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廁所博物館

坐標:印度·新德里

“印度的廁所背后不僅包含了現代文明的沖擊,也有宗教觀念之下難以妥協的禁忌。”

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擁有一個全世界聞名的廁所博物館,卻不愿意認認真真地去建一座廁所,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印度有一本書,叫作《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國家有關宗教、道德、哲學和法律的匯編之一,傳說是由天神之子摩奴制定,里面詳細規定了如廁的地點和方法。而摩奴在印度神話中是人類的始祖,他的話必須得聽啊!

僅僅是一個法典規定就能讓人保守到如此地步?

其實不光如此,還有很多原因導致印度人不愿意修廁所。

最重要的一點是,印度人都很信奉宗教,而在印度的文化里,不僅摩奴祖先規定了各種如廁的規矩,而且人們公認廁所是藏污納垢、不吉利的地方,進入不潔的地方自己也會被污染,印度教更是認為修廁所是對女神Vishnu的褻瀆。

女神Vishnu

同時,經濟原因也是一大難題。在印度建一個廁所的成本大約為25000盧比,相當于2500元人民幣,這差不多已經是農村一家人半年的開支了。再加上印度是個缺水的國家,印度對很多貧窮地區采取的是政府供水,僅在早上6點至9點供應,在這幾個小時要把一天用的水接好保存下來。連喝水都這么麻煩了,哪還能用來沖廁所?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真的要在全國普及廁所,形成系統,那工程特別大!印度目前的排污系統,很多都還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下水道系統還要重新規劃和擴建,這個工程量可不是隨便說說!

再說,印度人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并不覺得露天廁所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方便,更無法察覺于全球的文明環境有多么方便,就得過且過吧!

爺爺、父親都是這樣過的,你以為老天就對你不公?不!以后你就慢慢習慣了……

生活不易,且好好珍惜我們有廁所的日子,節約用水!想要改變環境,就先要改變環境中的人,改變他的意識。于是在1994年,蘇拉布國際服務組織的創始人賓德什瓦里·帕塔克決定讓印度人民了解現代衛生的觀念,接納并推崇這個概念,可是一味的說教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于是將這個想法付諸于實踐,邁開了極為大膽的改革步伐。

創立人:賓德什瓦里·帕塔克(Bindeshwar Pathak)

第一是在全國各地修建公共廁所,讓人們在使用中切身地體會到方便;第二是創建了這座人們想都不曾想過的,將私密生活中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廁所”搬進其中的博物館。這個舉措一經實施便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驚嘆于其步伐的大膽,尺度的開闊,但對于一個仍有大約3億婦幼廁無定所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一項生活與精神上的雙重福利。

只有意識上的改變,才能真正推動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

展館通過還原廁所最原始的構造和面貌,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改進的痕跡,直到今天廁所早已經走過了最為原始的作用,從作為人們的生理排泄場一路升級為有內涵有文化的生活家居場所。

這里展出著來自阿根廷、盧森堡、科威特以及塞內加爾等世界各地的最特別的廁所和它們背后的構建故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日益進步的精神文明。例如,博物館里收藏著維多利亞時代的便壺,超越原始作用盡顯華麗的王室廁所,五星級賓館廁所模型,曾經需要專人背在身后的街頭流動廁所,潛艇上微波廢物處理裝置,甚至還有符合未來時代需求的高能節水廁所等。

作為第一個國際廁所博物館,實在夠新鮮也足夠博人眼球。因其展出的主題過于特別,已經成為地標性的旅游景點,為地方經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創立意義:

這家博物館一方面是展出關于廁所的從原始階段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也同時在廁所的更新升級中體現出人們需求的不斷升級、制造商源源不斷的智慧,以及從歷史的經驗中總結出如何更好地改善當下廁所的性能和品質。蘇拉布國際廁所博物館展室面積并不大,卻向人們認真而全面地展示了廁所從誕生一直到今天的變化,從初級的解決生理需求到今天的廁所文化,不只是一場技術迭代的精彩蛻變,更是一場人類精神文明的華麗轉身。

廁所博物館 展品1 《摩奴法典》中的規則

廁所博物館盡管展品數量不勝枚舉,但最明顯的還是陳列在大廳的文化展板,這很符合一座博物館的整體風格。

雖然印度的現代設施在世界發展的腳步中相對滯后,但在古老文化方面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哪怕是廁所文化和禮儀也是十分考究,而這樣的論證在印度古代典籍《摩奴法典》中有著明確的佐證,它對如廁禮儀這樣規定:“已婚人士如廁前應吟唱一首頌歌,并且:(1)如廁前,應將“圣線”(sacred thread)繞成小圈,并放在右耳上。(2)排便前應用布料將頭包住。如果身邊沒有布料,則應把圣線繞過頭頂并垂于左耳。(3)排便時務必保持沉默,白天應該面朝北方,夜間面朝南方。(4)排便時不應該碰到水。(5)排便完后,應用右手持水罐,用左手清洗。”規范下有兩條補充:“(1)獨身者應比已婚者嚴格兩倍;行瑜伽者應三倍嚴格;圣人應該四倍嚴格。(2)這些規范僅適用于白天,夜間清洗頻率應減半,旅行期間進一步減半,病人應視能力而行。”

盡管如今看起來規則中免不了些許荒唐和不切實際,但其間也充滿嚴肅和令人尊重的認真態度。印度是名副其實的古國,他們對于現代文明進步接受得較為遲緩,多少也有對古傳統的深深敬畏和留戀的原因。

廁所博物館 展品2 公元2世紀的 “坐便片”

廁所博物館雖然規模不算恢宏,但各種特異廁所文化呈現眼前,妙趣橫生。博物館中有一個由三片殘缺的弧形陶片組合拼接、因為歷史久遠最終也拼不完整的圓盤形“坐便片”,說明上介紹說是在公元2世紀時從一個尼姑庵中發掘出土的。它的直徑80厘米,中間只留了像手掌般大小、直徑17厘米的便孔。“坐便片”呈現土陶紅色,歷經風雨,如今的表面已經斑駁點點,雖然殘缺但沒有細碎裂開,這也從側面說明雖然看起來和陶制品相當,讓人小心翼翼,但實際在使用過程中并沒有我們今天想象的那般脆弱,可見原始廁所的設計也蘊含著智慧,至少從材質的可用性來看是經過考究的。

廁所博物館 展品3 多功能的“雙坑茅廁”

該博物館內有一塊空地,專門用于一種“雙坑茅廁”的展覽,一邊是蹲位,帶有便池和兩腳的蹲放處,而另一邊則像是兩口圓口的下水井。它們如“米奇”頭像一樣規則地分布著,這樣的雙坑茅廁作用是使蹲便中的排泄物能夠及時地經過管道到達另一個存儲坑內。這樣一來,一方面,免去清理廁所的眼前麻煩,不用處理這些排泄物,保持著蹲便坑的空間和可用性;另一方面,另一邊的坑則經過存儲、發酵,成了灌溉的肥料。如此一來,解決了人的內急,也解決了肥料的需缺,這樣的廁所在印度農村非常實用,一舉兩得。當人們知道這樣的廁所極具好處之后,截至今天,印度農村已經修建了約150萬座雙坑茅廁。

廁所博物館 展品4 歐洲的美感夜壺

當廁所發展到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追求美感與實用,于是產生了極具歐洲風格的夜壺。這些夜壺的特點是告別原始赤裸裸的方便器具,在解決身體排泄的基礎作用上,格外強調視覺美感。于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就開始將大多數的夜壺偽裝成沙發椅、木質椅,各種獨具匠心的造型甚至還有裝飾罩作為掩飾。

這些看似“多此一舉”的裝飾正是人們精神文明的標志,當精神文明在平地逐漸拔起了高度,人們便不再滿足于實用型,開始追求功能型,直到過渡至“功能+美感”集于一身,正是這些不斷向上的索引力推動著人類從原始時代不斷向前快速行進。

廁所博物館 展品5 緩解如廁“秘籍”

從古至今,人的“三急“是何等大事也耽誤不得的。這個注定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尷尬經歷也許人人都親身經歷過,雖然現代廁所修建得越來越有文化內涵甚至變得有趣味性,但對于隨時隨地可能到來的“內急”還是存在空白點,也曾有一系列尷尬視頻公布在網絡平臺,面對大庭廣眾,人們控制不住內急,索性就地解決,這種場面的尷尬指數幾乎沖破了人的道德底線,令人不敢直視,卻無可奈何。

在博物館內陳列展出的不僅有廁所便器的一路發展,還有關于如廁的“應急秘籍”,可謂足夠體貼與完善。展品中有一塊如廁“秘籍”展板。

如果恰巧人在戶外時身體突然給出信號,但令人尷尬和著急的是附近卻沒有廁所,或者在這個身體本能的“自然召喚”時,偏偏沒有廁紙,那么這時如何緩解這種迫在眉睫的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

用任何一種鈍物,類似于筆、棍甚至是手指等能用得上力氣的“工具”,用力壓在手掌中心,按照展圖的方向重復按壓式移刮三到四次,這種迫在眉睫的“身體信號”就會神奇地緩解許多,從而給你延遲一定的時間去做好準備工作。

廁所博物館 展品6 “露天排便,社會詛咒”

如此奇特的廁所博物館設立在印度,自然是這個國度更加需要這樣一所博物館,與其說它表面上看是陳列廁所的一路發展和進步,不如說創立者是在用心良苦地“托物言志”,召喚印度人民看到廁所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做出的更新換代,促使印度對于生活衛生有更高要求與追求,讓人們覺得文明如廁并不是一件遙遠和不必要的事情。所以,展出的是廁所,傳遞的仍然是文化,思想的改變才能推動生活的改變,于是博物館也重在文化教育,比如其中有一幅展圖,上面寫道:“露天排便,社會詛咒。”

很顯然,隨著全世界逐漸邁入現代文明的門檻時,印度顯然有些格格不入,他們所崇尚的舒適得近乎于原始的方式在近現代文明中、在本國的進步人群中、在世界前進腳步中,儼然成了這個國家落后的象征,甚至一度被詬病為現代文明的疾患,這種原始的方式在當年沒有錯,但在大家都在前進改善的時候,仍舊執拗于原始方式的思想開始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批判。

印度作家V.S.奈保爾無奈于這種落后的原始方式還赤裸裸地行進在現代社會的今天,他在書中對印度人清晨在河岸上蹲成一排大解的景象這樣露骨地描述:“在果阿,清晨時分,你也許會想出門走一走,沿著曼杜威河畔的回欄大道散散步。往下一瞧,你卻看到距離路面六尺的水邊,蹲著長長一排人影,乍看起來,就像一叢叢被沖刷到岸邊的海草似的。在這一點上,果阿的居民和古羅馬帝國的公民看法一致:解大便是一種社交活動;從事這種活動時,他們得蹲在一塊兒,邊拉邊聊天。”

可是很顯然,有一部分人,他們非常想改變,改變自己、改變現象,乃至于改變印度整個國家。于是博物館里不只出現了展品,還出現了文化;不只有遠古的靜態文明,還有著現代思想的滲透教育。

?知識型演說

關于印度,你知道多少?

1.印度文明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已存在數千年。這個神奇的國度成功地保持了幾乎完整的文化血脈,要知道,許多其他類似的文明或文化已經完全從地球表面消失或面目全非了。

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同時也很平和,既不對外擴張,也能抵御外來文化的入侵。印度雖然在歷史上曾遭受多次殖民統治,推崇了新的殖民文化,但每個統治者走后,印度又恢復印度教傳統。比如,伊斯蘭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的沖擊,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片土地,卻仍然沒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

(啊,他們走了,我們繼續高舉印度文化大旗!)

2.很多去印度旅游的人會非常不習慣印度的生活習俗,覺得那里不安全,環境很臟,對女性很不友好等,但是當你駐足在印度街頭,你又會發現即便是街頭跟你要錢的乞丐,都擁有一種優雅的氣質,特別是女性,還散發出一種神秘的異域氣息。他們大多數人把宗教和家庭看得比金錢更重要,就算很貧窮,也全身洋溢著幸福感,這和其他很多國家都不同。

3.印度人很善于吸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你可以在這里看到世界上所有文化的影子。你能看到印度婦女們靠著父母和丈夫生活在面紗之下,也能看到她們領導著大型公司,甚至當上總理;你能看到有些人在出生、結婚和死亡儀式上嚴格遵循著古老的儀式,也能看到他們去法院結婚領證。如果你遵循所有的傳統,你會受到尊重;如果你打破了所有的傳統,你也會受到尊重。

4.印度大約有22種官方語言,還有幾千種非官方語言,它們在文字、語言、語法等各領域意義不同。

印度的每個邦都有自己的身份、文化、傳統。

印度人在婚禮上特別奢華,到了“揮霍無度”的地步。

印度人非常重視家庭紐帶和價值觀,以至于有時會發生榮譽謀殺這種事情。

(動次打次動次打次……)

印度人最熱衷的職業是醫生和工程師。

印度人崇拜世間萬物,一年四季都有節日和慶典,以此來表達他們的幸福和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泌阳县| 黄石市| 镇雄县| 古浪县| 揭东县| 博爱县| 临江市| 五峰| 琼中| 桐柏县| 武汉市| 邯郸县| 安岳县| 临泉县| 南丹县| 延寿县| 芮城县| 萨迦县| 舞钢市| 府谷县| 砀山县| 潼南县| 舒城县| 招远市| 壤塘县| 达日县| 锡林浩特市| 三穗县| 象山县| 杭锦旗| 息烽县| 博湖县| 保德县| 高平市| 繁峙县| 炉霍县| 黔西县| 陆良县| 潼南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