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全書:獸腳恐龍百科圖鑒
- (墨)魯本·莫利納-佩雷斯等著 (俄)安德烈·瓦圖金等繪
- 2803字
- 2022-07-15 10:01:14
三疊紀

印度期
氣候極端炎熱,在熱帶地區氣溫達到50?60 ℃,海洋溫度達到40 ℃,這對于動物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由此導致一個被稱為“死區”的大面積區域的出現,那里幾乎無生命存在。由于有機質含量高,極度缺乏水分,因而環境中遍布真菌。高溫的部分原因是陸地植物缺乏。在海洋中,氧氣含量很低。生命在兩極地區(30°N和40°S)的河邊緩慢地生長繁殖。這是三疊紀最短的一個時期,持續了約97萬年。
奧倫尼克期
在二疊紀的大滅絕之后,生命幾乎花了一百萬年才在各個角落重新恢復。各大洲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也重新建立起來。然而,由于氧氣含量依舊很低,該時期沒有體積較大的動物存在。泛大陸的西北部和中北部,出現了鳥頸類主龍和最原始的恐龍形類恐龍(僅通過足跡鑒定出,比如,原旋趾足跡和旋趾足跡)。
早三疊世最小紀錄 分類:微型 等級 III
實際上,沒有能夠證明在三疊紀的第一階段出現了恐龍形類恐龍的直接證據。然而,有一些間接的遺跡被保存了下來,比如,有外旋對稱的微型四足足跡。可以將旋趾足跡未定種(b)(Rotodactylus isp.)(現波蘭)與晚三疊世的兔蜥(a)相比較,進行初步重建。從這些足跡表現出的特征來看,它們的比例存在一些差異。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差別在于旋趾足跡未定種的跖骨更短,后肢的中趾更發達,前臂更長,以四足方式行走。旋趾足跡未定種非常小,僅是一只麻雀的兩倍大。其身長是神奇原旋趾足跡最大標本的1/2,體重是后者的1/8。


早三疊世最大紀錄 分類:矮小型 等級 III
神奇原旋趾足跡(Prorotodactylus mirus)(現波蘭):它屬于一個基于在泛大陸中北部(現波蘭)發現的足跡而確定的恐龍遺跡屬。這些足跡有可能是由一只比鴿子稍大的動物留下的。這些神奇原旋趾足跡主人的外形是通過與晚三疊世的微型鳥頸類主龍斯克列羅龍(b)對比而得到的。該屬與翼龍和恐龍有近親關系。它的行動方式主要是跳躍而非步行。
最早的恐龍起源的痕跡
由于缺乏骨骼化石證據,恐龍演化的最早階段尚未可知。不過,還好有間接證據(足跡化石),我們知道它們出現在中生代開始后的幾百萬年。在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陸生脊椎動物都表現為四足遺跡,而且研究者普遍認為雙足恐龍形類動物直到中三疊世才出現。
最早公布的早三疊世恐龍種類
跑者旋趾足跡(Rotodactylus cursorius,1948):發現于泛大陸西北部(現美國亞利桑那州)。這是一枚在北美洲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形類動物足跡。
最新公布的早三疊世恐龍種類
路特夫原旋趾足跡(Prorotodactylus lutevensis,2000):發現于泛大陸中北部(現法國)。最初它被認為是喙頭龍類遺跡屬的一個新種,這些遺跡可能是某種喙頭類留下的。


安尼期
盡管氣候條件極端,但相比于早三疊世已有了極大的改善。炎熱和干燥氣候持續,尤其是在內陸地區。“死亡區域”消失,在赤道地區,出現伴有強烈季風的潮濕熱帶氣候。兩極區域氣候溫暖潮濕,冬季非常寒冷。由于20?30 ℃的氣溫,海平面較低。在這一時期,恐龍形類動物已出現在陸地以南地區,甚至演化出了專以植物為食的種類。可能也有原始恐龍類生存,但尚未占據統治地位,那時大型的掠食者還是主龍類引鱷科的動物。
拉丁期
在世界的不同地區,伴有強烈降雨的潮濕氣候繼續擴大其影響力,但叢林會發生季節性干旱。此時具代表性的大型肉食性動物有勞氏鱷,它們類似于陸生鱷魚。另一方面,恐龍形類動物已遍布于世界各地。
中三疊世最小紀錄 分類:矮小型 等級 III
迪爾斯特蒂鳥足龍(Avipes dillstedtianus):發現于泛大陸中北部(現德國)。這是一塊不完整的跖骨,其形狀較長,橫向被擠壓,它的對稱性表明它可能屬于一只演化程度較高的恐龍形類動物或一只原始恐龍類。在可能最小的早期恐龍中,有阿羅霍斯“槽齒龍”,它長約2.45 m,體重約19 kg。它與帕氏尼亞薩龍可能是同物異名,后者體型略微大些,體長2.6 m,體重23 kg。


中三疊世最大紀錄 分類:中型 等級 I
在最古老的恐龍形類動物中,最大的當屬發掘于泛大陸中南部(現贊比亞)的一個尚未命名的標本。它的體重與一個成年人相當。由于它有了相當程度的演化,因而從至今已知的直接化石證據來推測,它是最古老的恐龍形類動物。除了這具標本,世界各地(現阿爾及利亞、美國、西班牙、法國、荷蘭、意大利、摩洛哥和瑞士)還遍布了不同的足跡,證明在中三疊世已有恐龍形類動物出現。
最早公布的中三疊世物種
原“槽齒龍”(“Thecodontosaurus” primus,1905):發現于泛大陸中北部(現波蘭),它是一只原始主龍類動物或蜥臀目恐龍。西里西亞“鐮齒龍”(1910)是一顆牙齒標本,它可能屬于勞氏鱷科或者非常古老的獸腳亞目。迪爾斯特蒂鳥足龍(1932)可能是一只恐龍形類動物或者原始恐龍。
最新公布的中三疊紀物種
西特韋高髖龍(Lutungutali sitwensis,2013):發現于泛大陸中南部(現贊比亞)。它是西里龍科恐龍,在獲得正式名稱之前,被稱為“N’tawere 型”。


卡尼期
由于地球上開花植物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大氣中逐漸增高,創造了類似于溫室效應的條件。另外,由于泛大陸的分離,降雨量有了顯著增加,尤其是在赤道地區。同時,內陸地區非常干旱,泛大陸的西北部還有隕石撞擊的跡象。
諾利期
多顆隕石墜落在加拿大東部,形成一個被稱作曼尼古根隕石坑或“魁北克之眼”的圈地。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肉食類陸生動物是勞氏鱷類、迅猛鱷科和植龍類,而恐龍仍處于次級地位。諾利期持續了1 850萬年。
瑞替期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這一階段達到了三疊紀的最高點。另外,在三疊紀末期,有一顆隕石撞擊到泛大陸中北部(現法國),這一事件造成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摧毀了當時76%的物種。
晚三疊世最小紀錄 分類:微型 等級 I
泰氏斯克列羅龍:發現于泛大陸中北部(現蘇格蘭),它是最小的鳥頸類主龍,體長18.5 cm,體重18 g。在恐龍形類動物克羅姆霍無父龍(現英格蘭)和埃爾金跳龍(現蘇格蘭)中,最微型個體的體長分別約為35 cm和50 cm,體重分別是45 g和70 g。在獸腳亞目恐龍中,最小的是三疊原美頜龍(現德國),體長1 m,體重1.3 kg,與一只烏鴉差不多。
最小的幼年個體
泰氏斯克列羅龍的最小標本是BMNH R3146B和BMNH 3146B,體型大小僅達到模式種BMNH R 3556的85%。它身長約15 cm,體重僅11 g。


晚三疊世最大紀錄 分類:中型 等級 III
蜥臀目恐龍PVSJ 53被鑒定為伊斯基瓜拉斯托富倫格里龍,僅這一個體的體型(體重是一只獅子的兩倍重)比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更大。它生存于泛大陸西南部(現阿根廷)。另一體長更長,但體重輕一些的標本可能是腔骨龍超科的SMNS 51958(現德國),它的體長可能達到約6.8 m,體重約315 kg。
最早公布的晚三疊世物種
鮑氏虛骨龍、洛氏虛骨龍和威氏長頸龍(現為腔骨龍)(1887):發現于泛大陸西北部(現美國新墨西哥州)。之前公布的被鑒定為克洛克現“斑龍”(1858)和鈍“斑龍”(1876)的化石被發現于泛大陸中北部(分別為現德國和法國),但人們對它們的鑒定結果仍存有疑問。第一個被命名的恐龍形類動物是埃爾金跳龍(Saltopus elginensis,1932),它被發現于泛大陸中北部(現蘇格蘭)。
最新公布的晚三疊世物種
脆弱未知龍(Ignotosaurus fragilis,2013):發現于泛大陸西南部(現阿根廷)。在獸腳亞目恐龍中,發現于泛大陸西北部(現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腔骨龍超科破碎迷人龍(2015)是最新命名的。另外,最新公布的獸腳亞目恐龍種是來自智利的標本SGO.PV.22250。
