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全書:獸腳恐龍百科圖鑒
- (墨)魯本·莫利納-佩雷斯等著 (俄)安德烈·瓦圖金等繪
- 1394字
- 2022-07-15 10:01:09
蜥臀目

最大紀錄 分類:中型 等級Ⅲ
伊斯基瓜拉斯托富倫格里龍(Frenguellisaurus ischigualastensis):生存于晚三疊世(諾利期早期,距今2.27億?2.18億年)泛大陸東南部(現阿根廷)。它是三疊紀最大的肉食性恐龍,幾乎與現在的一只棕熊一樣重,但它的體型在當時并非是占優勢的,因為某些原始主龍類的體型更大,比如,伽利略蜥鱷。富倫格里龍可能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的一個成年個體,但前者比后者更晚被發現。
一個虛假的競爭者
佩氏佝僂龍(Rachitrema pellati):生存于晚三疊世的泛大陸中北部(現法國)。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恐龍,但進一步的研究揭示它其實是一種魚龍,是與現代海豚外觀類似的水生動物。如果它是一個蜥臀目恐龍,那么這種恐龍會具有一個巨大的椎弓, 它的體型將比富倫格里龍更大,長約6.6 m,體重達到695 kg。

特征與習性
這種恐龍的腦部大,牙齒呈刀鋒形,脖子相對較短,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軀體較健壯,尾巴長。有些恐龍的下頜骨有兩處關節咬合部,這種結構可以使下頜有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撕咬大體積動物時的強大力量。
原始蜥臀目恐龍是從原始恐龍形類演化而來的,它們是獸腳亞目和蜥腳亞目恐龍的祖先。獸腳亞目和蜥腳亞目恐龍,再加上鳥臀目恐龍,便構成了整個恐龍類群。
食性:肉食性,捕捉小型或大型動物。
時間范圍
它們可能出現在中三疊世到晚三疊世(距今2.472億?2.013億年),持續生存了約4 590萬年。
最小紀錄 分類:較小型 等級 I
標本VMNH 1751被錯誤地確定為一種克羅姆霍無父龍(Agnosphitys cromhallensis)。它是原始蜥臀目恐龍中最小的一只,長僅1 m,體重為1.3 kg。尚不清楚它是幼年還是成年個體。它曾生活在晚三疊世(瑞替期,距今2.085億?2.013億年)的泛大陸中北部(現英格蘭),長度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的1/5.3,體重是它的1/280。

最小的幼年標本
不完整股骨 ZPAL V.39/47(波蘭)可能屬于一只幼年艾雷拉龍科恐龍。人們還發現它與其他更大的個體有關聯,這些個體可能長達2.4 m,重達34 kg,而最小的個體只有約1.35 m長,6 kg重。
最新紀錄
一塊屬于克羅姆霍無父龍的帶牙齒上頜骨,在泛大陸中北部(現英格蘭)被發掘,這只恐龍生活于晚三疊世末期(瑞替期,距今2.085億?2.013億年)。它可能和瓜巴龍類似,而后者屬于恐龍形態類。
最古老紀錄
晚三疊世早期(卡尼期,距今2.37億?2.27億年)存活著很多種類的原始蜥臀目恐龍,其中有普氏南十字龍、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馬勒爾艾沃克龍和月亮谷始盜龍,它們來自泛大陸南部到西部(現印度和阿根廷)。其他已知較古老的有中三疊世(安尼期,距今2.472億?2.42億年)來自泛大陸中南部(現坦桑尼亞)的帕氏尼亞薩龍,它們可能屬于非常原始的蜥臀目恐龍,但遺憾的是,這個標本非常不完整,不能夠確定它的正確形態。蹺腳龍足跡化石(法國)可能是已演化成的恐龍最古老的足跡紀錄,地質年代處于中三疊世(安尼期?拉丁期,距今約2.42億年)。還有其他更古老的足跡(現捷克),但可能屬于恐龍形類恐龍。

最奇異紀錄
月亮谷始盜龍(Eoraptor lunensis):發掘于泛大陸西南部(現阿根廷),屬于晚三疊世。它有非常大的雙眼,并與獸腳亞目的曙奔龍一樣,頜部有一些發育不全的牙齒。
最早公布的種類
原始“槽齒龍”(1905):發掘于泛大陸中北部(現波蘭)中三疊世地層,可能屬于一只恐龍,或者是一只原始主龍類動物。對于西里西亞“鐮齒龍”(1910)也存在同樣的疑問,它的牙齒類似于獸腳亞目恐龍牙齒。
最新公布的種類
帕氏尼亞薩龍(Nyasasaurus parringtoni):發掘于中三疊世的泛大陸中南部(現坦桑尼亞)。1967年,它以“克氏尼亞薩龍”的名稱出現在一篇論文中,但直到46年后的2013年才被正式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