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青海經濟發展研究
- 王永莉等
- 3422字
- 2022-07-26 18:54:34
總論
王永莉(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青海,全省幾乎沒有工業,農牧業生產方式原始落后,交通閉塞,教育醫療等一片空白,消費品短缺,民不聊生,屬于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社會。195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各省區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通過實施“改革開放、治窮致富、開發資源、振興青海”發展戰略,不斷探索青海工業化和現代化之路。經過70年的不懈奮斗,青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封建農業社會向工業化和現代化邁進的巨大轉變,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極端貧窮向中上等收入水平邁進的跨越式發展。
第一,青海70年經濟發展概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在我國國防穩定、生態安全和民族和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青海全省面積為72.23萬平方千米,位居全國第4位。全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年降水量稀少,森林覆蓋率較低。青海素有“江河源頭”“中華水塔”的美譽,其生態環境變化直接關系到青海全省、全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生態安全,具有顯著的生態戰略地位。青海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農牧業資源等。其中已探明儲量的120多種礦產資源中,有54種位居全國前10位;水能資源總蘊藏量高達2000多萬千瓦,占全國的3.5%(2),在國內位列第5位;作為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擁有天然草場面積為3645萬公頃,占全國天然草場面積的1/10,位居全國第4位。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世居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其中青海藏區是除西藏以外全國面積最大的藏族聚居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藏族人口占青??側丝诘?2.65%(3)。
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603.2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4.47%。2017年全省少數民族共有285.48萬人,占全省人口的47.71%,其中藏族人口和回族人口分別占全省人口的25.23%和14.78%。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865.2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7689元,三次產業構成依次為9.4%、43.5%和47.1%,正穩步邁進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全省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持續增長,三次產業優化升級,地方財政收支持續增長,城鎮化建設不斷提升,國內消費品市場、對外貿易和金融市場等獲得持續發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和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
第二,青海70年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和產業優化升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始終保持快速增長。1950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34億元,到2018年增長到2865.23億元,比1950年增長了2137.2倍,1953—2018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1%(4),且略超過全國同期水平。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國民經濟發展更加平穩協調。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青海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且在2017年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升級。1950—2018年間,青海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由1950年的1.07億元、0.09億元和0.1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68.1億元、1247.06億元和1350.07億元,三次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249.6倍、13855.2倍和7499.4倍;三次產業構成由1950年的79.6%、6.7%和13.4%分別轉變為2018年的9.4%、43.5%和47.1%,青海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升級。
第三,青海地方財力顯著增強,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青海地方財政一直保持平穩增長,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全省地方財政收支增長更加平穩。全省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一般預算支出分別從1952年的0.10億元和0.1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72.87億元和1647.5億元,分別增長了2727.7倍和9151.7倍。1953年青海共有164.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9.35萬人,城鎮化率僅為5.7%。到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達到603.2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達到328.5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4.47%。
第四,青海國內外貿易和金融市場等持續發展。青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50年的0.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835.6億元,增長了1588倍。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0年的100.3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835.6億元,有效提升了各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開放之后,青海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貿易總量持續增加,貿易結構不斷優化。1978年青海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64萬美元,其中進口為988萬美元、出口為76萬美元,貿易逆差為912萬美元;1980年首次實現貿易順差為83萬美元。2018年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9514萬美元,其中進口為21156萬美元,出口為47012萬美元,實現貿易順差為25856萬美元。
金融行業的發展在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1951年全省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僅有0.14億元和0.04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僅有0.01億元。2018年末全省各項存款余額為5754.6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6582.44億元,境內住戶存款余額為2295.95億元,全年全省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為87.66億元。全省已形成了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多種金融機構穩步協調發展的金融發展格局。2017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74.60億元,占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的比重依次為10.5%和22.4%,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第五,青海70年居民收入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青海醫療、教育等社會民生事業蒸蒸日上。1952年,全省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分別僅有67家和28家,全省病床數僅有529張,衛生技術人員數僅有513人;2018年末全省衛生機構有6396個,床位有3.92萬張,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全面進步。1952年,青海全省沒有高等學校,僅有7所中等職業學校、4所普通中學和1065所普通小學。2018年末,全省九年制業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8.0%。城鄉醫療條件和辦學條件的明顯改善,有力提升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受教育水平。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青海各族人民收入持續增加。1950年青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有88元,到2018年增長到47689元,比1950年增長了540.9倍。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84年的685元和281元,增長到2018年的31515元和10393元,分別增長了45倍和36倍,全省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從貧困到小康的巨大轉變。
青海貧困人口不斷減少,減貧扶貧成就十分顯著。2013年以來,青海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08.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24.6%下降至2018年的2.5%,2018年全省實現17.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8.1%下降到年底的2.5%(5)。
第六,青海生態保護與環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青海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2018年末全省自然保護區有1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1.78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3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26%。2006—2015年,青海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7%(6),但能耗依然高居全國第2。改革開放以來,制定實施“改革開放、治窮致富、開發資源、振興青海”發展戰略,不僅為青海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資源保障和能源保障,還推動了全省能源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1980年,青海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占比依次為63.5%、16.0%、0.4%和20.0%。到2017年,青海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消費占比調整為32.1%、11.1%、15.7%和41.1%,其中天然氣和水電等清潔能源占比高達56.8%;能耗增長和污染排放等也控制在約束范圍內。
站在70年輝煌成就的新起點,青海未來發展也將面臨更多的復雜性問題。如:全省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各方面與全國相比依然差距較大,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長期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尖銳;等等。為此,青海未來將繼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繼續弘揚和踐行青海精神,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
回顧青海70年以來在國家支持政策、資源稟賦升級、經濟持續增長、產業協調發展、加速城鎮化以及貿易發展、金融發展、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發展戰略等方面的歷程和成就,展望青海美好的未來,在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青海各族人民將繼續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這正是本書的目的和內容。
(1)王永莉,四川蒲江人,經濟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經濟等。
(2)青海經濟信息網.走進青海[DB/OL].[2019-06-08].http://www.qhei.org.cn/zjqh/zjqh_zrzy_slzy0.shtml.
(3)李清源.青海解放60年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回顧與思考[J].攀登,2009,28(5):86.
(4)根據全國和青海歷年統計年鑒整理,其中全國和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倍數和增長水平均按當年價格計算;青海和全國2018年數據均來自2018年統計公報,后面不再一一標明。
(5)青海省扶貧開發局.2019力爭7.7萬貧困人口全部“清零”.人民網[DB/OL].(2019-01-31)[2019-06-08].http://qh.people.com.cn/n2/2019/0131/c378418-32601564.html.
(6)“十一五”各地區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表2011年第9號公告[DB/OL].(2011-06-10)[2019-06-08].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g/201106/t20110610_417376.html,“十二五”各?。▍^市)節能目標完成情況2016年第27號公告[DB/OL].(2016-12-02)[2019-06-09].http://www.ndrc.gov.cn/gzdt/201612/t20161202_82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