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融資總量、結構及績效評價研究
- 劉欣 杜莉
- 1797字
- 2022-07-28 20:28:21
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全球范圍內的競爭,不僅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上的競爭,也是各國之間人才的競爭。各個國家的高校為本國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人才,最終決定了國家的競爭優勢,由此看來,高等教育十分重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源投入,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于2015年開始實施“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戰略,不斷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轉變為“大眾教育”模式,并即將進入“普及教育”模式階段。2018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與所需資源的供給能力形成了矛盾,學校必須建設足夠的教學科研設施和保障性配套設施、自我培養或引進優秀師資等,才能更好地滿足受教育群體的需求,保證教育產出的質量。只有有充足的教育辦學經費,才能保證高校穩定發展和“雙一流”建設,這就對高校進一步增加融資總量、優化融資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高校融資仍主要依托傳統的財政撥款。盡管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應逐漸拓寬高校自身資源和社會力量辦學的融資方式或渠道,但總體來看,我國高校的辦學經費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且融資的規模有限,難以滿足教育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可見,對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渠道進行拓展及選擇,進而實現融資結構的優化尤為重要。在我國經濟增長動力轉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的辦學經費融資規模、結構及模式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調整和變化,傳統的高等教育辦學經費融資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經濟轉型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高校多元化融資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基于此,考慮到數據來源的可得性、代表的普遍性和可比性,本書以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下文統稱“高校”)對外公開的融資數據為樣本,通過對教育部直屬高校辦學經費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融資總量、結構及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構建了高校融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融資水平進行了評價,并且利用實證研究方法,對高校經費融資結構和融資績效表現進行了回歸分析,進而剖析了高校經費融資結構對高校融資績效的影響和成因。根據研究結論,本書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模式及結構優化思路,以期提高高校經費融資績效、提升高校辦學質量。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第1章,導論。本章主要對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義,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與數據來源,研究的內容與結構,創新和不足進行總體闡述,為本書謀篇布局,并提出研究方向和思路。
第2章,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本章對教育部直屬高校、融資、內源性融資、外源性融資等概念進行界定,并對人力資本理論、成本分擔理論、融資優序理論、績效管理理論等進行具體分析。
第3章,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總量、結構及模式的演進分析。本章主要對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總量、融資結構和融資模式的演進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指出我國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的特點、融資的主要渠道及存在的問題。
第4章,基于區域分布的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總量、結構及模式的比較分析。本章將我國高校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對四大板塊的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的總量、結構和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并研究了差異性產生的原因。
第5章,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本章提出了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并據此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評價對象及數據來源;對熵值法、變異系數法以及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方法進行了比較和適應性選擇。根據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分別對全國及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高校融資水平進行了評價。
第6章,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本章根據第5章得出的結論,對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結構和融資績效表現進行了回歸分析,分別從全國及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層面出發,得出融資結構對高校融資績效的客觀影響,包括影響方向及影響顯著程度,進而分析造成這種影響的原因。
第7章,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本章根據前文對我國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的總量、結構及模式的演進分析,以及空間比較和實證分析的研究結論,提出對策建議:從政府維度出發,探索加大高校財政撥款力度,改善撥款方式;從高校維度出發,拓寬辦學經費融資渠道,完善內部配套機制;從社會維度出發,積極培養社會共同辦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