回國時的復雜心情。他對于這消磨了他那“玫瑰露似的青春”的異鄉天地,對于曾使他飽受“凌辱”的島國,是那樣厭惡,“但是因為這厭惡的情太深了,到了將離的時候,倒反而生出了一種不忍與她訣別的心來”。于是,就到他學習、游歷過的寺院、書坊、妓家、酒店各處閑逛。作品似乎毫不講求章法地漫然寫去,與其說是以所寫的異域景物吸引人,不如說是作者那種真摯、感傷的情調打動人。結尾寫他看到一個秀美的中西混血少女正在船上和一個西洋胖男人談話,不由得產生變態的、憤激的感情,萬分不愿意此女子被西洋人占有。作品寫道:“我恨不得拿出一把手槍來,把那同禽獸似的西洋人擊殺了?!薄拔业男睦锿蛟谑ヅR俐亞像前面的舊教徒一樣,盡在那里念這些祈禱。感傷的情懷,一時征服了我的全體,我覺得眼睛里酸熱起來”。一想到在國外受盡凌辱,現在回國了,還是要受歧視,連祖國的少女也“輕侮”自己,于是越發感到“前途正黑暗得很”。整篇文章就是感傷、憤激的變態情緒的激流,難怪很容易引起當年充滿青春的苦悶和弱國子民哀愁的青年的共鳴。早年寫的多數散文,如《還鄉記》《還鄉后記》《海上通訊》《北國的微音》等等,基本上和《歸航》一樣,在暢述自己生活遭遇時,著重直接抒發感傷的情懷。他常常像向著朋友親人訴苦或者拉家常那樣,心里要說的,都毫無掩飾地、不拘形式地傾訴出來,使你感動。讀他的散文,就如同走進他的生活,這樣直率自然的寫法,不但在傳統散文中很少出現,在新文學中也很獨特。有人曾經指責:“這樣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調,沒有!”郁達夫很不以為然地反問說:“難道寫散文的時候,一定要穿上大禮服,戴上高帽子,套著白皮手帶,去翻出《文選錦字》上的字面來寫作不成?”“嬉笑怒罵,又何嘗不可以成文章?”他似乎有意和那種堂皇而又僵死的文風對抗,以致在《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等文中,更直接地采用感情呼號的方式,以驚人的直率的語言,抨擊現實腐惡,宣泄內心郁悶。這些散文充滿生的顫動、靈的喊叫,并不注重形式,而以坦露的、自然的表達為上乘。這無疑適應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潮流,難怪道學夫子讀郁達夫的作品感到被剝去衣服那樣的羞恐,而渴望解放的青年卻覺得這才真是在他們心琴上的鳴奏的衷腸曲。

當然,郁達夫早期散文的這些特點,也往往帶來過于散漫和缺少節制的弱點。藝術是以情感為生命的,但并非情感任意發泄都可以成為藝術。這里有一個如何將生活所激發的情感進行提煉、冷卻、鍛造的功夫。郁達夫早年的散文稍嫌自憐過甚、情感太烈,而鍛造不足。二十年代中期以后,郁達夫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更主要的是隨著青春期的過去,他的思想感情比以前沉著了,散文的主調雖然仍不脫傷感,但文字卻趨于深邃凝重。他少用前期那種直接的感情呼號,而注意從具體的情景細節描寫去體現自己的感情,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一九二六年十月寫的《一個人在途上》,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郁達夫記述了他千里之外接到兒子病危的急電,回到家里卻再也見不到愛子的心情。作品捕捉了許多感傷的意象,去表現那種悲慟,如:“門上的白紙條兒”“蒼茫的暮色”“衰病的她”“黝暗”中“摸走的荒路”“‘龍兒之墓’的四個紅字”……這些都是極鮮明的意象,作者把悲抑的感情,濃縮晶結在這些形與色中了。接著,作者又回憶龍兒生前的一舉一動,還對照著寫了給孩子下殮時燒紙錢的灰燼,這些幻夢般的細節,無不糅進作者的凄楚,誰讀了都感到揪心的苦痛,不禁同情作者和那些在困厄的歲月中掙扎謀生的人們。

郁達夫不但善于捕捉富于感情色彩的意象,而且善于用他那生動自然的文字出神入化地描繪出來。如《給沫若》中寫到創造社的同人由于生活的壓迫而不得不離散了,不久,郁達夫萎靡頹唐地回到舊日與同人們住過的屋里探看。人去樓空,“只有幾根柴縱橫地散在那里”,“電燈光是冰冷的——同退剩的洪水似的淡淡地凝結在空洞的廚板上,鍋蓋上,和幾只破殘的碗缽上,在這些物事背后拖著的陰影,卻是很濃厚的”,“正如暴風過后的港灣一樣,到處只留著些坍敗倒壞的痕跡,一陣霉冷的氣味,突然侵襲了我的嗅覺,我一個人不知不覺竟在那張破床床沿上失神默坐了幾分鐘”。你看,電燈光給人“冰冷”的感覺,好像會“凝結”在物具上;而物具疲乏地“散”在那里,仿佛沉重地“拖”著陰影……這些字眼用得真是絕妙傳神,死物寫活了,本來視覺中的物象,卻有觸覺、嗅覺上的“通感”。作者寂寞的感覺已經完全灌注并融化到具體的描寫對象中,這種描寫就不是客觀事物簡單的再現,而似乎很有感覺地向你訴說凄清。人們不能不嘆服郁達夫駕馭文字的功力。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郁達夫將創作的重點由小說轉向散文,寫下大量小品、雜文和游記等。這些散文有一個鮮明的變化,就是早年那種自我表現的呼喊少了,風格轉變為清麗、疏朗和雋永。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三十年代前期所寫的許多游記,既保留了自己那種自然酣暢的特點,又吸取了歷代山水游記中布局謀篇等方面的精華,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許多篇什都稱得上現代游記文學中的絕品,直至今日仍足稱楷模。

我們喜歡并肯定郁達夫的游記,主要是因為其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郁達夫像高明的畫家,在人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幅祖國山光水色的絕美的畫卷。你看,碧水青天移動著白鵝般帆影的蘭溪(《杭州小歷紀程》),“半堤桃柳半堤煙”的皋亭山鄉(《皋亭山》),秀美清幽中帶有荒涼古意的釣臺(《釣臺的春晝》),怪石巉巖中極清奇的月光峰影(《雁蕩山的秋月》),清逸縹緲的瀑布垂虹(《西游日錄》)……祖國的奇山異水,特別是富春江一帶的美好景致,在郁達夫神美的筆下,真是曲盡其妙了。

郁達夫的許多游記,原是應約為鐵路局印旅行指掌而撰寫的。要是出于一般的手筆,大概用艷語濃詞把名勝景物、地理方位介紹形容一番也就罷了。但是讀郁達夫的游記卻能使人不但向往欣羨那些美景勝處,而且還仿佛由他導引,親身游歷了一番,美妙有趣的印象久不磨滅。這里有什么奧秘?仔細讀來可以發現,奧秘在于郁達夫善于體物入微、渲染情韻。

凡游一處,千山萬水,氣象萬千,不勝豐繁,但郁達夫總是以細致的觀察、精微的體味,抓住某些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探索幽微,攫取神態,寫出靜趣。如《釣臺的春晝》寫道:“我雖則沒有到過瑞士,但到了西臺,朝西一看,立時就想起了曾在照片上看見過的威廉退兒的祠堂。這四山的幽靜,這江水的青藍,簡直同在畫片上的珂羅版色彩,一色也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在這兒的變化更多一點,周圍的環境更蕪雜不整齊一點而已,但這卻是好處”。作者就抓住這江山秀而且靜、風景整中略散的特征,體味并指出這是一種“東方民族性的頹廢荒涼的美”。這種經過深切體味的概括,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把讀者的心思也點亮了。

更有的時候,郁達夫不直接去描寫某種境界的特征,而讓讀者跟著他去體味?!栋肴盏挠纬獭分?,郁達夫去之江山中游玩,遇上朋友,兩人結伴入山,一路上說說笑笑,走過九溪十八澗,坐在溪房石條上等喝茶。兩人看那“青翠還像初春似的四山”,心里“竟充滿了一股說不出的颯爽的清氣”?!爸坏赡孔诳此闹艿纳胶湍_下的水,忽而噓朔朔朔的一聲,在半天里,晴空中一只飛鷹,像霹靂似的叫過了,兩山的回音,更繚繞地震動了許多時。我們兩人頭也不仰起來,只豎起耳朵,在靜聽著這鷹聲的響過。回響過后,兩人不期而遇的將視線湊集了攏來,更同時破顏發了一臉微笑,也同時不謀而合的叫了出來說:‘真靜啊!’”這樣的描寫,不但使人們感到“身歷其境”,而且“心歷其境”;那樣一種微妙的意境,不光眼睛看到了,連整個靈魂都浸沐其中了。

郁達夫別具一種生活的“吟味力”,他以自身體驗乃至個性、氣質去咀嚼漱滌萬物,似乎可以與大自然產生情感交流。所以他筆下的景致,與其說是自然景物客觀的拍照,不如說是抹上了主觀色彩的風景畫。他還喜歡啟發讀者的想象,從畫幅中去體察他的感受,他的個性。當他立在五峰書院樓上,對視群山,青紫無言,“一種幽靜,清新,偉大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作者讓你由此推想到宋儒常借幽境作講堂,“借了自然的威力來壓制人欲”的苦心,其實也是要人們體察他企圖皈依自然、尋求慰藉的本意。(《方巖紀靜》)而當他領著我們游天目山,人們不但為那銀河落九天似的飛瀑而驚詫,而且也為游客們歡欣的心情所感染:“饑餓也忘了,疲倦也丟了,文縐縐的詩人模樣做作也脫了;蹲下去,跳過來,竟大家都成了頑皮的小孩,天生的蠻種,完全恢復了本來的面目。”(《西游日錄》)古人常說“攬物會心”,郁達夫可說是做到家了。

除了上述這些特點,郁達夫的游記還有許多技巧值得我們借鑒。比如,他很講究文章的結構、布局,許多篇什(如《半日的游程》《皋亭山》《花塢》)不過千把字,但寫得很有節奏,很有層次,像有經驗的導游,領著你走一條曲折變幻、峰回路轉的道路,一步步漸入勝境。他善于對自然景物的色彩、線形、音響作豐富的比喻和聯想,細膩委婉地將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他的文筆力忌板滯,總是搖曳著情趣,在景物描繪中,時而引出一件掌故,時而敘幾筆風俗民情,時而吟幾句詩詞……這一切都極和諧地編織在大自然秀美的畫幅中,顯得那樣跌宕多姿,瀟灑自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郁達夫除了寫游記,還寫過不少小品、雜文,其中數那些回憶文字最稱佳妙。如《懷四十歲的志摩》《追懷洪雪帆先生》《光慈的晚年》《記曾孟樸先生》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構。這些文章很短,但知人論世,往往是抓住故人一些最突出的生動的個性特征,使之在字里行間躍動起來,顯示出高超的人物素描功夫。在回顧往情的同時,又常常發而為抽象的概括,頗有雋永的哲理味。1938年底以后,郁達夫在南洋,還寫過一百多篇鼓吹抗日的政論雜文和小品,文風變得獷放結實,其中也不乏佳作??上е两裎从腥藢Υ俗髡J真的研究。

信筆寫來的對郁達夫散文的一點看法,當然并不足于代表他的散文成就,只是說明郁達夫不但小說寫得好,散文也夠得上一名家,文學史不應忽視他這一方面的成就。

溫儒敏

本文節選自《略論郁達夫的散文》,《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現代文學研究自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版。


[1]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祥县| 怀宁县| 迭部县| 明水县| 潜山县| 定襄县| 墨江| 麻栗坡县| 固阳县| 灵川县| 涿鹿县| 阿尔山市| 云南省| 柳江县| 桓仁| 昭平县| 清远市| 凉城县| 鹿邑县| 静乐县| 来宾市| 搜索| 昆山市| 西畴县| 吉林省| 隆安县| 商洛市| 敦化市| 塘沽区| 喀喇沁旗| 资兴市| 贵州省| 天台县| 大余县| 那坡县| 万山特区| 腾冲县| 吉木乃县| 曲沃县| 乌兰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