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亞國家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與政策選擇研究
- 薛小榮等
- 1572字
- 2022-07-27 10:57:02
第四節 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社會情況概述
一、烏茲別克斯坦基本國情
(一)歷史沿革
“烏茲別克斯坦”在烏茲別克斯坦語中為“自己統治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即“獨立”之意。9—11世紀,烏孜別克斯坦民族形成。13世紀被蒙古人征服。14世紀中葉,阿米爾·帖木兒建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的龐大帝國。16—18世紀,建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19世紀60—70年代,部分領土(現撒馬爾罕州和費爾干納州)并入俄羅斯。1917—1918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4年10月成立烏茲別克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加入蘇聯,成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解體后于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1991年9月1日起正式脫離蘇聯,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改國名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并將這一天定為國家獨立日。烏茲別克斯坦從此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阿米爾·帖木兒是烏茲別克斯坦最著名的歷史人物,被視為烏茲別克斯坦的民族英雄,在塔什干市中心矗立著帖木兒騎馬雕像,不遠處即為帖木兒家族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帖木兒家族及后代遺物。
(二)人口與地理環境
1.人口
烏茲別克斯坦共有134個民族。烏茲別克族占78.8%、塔吉克族占4.9%、俄羅斯族占4.4%、哈薩克族占3.9%、卡拉卡爾帕克族占2.2%、韃靼族占1.1%、吉爾吉斯族占1%、朝鮮族占0.7%,此外,還有土庫曼、烏克蘭、維吾爾、亞美尼亞、土耳其、白俄羅斯族等民族。華人數量3 000左右,經商情況良好,社會及經濟地位中等偏上。
烏茲別克語為國語,俄語為通用語。烏茲別克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使用拉丁字母拼寫。
烏茲別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信徒占人口總數的90%以上,屬于政教分離的伊斯蘭國家。其次為東正教。在伊斯蘭國家,宗教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全部,齋月期間,太陽升起后到落山以前不能進食。無論多么重要的生意,在齋月里也不能進行。在清真寺等宗教場所,婦女應戴上帽子,并用披肩遮住肩部、胸部。禁止崇拜偶像,因此工藝品中的人物塑像、玩具娃娃等都不得進入伊斯蘭國家。烏茲別克人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使用左手是不禮貌的。忌諱黑色,認為黑色是喪葬的色彩。禁食豬肉,忌食騾肉、驢肉、狗肉,也忌諱食用自死的動物肉及動物的血液。
2.自然地理
烏茲別克斯坦是位于中亞中部的內陸國家,西北瀕臨咸海,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毗鄰。總面積約為44.74萬平方公里。全境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全部面積的80%,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東部和南部屬天山山系和吉薩爾—阿賴山系的西緣,內有著名的費爾干納盆地和澤拉夫尚盆地。境內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烏茲別克斯坦的氣候屬于嚴重干旱的大陸性氣候。7月平均氣溫為26℃~32℃,南部白天氣溫經常高達40℃;1月平均氣溫為-6℃~3℃,北部絕對最低氣溫為-38℃。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為80~200毫米,山區為1 0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兩季。地理位置優越,處于聯結東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歐中亞交通要沖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隊之路的匯合點,是對外聯系和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的活躍之地。烏茲別克斯坦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古國,歷史上與中國通過絲綢之路有著悠久的聯系。
烏茲別克斯坦屬東5時區,比北京時間晚3小時,無夏令時。
3.行政區劃
全國共劃分為1個自治共和國、12個州和1個直轄市,分別為: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安集延州、布哈拉州、吉扎克州、卡什卡達里亞州、納沃伊州、納曼干州、撒馬爾罕州、蘇爾漢河州、錫爾河州、塔什干州、費爾干納州、花拉子模州、塔什干市。
首都塔什干(Tashkent)位于錫爾河支流奇爾奇克河谷的綠洲中心,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心和交通要沖,著名的絲綢之路便經過這里。它也是中亞地區最大的城市,是烏茲別克斯坦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按人口數量,塔什干是中亞最大的,在獨聯體內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輔的第四大城市。常住人口230.93萬(2012年)。1月平均氣溫為0℃,7月平均氣溫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