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青海經濟發展研究
- 王永莉等
- 1007字
- 2022-07-26 18:54:38
2.1 引言
資源稟賦又稱要素稟賦,是指一個地區資源的內涵、發育程度、規模、結構等素質方面的綜合狀況。1919年發表的《外貿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被稱為現代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國際貿易理論的起源(3),赫克歇爾在文中用勞動、資本、土地和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集中探討了各國資源要素稟賦構成與商品貿易模式之間的關系。對于資源稟賦可從兩個維度認識:第一個維度是自然資源,主要是指以水、土地、動植物以及氣候資源等為主的自然資源,具有明顯的自然屬性;第二個維度是社會經濟資源,主要是指基礎設施、勞動力、管理、資本、人才、技術等社會形態資源,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
資源稟賦狀況是決定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水平、規模和質量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制定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實現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關于資源稟賦的經濟效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將資源稟賦單純視為“福音”或“詛咒”。如:姚毓春等(2014)(4)認為,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分段來看,我國資源富集地區的自然資源均有利于該區域的經濟增長;另一類則認為資源稟賦對于經濟增長質量具有異質性,并對其產生異質性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李強和徐康寧(2013)(5)認為自然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對于資源生產地而言,自然資源開發會通過“荷蘭病”、制度弱化、對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的擠出效應等傳導機制阻礙地區經濟增長,因而自然資源是“詛咒”;對于資源消費地而言,資源消費有利于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自然資源是“福音”。
無論是“資源福音”理論還是“資源詛咒”理論,均表明自然資源作為重要的經濟條件,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必然產生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海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實現了高速穩定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這充分證明青海已經成功發揮了其資源稟賦優勢,沒有出現“資源詛咒”。青海未來發展,還要繼續依賴全省稟賦結構的不斷升級,繼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本章第二節首先對青海的自然地理做簡單概述,然后著重概括第一種資源稟賦,即自然資源稟賦,主要包括青海礦產、土地、草原及牧業、氣候和水等優勢資源稟賦特征;第三、第四、第五節主要分析第二種資源稟賦,即社會經濟資源稟賦,包括基礎設施、教育以及醫療衛生等稟賦特征。其中,第三節梳理青海70年來公路、鐵路和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以及郵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歷程、成就和展望;第四節回顧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成就和展望;第五節介紹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歷程、成就和展望。最后是本章的一個簡短結論。
- 中國脫貧攻堅調研報告.通遼篇
- 寧夏企業奮斗史
-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研究
- 對外開放新格局下陜西跨境電商生態系統與優化研究
- 2012昆山經濟發展報告
- 襄言隨語:地方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與改革創新
- 十年重建:“5.12”汶川大地震遺址區旅游開發研究及震后旅游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 北京產業發展與安全研究報告(2018)
- 以信息技術推進西部民族地區農牧區發展研究
- 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產業結構演進
- 中原經濟區綠色發展及其績效提升研究
- 精準脫貧研究:基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貧困農戶可持續生計策略優化的視角
- 中國長三角區域發展報告(2015-2016)(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培育項目))
- 寧波臨港區域空間結構優化研究
- 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路徑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