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上層建筑與民生之關聯

  • 大明支配者
  • 羿白
  • 2405字
  • 2022-07-20 20:33:14

集權的目的,是為了改革。

改革,并不只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去了解百姓需要什么,這個國家需要什么。

一個國家想要運轉,終究離不開三個字,勞動力!

要搞明白這其中的奧秘,就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

勞動力從哪來?從百姓中來。

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都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發展國家,必須壓榨百姓勞動力,這些勞動力主要用來做什么?

種地。

中國古代屬于小農自然經濟,總結起來就四個字‘男耕女織’。

因此,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

從奴隸時代的井田制,到封建社會的租佃制,都是為了從百姓身上壓榨勞動力。

國家興于土地,也亡于土地。

春秋戰國開始,幾乎每個朝代初的口號都是‘打地主分田地’,到后期卻都是大肆搞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這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難以治愈的頑疾。大地主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讓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自己的土地和房產淪為佃農。

事實上,這么做無異于飲鴆止渴,自尋死路。

農耕時代的小農經濟,土地是百姓生存的命脈所在,壓榨的太狠了,百姓就沒心思種地,躺平了。

而躺平的多了又會發生什么呢?就會觸底反彈,就是造反。

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最后都是亡于此。

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推翻了重新洗牌。

《韓非子·顯學》中說:“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學士也。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意思就是說官吏們征稅的對象是種田的人,而君主供奉的卻是那些著書立說的學士。對于種田的人征收重稅,對于學士卻給予厚賞,這樣,再想督責民眾努力耕作而少說空話,是根本不可能的。

這就正應了那句話,天子當與百姓共天下,非與士大夫公天下!

不說遠了,就拿元朝來說,《元史》卷154《鄭溫傳》上說世祖賜鄭溫常州田三十傾;卷173《葉李傳》說世祖賜葉李平江田四十傾;《元史》卷134《撒吉思傳》,世祖賜撒吉思益都田千傾,《撒吉思傳》譯文:朝廷授撒吉思山東行省都督,后任命為經略、統軍二使,兼益都路達魯花赤(達魯花赤相當于現代縣、區、市、省等地方政府的黨高官一職)。撒吉思辭謝,上書說:“山東是重要地方,應選派貴戚來鎮守。”世祖不許,還賜他京城宅一區,益都田千頃。

要知道忽必烈時期,元朝版圖是很大的,可就連撒吉思這樣的封疆大吏,都才賜田千傾,可想而知元初對土地兼并的問題是比較抑制的。

可到了元武宗時期,賜田萬頃已經不在少數,千頃或者五千頃更是數不勝數。武宗至大二年在江西地區,三品官職田的佃戶有五百至七百戶,下至九品小官,還占有佃戶三十至五十戶,蘇天爵《滋溪文稿》卷9《元故太史院贈翰林學士齊文懿公神道碑》有言:“閩憲職田,每畝歲輸米三石,民率破產償之。”意思就是,福建的法令規定,每畝田每年要上繳三石,讓百姓破產都償還不起。如此苛重的地租,簡直是對農民敲骨吸髓的剝削。這就形成了“大家收粟至數百萬斛,而小民皆無蓋藏“,“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景,有許多的農民也就因此而破產,走上了流亡的道路。

元朝后期的腐朽統治,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反映到民間,就是劇烈的土地兼并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致使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

明朝呢,明朝其實和元朝的滅亡原因很相似,都是因為土地。這也不奇怪,畢竟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無外乎是爭這一畝三分地。

明朝原本是有機會改變這一切的,太祖制定的《大明律》規范契約、言行、倫常、吏治、刑上大夫、嚴禁諂諛,相比于廢話連篇的元律、刻板教條的宋律、不完善的唐律,《大明律》簡直就是法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大明律》出現以后,才讓活在封建時代的老百姓意識到,這世道除了皇權之外,還有法理。

誠然,明代的初制,有一些也不完善,比如士紳不納稅,就是為后世所詬病之所在,可討論問題,不能跳過問題出現的時代,而直接談論結果。

明太祖朱元璋,一個人類歷史上所有開國皇帝之中,出身最低的皇帝,他的正統性是毋庸置疑的。從茅草屋的風雨到皇覺寺的孤燈,從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到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一個個蓋世梟雄在他面前倒下,一個個王侯公卿在他身前顫抖。

可他也只是人,并不是萬能的神,毫無根基的他想要建立政權,只能和掌握著國家真正財力和資源的世家大族們做出一些妥協,這是當時的唯一辦法。

這禍根,也由此埋下。

可治理國家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代發展,政策也要適當調整,比如這個士紳不納稅的規定,后來的皇帝,就應該要下狠心來改革掉。可惜最有希望改變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皇位是靠搶來的,本身就不夠硬氣,而且他還是個愛打仗的皇帝。為了減少自己處理政務的時間,他將皇帝的權利分了一部分出去,這部分權利的名字,叫做票擬。

票擬,也稱條旨,指的是大臣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并將這些意見附于奏章之上,送給皇帝御覽。而行使這部分權利的,便是內閣。

之后,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他再次將一部分的皇權分割出去,這部分權利的名字,叫做批紅。

批紅,便是讓人按照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代理皇帝行使批紅的權力。行使這部分權利的人,便是司禮監。

自此,明朝皇帝的權利分成了三部分。

皇帝一部分,內閣一部分,司禮監一部分。

這看似平衡的權利布局,實則暗潮洶涌。

因為掌控這些的是人,而人就不能用平衡的觀念來看待,因為人的意志和理念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也會天差地別。

同樣的,也會造成難以改革的情況。

太祖時期的政令是皇權合一時代留下的,后世的皇帝們則只有三分之一的權利,怎么改?

縱覽《元史》《明史》可以發現,明朝的滅亡,和元朝的滅亡原因不徑相同。雖說蒙元人對漢人的剝削要遠遠比明末朝廷對百姓的剝削更嚴重,可結果都是一樣,只是滅國的時間不同,你對百姓剝削的狠一點,那就亡得快一些,剝削得輕一點,就亡得慢一些。

想要穩住江山,必須減輕百姓負擔。為此,就要想辦法重新分配財富。

而想要完成這些,便需要集權。

集權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非常時期,必須行非常辦法。

哪怕獨斷專行,也好過優柔寡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四子王旗| 揭东县| 安塞县| 德格县| 田阳县| 正安县| 金华市| 襄垣县| 高要市| 桂阳县| 云林县| 阿合奇县| 砚山县| 临颍县| 偏关县| 潮州市| 中卫市| 常熟市| 沙坪坝区| 什邡市| 略阳县| 大同县| 通山县| 天柱县| 衡水市| 阳信县| 内江市| 潮安县| 嘉鱼县| 大悟县| 巩义市| 云霄县| 赣州市| 方正县| 霍州市| 治多县| 高尔夫| 绿春县| 江永县|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