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習指導(修訂版)
- 宋晨楓等
- 4754字
- 2022-07-27 11:23:00
第二章 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
一、本章知識結構

二、基本概念
1.公民社會:是指介于國家和家庭或個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相互作用的領域及與之相關的價值和原則。
2.治理:是各種公共或者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眾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到協(xié)調(diào)并且聯(lián)合起來共同采取行動。
3.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
4.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不少場合下會導致資源不適當配置,即導致無效率的一種狀況。
5.契約失靈:是指由信息不對稱導致僅僅依據(jù)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契約,難以防止生產(chǎn)者坑害消費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出現(xiàn)。
6.制度:是指人們承認、接受和愿意遵守的一套合法的規(guī)范和行為。
7.路徑依賴:是指制度演進中存在一種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的演進一旦走上某一條路徑,就會在以后的發(fā)展中自我強化。
8.私人領域:既可以指私人自主從事商品生產(chǎn)和交換的經(jīng)濟活動的領域,其中市場機制和私人產(chǎn)權構成這種私人領域的兩大要素,也可以指個人領域(個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領域),即構成個人自我發(fā)展的和道德選擇的領域,個人在這一領域應享有充分的隱私權。
三、重點與難點問題解析
(一)如何理解治理與善治的內(nèi)涵?
1.治理的內(nèi)涵和特征。
治理是各種公共或者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眾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到協(xié)調(diào)并且聯(lián)合起來共同采取行動。治理一般具有四個特征:
(1)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規(guī)章制度,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2)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xié)調(diào);
(3)治理既與公共部門相關,也與私人部門相關;
(4)治理是持續(xù)的互動,而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
2.善治的內(nèi)涵。
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政府和市場的缺陷,但治理也存在失效問題,為克服治理失敗,人們又提出了“有效治理”或者“善治”理論。所謂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六個:
(1)合法性。合法性是指社會秩序和權威被自覺認同和服從的性質與狀態(tài),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2)透明性。善治要求政治信息的公開。一個社會政治信息的透明度越高,這個社會善治的程度就越高。
(3)法治。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準則,任何政府官員和公民都必須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沒有健全的法制,沒有對法律的充分尊重,沒有建立在法律上的社會程序,就不會有善治的出現(xiàn)。
(4)責任性。責任性是指人們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公眾尤其是政府公務人員和管理機構的責任越大,善治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就越大。
(5)回應。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和負責的反應,不得無故拖延。回應速度越快,善治的程度越高。
(6)有效。有效主要是指管理的效率,一方面是指管理機構的設置科學、管理程序科學,另一方面是指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二)如何全面理解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失靈行為?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1.政府難以滿足每一個公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
政府提供的任何商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是由政治決策過程決定的,對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也不例外。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決策是一種政治性的決策,傾向于反映代表社會大多數(shù)的“中間選民”的意愿。這樣,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問題上就會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政府提供的服務和公共物品總是普遍的、統(tǒng)一的,有特別偏好的公眾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就為非營利組織的存在留出了空間。同時,政府的能力有限,只能在小范圍內(nèi)進行新項目的試驗,為了達到服務全體公眾的目的,需要非營利組織進行補充。
2.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浪費和低效率問題。
政府行為既受到一系列法律的約束,也受到各種社會勢力的牽制,而且作為一個龐大的科層機構,政府也難以擺脫官僚主義積弊的拖累,因而政府往往對新的社會需求和發(fā)展機會反應遲鈍,顯得非常保守。這往往導致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過程中出現(xiàn)浪費和高成本、低效率甚至貪污腐敗問題。
3.政府行為的失范。
政府有可能違背自己的宗旨而損害公眾利益。政府對社會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常缺乏明確的利益主體和責任主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約關系在現(xiàn)實中往往不完整、不對等。政府行為因此可能會失序或失控,并導致政府違約行為懲罰的空置。
(三)志愿失靈理論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慈善不足。非營利組織活動所需要的開支與所能籌集到的資源之間存在巨大的缺口。就獲取資源的方式而言,政府的特征是“強制”,營利組織的特征是“自愿”和“互利”,而非營利組織的特征是“自愿”和“公益”。非營利組織用來“生產(chǎn)”公共物品的資源有三個來源:社會捐贈、政府資助和收費。通常志愿捐款只占非營利組織開支的很小一部分。服務性收費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收費過高將很容易導致公民反感,從而受到抵制,而且這不符合非營利組織的初衷,一般來說,非營利組織不會將其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政府補貼一直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資金來源,在其預算開支中占主要地位,并且處于上升趨勢。但由于新公共管理運動和政府重塑運動,政府越來越?jīng)]有能力也沒有意愿過多地支持非營利組織。
2.非營利組織往往存在家長作風,實際掌握經(jīng)濟資源的人對如何使用資源有較大的發(fā)言權,他們所做的決定往往既不征求多數(shù)人的意見,也不必對公眾負責和接受監(jiān)督。
3.非營利組織的業(yè)余性。非營利組織強調(diào)的是志愿性,義工服務常常由有愛心的志愿人士提供,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組織績效和服務產(chǎn)品質量。同時,由于非營利組織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資待遇,因此很難吸引專業(yè)人員加盟,這也會影響非營利組織功效的發(fā)揮。
4.非營利組織對象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作為政府失靈的一種補充,非營利組織活動的對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會群體,如特定的種族、特定的宗教、特定區(qū)域的居民、特定的性別和年齡。由于不同非營利組織的籌集資金、組織動員能力不同,不同群體受到的服務也會不同。以慈善活動為例,如果每個群體都要建立自己的慈善機構,那么很多機構提供的服務將很難產(chǎn)生規(guī)模效應,或者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除以上問題外,作為制度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非營利組織存在被環(huán)境同化的可能,這是因為任何一種組織的存在都是以反應迅速和高效管理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也不例外。政府組織與市場組織是兩種成功的組織形式,它們的結構和運轉方式也是被非營利組織模仿和選擇的,所以非營利組織的官僚化傾向和組織目標的轉移在所難免,這也是志愿失靈的一種表現(xiàn)。
(四)奧斯特羅姆自治組織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1.自治組織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政治經(jīng)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2.自治組織理論的中心內(nèi)容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賴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組織起來,進行自主治理,從而能夠在所有人都面對‘搭便車’、規(guī)避責任或其他機會主義行為形態(tài)的情況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自治組織理論認為,任何面臨集體行動、相互依賴的人都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制度供給問題,即由誰來設計自治組織的制度,或者說哪些人有足夠的動力和動機建立組織;第二個問題是可信承諾問題;第三個問題是相互監(jiān)督問題。
3.奧斯特羅姆認為實現(xiàn)自主治理有八項具體原則:(1)分享資源單位的個人或家庭之邊界界定清晰;(2)使用、供給與當?shù)鼐唧w情況相適應;(3)集體選擇安排;(4)有效監(jiān)督;(5)違反規(guī)則的分級制裁;(6)低成本的沖突協(xié)調(diào)機制;(7)對組織權的認可;(8)分權制組織。這些原則既包含對制度供給問題的解決,也包含對可信承諾與相互監(jiān)督問題的解決。
4.非營利組織的一個特征就是自主治理,盡管現(xiàn)實中這種自治的程度高低不一,但是奧斯特羅姆的自治組織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四、自測題
(一)填空題
1.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國家、經(jīng)濟、公民社會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定義逐漸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其中,________的定義最具代表性。
2.________主要致力于公民社會的結構性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公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3.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是建立在________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式個人主義的文化上。
4.人們都不愿意花錢購買公共物品,而期望別人出錢購買,自己享受同樣的權利,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的________現(xiàn)象。
5.按照________的要求,所有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經(jīng)濟活動關系都是通過市場發(fā)生聯(lián)系的,在市場以外不存在成本與收益的相關性。
6.________是指廠商或個人在正常交易市場以外向其他廠商或個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7.美國經(jīng)濟學家________認為,任何投票者都有對物品的需求(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政府、市場和非營利部門都是滿足個人需求的手段。
8.________是由美國學者漢斯曼于1980年在《非營利企業(yè)的作用》中提出的。
9.政府的特征是“強制”,營利組織的特征是“自愿”和“互利”,而非營利組織的特征是________和________。
10.20世紀________年代興起的新制度經(jīng)濟學理論為我們今天觀察非營利組織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jīng)濟分析視角。
11.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________和________。
12.新制度經(jīng)濟學認為,市場失靈問題和________密切相關,市場制度因個人理性與社會理性的矛盾導致某些方面的產(chǎn)品供給需付出的信息和交易成本過高。
13.新制度經(jīng)濟學認為,制度變遷是________的,是受制于惰性力量的。
14.自治組織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為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政治經(jīng)濟學家________。
15.自治組織理論采用了理性人的假設,在這里把它完整地稱為________。
(二)選擇題(每題至少有一個答案,多選少選均不能得分)
1.哈貝馬斯是公共領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力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征是( )討論。
A.自由的
B.理性的
C.批判性的
D.社會性的
2.西方公民社會的價值或原則主要有( )。
A.個人主義
B.多元主義
C.開放性
D.公開性
E.參與性和法治原則
3.治理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A.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規(guī)章制度,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B.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xié)調(diào)
C.治理既與公共部門相關,也與私人部門相關
D.治理是持續(xù)的互動,而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
4.公共物品具有以下哪些明顯的特點( )。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公共物品的消費具有非排他性
C.生產(chǎn)公共物品的收益也具有非排他性
D.非營利性
5.美國經(jīng)濟學家伯頓·韋斯布羅德認為,任何投票者都有對物品的需求(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都是滿足個人需求的手段。
A.政府
B.市場
C.非營利部門
D.其他組織
6.非營利組織具有哪些缺陷( )。
A.慈善不足
B.非營利組織往往存在家長作風
C.非營利組織的業(yè)余性
D.非營利組織對象的局限性
7.所謂制度,是指人們承認、接受和愿意遵守的一套合法的規(guī)范和行為。它由( )構成。
A.得到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
B.國家規(guī)定的正式約束
C.實施機制
D.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性和意識形態(tài)等
8.非市場的交易可以在下面哪種情況下發(fā)生( )。
A.在沒有市場的場合,以及在市場中交易成本過高的場合
B.在沒有政府的場合,以及在政府活動中交易成本過高的場合
C.在有市場的場合,以及在市場中交易成本過高的場合
D.在有政府的場合,以及在政府活動中交易成本過高的場合
9.非營利組織所體現(xiàn)出來的( )等都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產(chǎn)品供給效率,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A.互相信任
B.團隊精神
C.平等
D.參與
10.理性人假設認為影響個人策略選擇的內(nèi)部變量有( )。
A.預期收益
B.預期成本
C.內(nèi)在規(guī)范
D.貼現(xiàn)率
(三)名詞解釋
1.公民社會
2.治理
3.制度
4.路徑依賴
(四)簡答題
1.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政府失靈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3.簡述奧斯特羅姆提出的自主治理八原則理論。
(五)論述題
1.論述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缺陷。
2.論述治理與統(tǒng)治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