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研究
- 任亮 南振興主編
- 7464字
- 2022-07-26 19:11:22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的空間結構和建設機理
馬振剛 李黎黎
(張家口學院理學系)
摘要:張家口是京津冀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以張家口地域為主體的生態經濟區是實現區域生態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存在自然可能性、經濟可行性和政策可容性,其中,區域生態環境脆弱且環境外溢顯著是其自然驅動因素,處在重要區域經濟圈內但經濟發展滯后是其經濟驅動因素,區域規劃與政策導向是其政策驅動因素。根據空間依賴性和居民地臨近性等原則,利用GIS分析手段,將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劃分為以“壩上壩下,兩山兩河”為主體的自然空間結構,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一軸兩翼一區”為內容的功能分區結構。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建設要立足綠色發展,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和生態發展產業化,經濟建設要以城鎮化建設為引擎,加快城市點軸模式的開發,生態建設要構建以自然尺度為單元的由面狀草原、帶狀農田和塊狀森林組成的綜合生態系統,同時,建議張家口實施首都經濟圈和外長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戰略和建設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戰略。
關鍵詞:生態經濟區;區域發展;空間結構;建設機理;張家口
首都圈是以首都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是首都職能發揮時所波及的空間影響范圍,是支撐首都職能發揮的區域基礎,張家口地區是首都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張家口在首都圈中的功能定位,有的學者強調其經濟職能,有的則強調其生態功能,更多的學者兼顧了經濟、生態兩方面的功能。河北省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2004)等認為,張家口應明確生態優先的原則,確立生態功能的主導地位,強化生態屏障、水源保證、綠色食品供應、食物安全保證和社會穩定五大區域社會功能,建成首都生態型經濟特區。李現科等(2005)在分析了京張區域、資源、產業、功能等聯系后,提出張家口是北京的發展腹地和生態屏障,水源、能源、勞動力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以及旅游基地。在吳良鏞院士(2006)提出的京津冀地區“一軸三帶”的空間發展格局中,張家口市位于山區生態文化帶上,他認為張家口是“畿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京師”的生態保障和確保首都安全的戰略要地,同時,該地區存在的大量國家級貧困縣也佐證著“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論點。河北財貿大學張云教授(2010)提出了環首都生態經濟區發展構想,認為其建設既可以強化為京津阻沙源、蓄水源的作用,也可以承接首都部分功能轉移,疏解北京市區產業和人口,提升河北省城鎮化發展速度。張貴祥(2010)基于官廳水庫水資源保護的視角提出了首都跨界水源生態經濟特區的概念,其主體界定在張家口生態經濟特殊示范區。2011年起,河北省將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構建作為重大發展戰略提出,其范圍包括環北京的河北省四市的13個縣。
一、建設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的驅動力分析
張家口市地處北京的西北部,位于東經113°50′~116°30′,北緯39°30′~42°10′,總面積3.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60萬,轄4區13縣。2011年人均GDP為25649元,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張家口地區為主體建設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具有自然可能性、經濟可行性和政策可容性。
1. 生態環境脆弱且環境外溢顯著是其自然驅動因素
張家口地區處于我國農牧交錯帶及其邊緣地區,是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區,濕潤向干旱的過渡帶,西部落后地區和東部地區的承接帶,在系統學上是大尺度的混沌邊緣,是典型的環境脆弱帶。存在著高度的生態壓力和多組分相互作用的激烈張力。該區域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系統層次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少,自我調節能力差的脆弱生態系統。同時,這里也是各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突變區域,也是農業和牧業兩個系統主體行為和結構發生“突發轉換”的空間域。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干旱缺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風沙危害等。區域農業利用處于臨界狀態,區域內梯度巨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十分突出,人類活動已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生態閾限。
張家口與北京是生態功能一體化區域。空氣的上下風向和水系的上下游關系是生態功能一體化形成的基礎。該區域盛行風向是西北風和東南風,侵襲北京的風沙是冬春季來自西北方向的大風造成的,研究證明對北京地區造成重大影響的沙塵主要發源于內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所以,張家口地區是風沙經內蒙古侵襲北京的主要通道,也是影響北京的主要沙源地之一。潮白河水系及永定河水系從北向南、從東向西貫通全域,將京張區域連為一體,構建了京張生態聯系的又一重要基礎。密云水庫、官廳水庫是北京市的兩大重要水源,而官廳水庫96%的水量是張家口的資源,密云水庫46%的水量由張家口區域提供,兩大水庫流域面積的40%均在張家口境內,張家口是北京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其生態環境好壞直接關系到北京兩大水源的生態安全。特殊的區位使張家口地區對發展生態經濟有著更為迫切的要求。

圖1 北京張家口區域空間概況
2. 處在重要區域經濟圈內但經濟發展滯后是其經濟驅動因素
張家口臨近京津,是京津冀都市圈和首都經濟圈的固有組成部分。國家“十二五”規劃把推進京津冀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加快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都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這給包括張家口在內的京津冀地區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同時由于張家口經濟基礎薄弱,河北“兩環”發展戰略中突出向東面海,給張家口提出了巨大挑戰。
張家口與北京之間存在巨大經濟斷層。2011年張家口市人均GDP僅為25649元,北京人均GDP為81658元,北京已進入后工業化時期,而張家口處在工業化中前期。兩地縣域經濟發展懸殊,本文以2009年北京、張家口縣域數據為源,制作了縣域生產總值四級分布圖,由此可比較出京張兩地的經濟差異。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年發布《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張家口有11個縣(包括涿鹿縣趙家蓬區)為貧困縣,僅有2個縣不在其中。

圖2 北京張家口縣域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圖
京張之間巨大的經濟落差,導致一系列代溝的出現。首先,產業對接難度加大。雖然近年來張家口與北京合作步伐不斷加快,在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保護、農業、能源等方面都有合作,但區域間發展的梯度差還在繼續擴大,京張區域尚未形成區域分工與合作體系,產業關聯度小,產業結構融合度低,區域產業布局與合作多停留于形式。其次,生態需求不一致。由于兩地人民處在不同的生活水平上,生態建設對于北京來說是安全需要和發展需要,而對于張家口大量貧困人口來說,最基本的需求是生計而非生態,高端的生態保護與低端的生活水平相脫節。再次,京張眾多臨近鄉村之間,因行政的割裂產生了巨大的公共服務差別和貧富懸殊差距,造成民眾心理失衡,成為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消除京張區域經濟的巨大差距,已成為首都圈一體化建設中的共識,為張家口深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建設生態經濟區提供了平臺。
3. 區域規劃與政策導向是其政策驅動因素
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張家口地區是京津水源地水源涵養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中,壩上的張北、康保、沽源、尚義四縣劃入了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張家口在承擔生態功能區的同時,受到國家和相關省市嚴格的環保政策及產業布局的限制,從而縮小了地區的產業選擇,限制了產業發展機會和資本進入,削弱了地區的競爭力。隨著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規劃的實施,及京張交通體系特別是京張城際的開工,張家口將融入北京一小時生活圈,京張“同城效應”越發明顯,京張合作即將迎來最佳機遇期,這為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戰略契機和發展空間。近年來,在京津冀三方高層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會談紀要”等文件中,都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列在首位,北京還主動實施了“稻改旱”、水資源環境治理、環首都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等區域扶持項目。張家口將生態經濟作為經濟戰略性調整的基本方向,其與北京之間的政績競爭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將讓步于生態合作關系,這樣,京張之間的利益沖突或可逐步消弭,并可走上區域和諧發展之路。
二、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區劃分析
生態經濟區劃是從區域生態的、社會經濟的功能分析入手,剖析自然生態地域結構和社會經濟地域結構,科學總結自然、經濟功能的地域分異規律,劃分融合生態和經濟要素的地域單元。張家口生態經濟區是以張家口區域為主體,以“壩上壩下,兩山兩河”為空間骨架,以“一軸兩翼一區”為功能分區,以生態型產業基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業)為內容,以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生態經濟綜合體。
1. 自然空間結構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境內有兩區(壩上、壩下)兩山(大馬群山、小五臺山)兩河(洋河、桑干河),構成了其自然空間骨架。壩上高原區包括:尚義縣套里莊、張北縣狼窩溝、赤城縣獨石口一線以北的沽源、康保、尚義和張北四縣的廣闊區域,屬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占張家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拔一般在1400米左右。岡梁、湖淖、灘地相間分布,呈現典型的波狀高原景觀。壩下分為山區、丘陵區、河川區。其北部為燕山余脈大馬群山山地,主要河流有黑河、白河,均系潮白河上游。其南部為小五臺山地,其中小五臺山主峰海拔2882米,為全市最高峰;桑干河、洋河橫貫全市東西,匯入官廳水庫,沿河兩岸分布著一系列串珠狀間山盆地,其中較大的有懷安—萬全盆地、張家口市區—宣化盆地、蔚縣—陽原盆地、涿鹿—懷來盆地。

圖3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組織結構框架
2. 產業空間結構
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必須立足生態,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生態型產業基地。根據各縣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形成了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三大產業基礎,如表1(根據張家口2009年經濟年鑒整理)。
表1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縣域產業概況

續表


圖4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旅游服務業區劃圖
旅游服務業是張家口打造的第一主導產業,以建設京西北運動康體休閑區為目標,依托京津龐大的旅游消費市場,圍繞文化和生態休閑兩大主題,著力打造“中華民族搖籃,生態休閑之都”的旅游總體形象,構建了以主城區休閑中心以及壩上草原、崇禮滑雪、桑洋河谷、歷史文化四大旅游區為主的總體空間戰略格局和動態拓展板塊。
3. 功能分區結構
區域功能包括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生態經濟功能分區是兼顧二者的基礎上形成的功能一致的區域單元。生態經濟單元在更高層次的區域發展格局中,承擔和發揮著能夠推動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和經濟功能。國內外有眾多學者專家在研究生態經濟區劃時,是主要圍繞自然、經濟、社會三方面進行的,具體指標根據研究區域的不同各有特點。對于張家口地區,其自然環境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勢地貌格局,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現有鄉鎮分布有密切相關,為此本文以張家口高程數據和張家口鄉鎮分布密度為基礎,運用GIS相關技術,進行了適宜性分析,將整個區域分為五級,分布為發展核心區、發展優化區、發展緩沖區、生態保育核心區、生態保育敏感區(如圖5)。

圖5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功能分區
在考慮行政單位完整性的基礎上,將張家口生態經濟區分為“一軸兩翼一區”的功能分區,其中一軸主要是以洋河為軸的發展核心區和發展優化區,包括張家口主城區、萬全、懷安、宣化、懷來縣和涿鹿縣的部分地區,重點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兩翼之一是指處在發展軸西南側的蔚縣和陽原縣,為發展優化區,重點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另一翼是指處在發展軸東北側的赤城縣和崇禮縣,為發展緩沖區和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一區是指壩上生態保育區,包括張北縣、尚義縣、康保縣和沽源縣,以發展生態旅游和畜牧業為主。
三、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機理

圖6 張家口城市點—軸式發展模式
1. 以核心軸區城市化建設為引擎,提振經濟發展
資本的逐利性是城市空間生產的內在驅動力。張家口因城而市,以市促城。建城源于明朝防御殘元勢力襲擾的軍事需要,以上堡和下堡為基點;市起于以張庫大道為代表的長城內外資本的融通,發展于中國人建設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開通,京張鐵路帶來了一個橋東區。交通的發展成為張家口攻城略地的排頭兵。當前,應加快推進京張城際鐵路及張家口洋河新區的建設,使張家口融入北京一小時生活圈。這將極大地推動京張區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融通,使張家口主城區、宣化區、宣化縣、萬全縣及懷安縣加快融合,下花園區、懷來縣和涿鹿縣組團發展,進而形成以洋河為軸的點—軸式城市發展模式,為張家口打造京冀晉蒙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2. 以面為體以帶為廊,因地制宜,科學保育生態
張家口地處壩上壩下、長城內外,各區縣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和基礎條件差異較大,因此,在生態經濟區建設過程中,要樹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思想,要根據各自的條件和特點,找準優勢,選擇一個正確的發展道路,來加快發展,避免在區域布局和工作指導上的“一刀切”。比方說,張家口壩上本來就是草原,草食畜牧業,退耕還草,種草固沙,以草養畜、養牛,這些都是壩上的特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果不顧及這些特點,非要掀了草皮種麥子,拔了草來種樹,那是行不通的。因為在這里種樹,即使三十年也長不粗。你想種麥子,開了荒種地,白毛風一刮,養分就少一層,越刮土地越薄,沙子越來越多,麥子同樣種不好,這是特定的生態環境造成的,自然規律是不能違背的。根據張家口“壩上壩下,兩山兩河”的自然空間結構及氣候特點,壩上應恢復以草原為基底的草原生態環境,兩山及鄰近低山丘陵區應以喬灌木森林生態系統為主,洋河和桑干河區域應形成林網保護下的農田生態系統。通過構建以自然尺度為單元的生態系統,形成以面狀草原為主體,以帶狀農田為廊道,以塊狀森林為鑲嵌的綜合生態系統。
3. 立足綠色發展,建設兩型社會
張家口地域是首都北京的生態腹地,同時處在環首都貧困帶上,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矛盾突出。在“北京要生態,地方要財政,人民要吃飯”的三方訴求點上,“生計”優先于“生態”,發展仍是第一要務。在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上,在綜合考慮張家口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薄弱的經濟基礎、嚴格的產業限制、高強的行政壓力等多個因素下,綠色發展成為其實現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綠色發展是解決張家口生態治理與區域發展矛盾的唯一途徑,是張家口在外部生態壓力下融入區域經濟圈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入場券。綠色發展就要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和生態發展產業化,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配置的作用。張家口產業發展要培養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興能源業,電子信息產業;要圍繞優勢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重點構建冶金、化工、煤炭、電力、建材等產業內部和產業間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資源綜合開發。在生態發展上要遵循自然規律,緊靠科技推動,深化京張生態合作領域,特別是要搭建京張兩地科技教育人員傳幫帶平臺,變外部輸血為內部造血,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基礎。

圖7 張家口生態經濟區生態區劃
4. 實施兩圈(首都經濟圈與外長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戰略
張家口是處在過渡帶地區的城市,張家口的發展過程始終與首都經濟圈與外長城經濟圈政治經濟環境緊密相連,兩大區域相互作用內容的變化,規定著張家口城市的功能定位及發展程度。早期的軍事駐防需要催生了城的建設,和平時期的商品交換需求催化了市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加快了各類資本要素的聚集,而政治環境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著人口的數量變化。如今生態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制約性作用愈加強烈,過渡帶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地要面對大城市敏感神經的考驗,發揮好生態媒介功能已成為過渡帶城市融入區域一體化中的功能定位。作為張家口,既要做好首都經濟圈中的生態保育功能,對接京津,更要銜接好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兩地地區。同時,由張家口區位所決定的貫穿東西、承接南北的功能的發揮,取決于兩圈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和張家口融入的廣度深度。
5. 實施國家級生態經濟區建設示范戰略
在張家口建立國家級生態經濟建設示范區,有以下有利條件:第一,經過近十余年的發展,在學術界達成了共識,進而能夠推動社會共識和領導決策共識;第二,符合張家口在首都經濟圈和京津冀一體化中的定位,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進行頂級設計,科學實施,典型示范;第三,隨著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和首都經濟圈提升,生態環境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加凸顯,破解生態瓶頸尤為緊迫,首都區域發展所需生態腹地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到內蒙古、山西等省份,有利于張家口發揮溝通東西貫穿南北的作用;第四,在張家口設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作為一個政策先行先試地區,整體解決試驗區內的扶貧、生態、移民、公共服務等問題,實施長期的生態扶持政策。
四、結論
以張家口為主體建設張家口生態經濟區,既是京津冀一體化和首都圈中各區域分工的要求,也是張家口地區自然、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張家口生態經濟區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重取向,區域規劃要立足于“壩上壩下,兩山兩河”的自然空間結構和“一軸兩翼一區”的功能結構。在建設機理上,要立足綠色發展,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和生態發展產業化;要以核心軸區城鎮化建設為經濟發展引擎,加快城市點軸模式開發,助推生產要素集聚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上,要以自然尺度為單元,因地制宜,建設以壩上為主體的面狀草原生態系統,以洋河桑干河階地為主體的帶狀農田生態系統,以山梁丘陵為主體的塊狀森林生態系統。通過自然和經濟的分類指導,產業和生態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慶玲,齊子翔.開啟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篇章——2011年首都圈發展高層論壇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3):126-128.
[2]王寶鈞.基于生態聯系的京張區域整合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3]陳建華,魏百剛,蘇大學.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李黎黎,馬振剛,王寶鈞.張家口生態環境治理失效因素及應對思路[J].環境保護,2014(1):67-68.
[5]陳廣庭.近50年北京的沙塵天氣及治理對策[J].中國沙漠,2001(4):402-407.
[6]譚成文,楊開忠,譚遂.中國首都圈的概念和劃分[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0(4):1-7.
[7]張云.環首都生態經濟區發展構想[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0(2):5-11.
[8]肖燕,錢樂祥.生態經濟綜合區劃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J].2006(6):64-68.
[9]張家口市農業區劃辦公室.張家口市農業資源區劃[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10]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張家口60年經濟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1]何英彬,陳佑啟,常欣,等.基于GIS的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綜合區劃——以黃土高原延河流域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4):39-43.
[12]劉春臘,張義豐.首都生態經濟區的空間結構及建設機理[J].經濟地理,2010(7):1068-1075.
[13]王亭亭,朱忠旗.河北省“一線兩廂”戰略暨“北廂”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