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控制與質量監管制度研究
- 孫娜等
- 1083字
- 2022-07-27 17:01:16
1.5 采購流程的內部控制
胡為民(2013)對某集團的采購流程進行了調研,并運用五要素的理論對其存在的采購內控問題進行分析,重新設計和完善了該公司的采購內控流程[37]。田思宇(2012)以某煙草公司的采購環節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所處的行業特點進行分析,同時,分析了該公司的采購管理現狀,從內控環境等五個方面深度剖析該公司存在的采購管理問題,提出影響的改進方案[38]。邵輝(2011)對ZJA公司的采購與付款流程進行了分析,結合企業內部控制指引中對采購管理體系的要求,完善了該公司的采購程序[39]。
何艷坤(2012)通過我國若干上市公司采購流程管理的比較與分析,指出上市公司在采購業務方面存在的內控問題,然后,設計出上市公司采購內控制度的思路與框架[40]。陳策(2013)結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中關于采購的管控要點,認為請購與審批控制、采購控制、驗收控制、供應商管理控制和付款控制是采購循環的內部控制的關鍵點,要確保在采購管理中,上述流程中不相容的職責能得到有效分離和控制[41]。黃曉黎(2012)通過在中鐵集團的調研與分析,設計出一般鋼鐵公司采購流程的控制方法與制度體系[42]。盛金濤(2012)認為,我國企業采購流程中發現舞弊事件最主要原因是對內控認識不足、職責分配不合理,需要對應做好理念培訓及職責梳理、制度建設等工作[43]。
國內外學者都圍繞內部控制的理論及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和應用展開了相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內部控制,并嘗試引入內控評價來促進企業實現內控制度的改進與完善。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現,較多的上市公司在對外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結果時遮遮掩掩,不敢過多的披露問題。
(1) COSO委員會:COSO是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發起人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英文縮寫。1985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美國會計協會、財務經理人協會、內部審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師協會聯合創建了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旨在探討財務報告中舞弊產生的原因,并尋找解決之道。兩年后,基于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的建議,其贊助機構成立COSO委員會,專門研究內部控制問題。1992年9月,COSO委員會發布《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簡稱COSO報告,并于1994年進行了增補。
(2) SOX法案:《薩班斯法案》,又被稱為《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其全稱為《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由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薩班斯(Paul Sarbanes)和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主席奧克斯利(Mike Oxley)聯合提出,又被稱作《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該法案對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做出修訂,在公司治理、會計職業監管、證券市場監管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