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如何喂飽大明
- 大明支配者
- 羿白
- 2391字
- 2022-07-28 12:54:24
說到東廠,就不得不提到東廠的由來,東廠設立于永樂十八年,自建立之初,其權力之大、作惡之多、名聲之臭實在罕有匹敵。由于其機構位于東安門,所以被命名為東廠。
東廠職務有千戶、百戶、掌班、領班、司房等,但具體干活的是役長和番役。他們的職責很廣,什么都管,什么都看:朝廷會審案件,東廠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上班,東廠派出人員坐班;六部的各種文件,東廠要派人查看。這還不算,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人還負責市場調查,連今天菜市場的白菜、蘿卜多少錢一斤,都要記錄在案。
自從這個機構成立后,不光是朝廷百官倒霉,連錦衣衛(wèi)也跟著郁悶,因為他們原本就是特務,東廠的人卻成了監(jiān)視特務的特務,錦衣衛(wèi)的地位大受影響。在東廠成立之前,錦衣衛(wèi)也算是個有前途的職業(yè),許多“有志青年”出于各種目的,紛紛投身于明朝的特務事業(yè),但東廠機構出現(xiàn)后,其勢頭就蓋過了錦衣衛(wèi),搶了錦衣衛(wèi)的風頭。
原因也很簡單,東廠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而且其首領東廠掌印太監(jiān)是皇帝身邊的人,與皇帝的關系不一般,也不是錦衣衛(wèi)的首領錦衣衛(wèi)指揮使能夠相比的。所以在之后的明代歷史發(fā)展中,原本是平級的錦衣衛(wèi)和東廠逐漸變成了上下級關系,有些錦衣衛(wèi)指揮使見了東廠掌印太監(jiān)甚至要下跪叩頭。
處處都受人鉗制,做錯了是自己的,做好了是東廠的,這樣一來,錦衣衛(wèi)還能做什么呢?
因此朱由檢將錦衣衛(wèi)和東廠徹底分開,并且將他們的職權也分別劃分。
高時明很快來了,朱由檢對他說:“朕需要對東廠做出一些調整,從今以后東廠成員不再從錦衣衛(wèi)抽調,只從宮中身世清白的宦官中選拔。東廠職權,只在兩京,出京以后,天下人皆可不認。”
高時明心下一驚,這樣一來,東廠的職權不就只限于皇帝身邊了嗎?
難道,是皇上對宦官們不滿意了?
“不要胡思亂想,下去安排吧。”
朱由檢好似看穿了高時明的說道。
高時明連忙回道:“奴婢不敢。”
朱由檢沒當回事,而是又說道:“還有,去給朕找一個人來。”
幾天后,朱由檢要找的人就來了。
此人便是《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
宋應星在歷史上的地位被嚴重低估,最主要的還是建奴入關后,對華夏思想、科技等寶貴東西進行了喪心病狂的封殺。
《天工開物》這本書被譽為中華17世紀的百科全書,可惜被建奴給毀了。
這無疑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朱由檢原本以為這次找來宋應星應該會花些時間,沒想到他就在京城附近,這不,才幾天就把他給找來了。
現(xiàn)在宋應星對自己可太重要了,只有把吃飯的問題解決了,才能想后面的事情啊!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宋應星可真是太寶貴了。
然而,朱由檢見到宋應星激動,宋應星卻比他更激動。
他只是一個過了鄉(xiāng)試的舉人,連官身都沒有,卻能得到皇上召見,這是多大的榮耀?
當接到要進京面圣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子真的要見我?
直到真的進了紫禁城,真的見到了當今天子,心中依然是驚濤駭浪,驚喜萬分。
“草民拜見陛下!”
能見到當今天子,是無數(shù)仕人的理想啊。
朱由檢笑瞇瞇的道:“宋卿請起,來人,賜座。”
宋應星受寵若驚,可是圣恩難拒,他還是老老實實的坐下了。
“朕聽聞,你對農物之類涉獵頗深?”
“草民惶恐,只是略懂而已。”
“宋卿不必謙虛,朕特意找你來,便是為了此事啊。”
宋應星恭敬道:“陛下有何事需要草民去做的盡管吩咐,草民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朱由檢點點頭,說道:“民以食為天,糧食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陜西赤地千里,百姓食不果腹,朕心急如焚,每每想到有百姓沒有飯吃,朕這心里,便痛如刀絞。朕需要糧食,朕想專門為愛卿設立一個農務司,讓宋卿替朕研究如何把這糧食種好。”
宋應星心中一顫,若是跟別的讀書人說這些,一定會覺得皇帝是故意挖苦他,身為讀書人,那自然是日夜勤讀孔孟圣學,怎可去阡陌之間,浪費了大好年華?
但是宋應星卻不同,他是一個從小就對自然、手工藝等類目有濃厚興趣的人。
一聽說皇帝居然專門給自己設立了一個農務司,頓時激動得連忙跪下,拜道:“草民何等何能,承蒙天子器重,必不負君恩!”
“宋卿快快請起!朕想要的是能辦事的人,可不是只會阿諛奉承的人。”
宋應星感動:“草民明白了。”
他起身后,想了想,從袖子里掏出了一個小土豆和紅薯。
“陛下,草民此次前來,還帶了一些東西,希望陛下可以看看。”
朱由檢一眼就認出來了,可還是問道:“這兩樣是何物?”
宋應星解釋道:“此二物叫做土豆和紅薯。此二物是草民的好友徐光啟交給草民的,他說只有草民才有這樣的能力,讓這二樣東西造福百姓。”
朱由檢恍然,對了,還有徐光啟,回頭立馬叫人去找徐光啟來。
歷史上,不久的將來,宋應星就開始種植土豆和紅薯了。
宋應星和徐光啟很熟,徐光啟跟那個叫利馬竇老外又關系鐵的很,想來這一來二去,土豆和紅薯就在宋應星這里開始推廣了。
明末最嚴重的的是什么?
是饑荒!
一切內亂的根源就是饑荒!
大口大爆炸,糧食產量卻沒有得到提升。
但是歷史上的崇禎和他的大臣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名落孫山的舉人,正在種植土豆和紅薯。
只要將這兩種作物推廣下去,可以救很多人的命!
宋應星其實也在明末的時候,靠著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種植過土豆和紅薯,但畢竟他的力量實在太單薄,而且被當時的官府忽視了。
他自己也想將土豆和紅薯推廣出去。
尤其是紅薯,生長快,對氣候適應性強,而且容易保存。
后來康麻子的‘紅薯盛世’就是這么來的。
朱由檢很激動。
“宋愛卿,這農務司凡大小之事,你皆可做主,若是有遇到難題,呈報與朕,朕為你做主,你盡管給朕把糧食種出來!”
“臣遵旨!”
隨后,朱由檢又下了一道圣旨,賜宋應星奉正大夫,從二品官階,又在京師賜了府邸。
先讓宋應星去皇家農田里去種一段時間,等有了更多的種子,就開始在北直隸和陜西一帶大力推廣。
朱由檢推算了一下,現(xiàn)在是冬天,如果就按照自然氣候去種植紅薯和土豆肯定是來不及的。
還得用溫室大棚來種植才行。
據說明朝民間有些地方也使用過溫室大棚,只不過沒有推廣開而已。
想了想,朱由檢打算讓宋應星迅速接手了皇家農田后,親自過去一趟。
種糧食這種事,還是要抓緊的,時間不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